這一陣子,有網民在社交媒體發照片稱,環境局已經在組屋高樓設置攝像機,要對付那些在屋內抽煙的煙客,引起網上一陣熱議。
環境局今天下午在面簿上喊冤說,“那是假信息!”,並澄清說那些攝像機其實是用來抓高樓抛物的垃圾蟲,不是用來對付煙客的,而且攝像頭只對准組屋外牆和共用區。環境局也強調,法律沒有禁止人們在住家裏吸煙,當局沒有采取行動取締在屋內吸煙的煙客。
所以是虛驚一場,屋內還是可以吸煙的,環境局沒有趕盡殺絕。
這讓我想起了國會最近討論禁煙問題時,一些國會議員——《聯合早報》點名了李美花(義順集選區)、黃國光(義順集選區)、陳慧玲(鳳山區)、拉哈尤(裕廊集選區)——竟然建議把禁煙措施擴大至個人的住家,“當二手煙從個人住家飄向住家外,可考慮施予個人一些懲罰”,讀之讓人不寒而栗。
幸好他們的同黨同志、環境及水源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許連碹博士還是比較有sense的,許博士說:“住家是私人空間。我們必須慎重考慮,不是每個人都能支持政府在管制吸煙問題時,介入個人的私人空間。”
《聯合早報》編輯組副主任陳迎竹在其《煙霧缭繞要靠公民意識撥開》一文,委婉但一針見血地駁斥了這些議員的建議。
全文最有力的部分,是“民主社會的最高價值之一,是對個人空間的留白與尊重。古代皇權覆蓋有限,還有歸隱空間,現代借由科技操控,個人面對國家機器已經無所逃于天地,剩下的只有一個住家……如果國家機器讓執法者可以爲等閑理由輕易入屋,弱勢者將面對被整個社會窒息的惡劣處境,這個社會也將變得不再宜居”。
這些議員的建議,恐怕連極權國家如朝鮮政權也想象不出來。禁煙需要做到這樣面目猙獰,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了。我是煙客,也知道二手煙有害,但是相比踐踏個人私有空間,兩害何者爲重,相信不是煙客也知道答案;而這些民選代表竟然提出如此違背民主精神的提議,真不知道他們心裏在想些什麽?
煙客顯然已經被妖魔化,關于二手煙的危害不但已經成爲常識,更有利于成爲一種政治正確。我無意挑戰既有的禁煙安排,也承認二手煙確實對非吸煙者不公,但是聞到鄰居家裏飄來的煙味,不等于個人健康就將亮紅燈,應該也是常識吧?跟氣候變化一樣,任何質疑氣候變化科學結論的觀點,都會遭受道德批判;可是道德批判不能取代科學。
對于二手煙的研究也一樣,2008年紐西蘭一項全國性研究發現,在實施了禁煙措施後的一年,全國心髒病發生率沒有出現顯著改變,反而因爲心絞痛入院的人數增加了。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屬下的《癌症研究所雜志》(JNCI)在2013年發布報告稱:“二手煙與肺癌沒有明確關系”,這是根據對7萬6000名婦女的追蹤調查結果所得出的結論。必須指出,這份雜志並非煙草公司的爪牙。類似的調查有不少,引述它們無非是要說明,不完全基于科學精神、妖魔化二手煙的禁煙措施,已經超越了它該有的正當性,不當地侵犯了煙客的權利。
希望這些提出禁煙建議的議員和他們所代表的部分民意別忘了,新加坡是個多元社會,這個多元不只是語言、種族和宗教而已,還包括諸如同性戀者和煙客等少數群體。所以建設包容社會不只是口號,而是現實政治的需要。煙客已經爲了自己的惡習,繳交比一般公民比率高得許多的稅金,而且正面對越來越多的政策及社會歧視。凡事都有個限度,不要把自己因爲對煙味的厭惡,上升到要用極權主義手段趕盡殺絕的程度。
拜托對二手煙高擡貴手,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