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泛濫的時代,出門在外,尤其在本地,幾乎可以看到人人都在使用手機。事實上,根據調查公司WeAreSocial今年1月最新發布的東南亞地區互聯網使用報告中就指出,新加坡有高達91%人口擁有智能手機,所以,你看到或聽到或知道的“人手一機”現象,並非空穴來風,也不是幻覺或幻聽。
雖然上述報告並沒有列出擁有手機的不同年齡層,但美國科技巨頭谷歌卻做了這方面的調查。他們總共訪問了400名新加坡家長及200名教師,接受調查的家長都至少育有一名18歲以下的孩子,最終發現,我國孩子平均8歲就有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
相較于其他受調查國家,日本小孩平均10歲才有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最遲的是印度尼西亞的孩子,但也在11歲就擁有,而全球總平均則也是10歲。換句話說,新加坡孩子是最早就“享受”到移動智能樂趣的一群。
我國家長管太松?
8歲的孩子當然不可能自己去買手機,一定是父母或長輩給的,若是從這點來看,是不是表示新加坡的父母在這方面管得比較松?太早就讓孩子“全面”接觸並擁有智能手機?可惜的是,谷歌的調查並沒有說明孩子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屏幕時間”(screen time)有多長,以及父母是否有加以管制,讓我們這些旁觀者無法定論。
不過谷歌卻透露,有82%的新加坡家長認同孩子須要掌握數碼技能和知識,才能在現今社會生存,這無疑顯示了本地家長讓小孩子擁有手機,似乎也是情非得已。尤其關系到孩子在社會立足的問題,出名“怕輸”的本地家長不甘人後,甚至先“機”奪人,實是無可厚非。
孩子這麽小有手機不乏充足理由
父母讓小孩子擁有手機,理由其實不少,比如上述就是一個很“夠力”的理由,此外,也有家長認爲,現在的手機已經成了必需品,如果同侪有而我沒有,會讓孩子産生自卑感,甚至可能因爲無法與同學分享社交媒體或打遊戲,而被孤立,即使其他有手機的同學並非故意排擠,傷害或陰影也已經造成。當然,這種父母心態可能是過慮,也可能是過于保護孩子,但學校裏的精神霸淩,即使是間接性的,能避免的話還是盡量避免的好。
還有,我國小學越來越重視資訊科技,有些學校會設立網站,或者與第三者網站合作,上傳學習資料和功課讓學生上網進行。甚至原本會分發給家長和學生的各類行政文件(包括通知書、同意書等等),也使用手機應用程式處理,若要訓練孩子自己閱讀這類文件,關注自己學校的動態,根本無法不給他們手機。
而最充分的理由,就是讓在學校或外出的孩子,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聯絡父母。我們都知道,新加坡雙薪家長很多,很多學生從小就要自己搭校車或公交或走路(如果學校靠近)往返,要是臨時出了什麽狀況,起碼有手機可以當場求救。在可以隨時聯絡的情況下,無論是父母或孩子,都會比較安心,讓孩子攜帶手機,因此成了必要。
父母要放松有錯嗎?
上述都是屬于比較“正面”的理由,但還有一種,就是父母純粹爲了自身“輕松省事”而給孩子手機。比如我們常在購物中心看到小孩拿著手機打遊戲,而大人就在同時做自己的事——shopping;還有同座吃飯時,讓孩子盯著手機或平板電腦邊看視頻邊進食,好讓父母吃個“安樂飯”;甚至在家裏給孩子手機玩,也是爲了父母自己有時間放松休息。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當然可以批評家長不對,但每日辛勤工作的父母,確實需要一點“我的間”(me time),這樣想的話,又覺得似乎可以體諒。或許折中的辦法是不要給,而只是“借”孩子手機或平板電腦,這樣就至少可以掌控他們的“屏幕時間”,減輕“罪孽”。
最早18個月接觸手機?
究竟8歲就給孩子手機或平板電腦會不會太早,這個問題似乎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事實則是這已經成爲本地一個既定現象,我們能做的,不是去左右這個趨勢,而是提供必要的指導,最大程度地減低孩子受到傷害的可能性。
媒體通識理事會就在網站上放了一套《數碼時代育兒手冊》,鼓勵父母使用,好讓孩子能在數碼世界裏安全愉快地成長。
其中,包括限制屏幕使用時間:最早18個月讓孩子接觸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18個月?是的,你沒看錯,原來媒體通識理事會的“放任程度”,居然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寬很多,最起碼筆者就沒想過讓一歲半的孩子接觸手機或平板電腦,這也太早了吧?
手冊中也指出,孩子在5歲之後,就可能因學校要求而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做功課,以致家長難以硬性規定使用時間,因此建議家長了解孩子的使用需求,制定孩子可以遵守的“合約”。
網絡安全最重要
我國衛生部之前接連發生了三起資料網上外泄事件,更顯示了網絡安全的重要性,所以手冊自然不會忽視這方面的指導,包括讓家長教導孩子設定“更難破解”的密碼,並過濾網上兒童不宜內容,以及教導孩子保護隱私,不要在網上分享身份證號碼、住址、電話號碼等等。
無獨有偶,谷歌的調查報告裏,新加坡家長在給孩子手機或平板電腦時,最關注的問題,就是孩子的隱私與安全、他們是否分享過多信息,以及是否接觸不當內容。
當我們昂然邁進數碼時代,政府致力打造智慧國,小學生開始戴智能手表在餐廳付錢,人人在小販中心買碗面都可以用手機付款的時候,無論我們多麽的不願意,相信未來的孩子接觸智能器材的年齡,將會越來越低。時代巨輪向前推進,我們只能接受與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