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iPhone X正式發售,
再次成為大眾的焦點。
這是一款致敬喬布斯的產品。
他已去世6年,可在江湖上,
關於他還是有著無盡的傳說。
19歲輟學哈佛,
23歲獲得人生第一桶金,
25歲身家一億美元。
一手創造了蘋果之後又被趕出公司,
接著又創建了皮克斯,
再殺回蘋果重掌大權,
把一個瀕臨倒閉的公司帶到了世界第一。
04年身患癌症被診斷只能活3到6個月,
半年後卻奇蹟般痊癒了。
現任蘋果CEO庫克在iPhone X發布會上致敬喬布斯
人們對他的成功經歷津津樂道,
可他「極品渣男」的一面卻鮮為人知。
年輕時的喬布斯,
交往過的女友數不勝數,
從民謠歌手到知名演員再到才女作家,
感情經歷就像是在集郵。
未婚先育,拋棄親骨肉,
向一個女人求婚的同時,
還瘋狂示愛前女友,
這些事情他都做得出來。
如果他繼續秉承著年輕時的放蕩不羈,
也許我們將認識另外一個喬布斯。
青年喬布斯
然而喬布斯遇到了一生之中,
唯一能降伏他的女人,
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她,就是勞倫·鮑威爾
1963年11月6日,
她出生在一個美國軍人家庭。
父親是海軍陸戰隊飛行員,
不幸在一次任務中犧牲。
之後,母親帶著她和三個兄弟再婚。
然而繼父卻不是什麼好東西,
酒精的惡臭和家庭暴力,
充斥著她的童年。
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的母親,
只能忍氣吞聲,不敢離婚。
在這樣壓抑緊張的環境里,
她忍受了近乎10年。
所以她很早就懂得,
人必須要經濟自立。
她一直很努力,
決心要靠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那個年代,
美國社會上同樣男女不平等,
女性必須比男性優秀許多倍,
才有可能得到相應的機會。
而她憑藉著自己的奮鬥,
進了常春藤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
拿到文學學士學位,
後又在沃頓商學院,
獲得經濟學的理學學士學位。
之後又開始闖蕩華爾街,
先後在美林和高盛工作過。
再之後,她又進入了史丹福深造。
無疑,如此光鮮的履歷,
她必將成為一名精英,
過上令人羨慕的生活。
但就在史丹福就讀時,
她邂逅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史蒂夫·喬布斯。
當時已是成功創業人士的喬布斯,
來史丹福做講座。
她恰巧坐在前排,
身材高挑,金髮碧眼,皮膚白皙,
一下子就吸引了風流浪子喬布斯的注意。
由於時間尚早,
喬布斯主動找她搭訕。
沒想到兩個人聊得非常投機。
講座結束後,
喬布斯本應去趕一個會議。
他走進停車場,車鑰匙已經插上。
可腦海中突然響起一個聲音,
「如果這是我人生在世最後一天,
我是願意開一場商業會議,
還是同這個女人一起度過?」
於是,
這個工作狂推掉了原本的會議安排,
迫不及待地請她吃晚飯。
那頓飯也足足吃了4個小時。
無疑,喬布斯對她一見鍾情,
他後來還在自傳中說道,
「那晚之後,我們就一直在一起了。」
他們二人能開始穩定的戀情,
這在當時是很讓人意外的。
要知道在她之前,
喬布斯在感情上也算渣男了,
天才的大腦就是和常人不一樣,
啥事都能幹出來。
他曾跟高中女友生過一個女兒,
一度不承認自己是親爹,
還上法庭作證說自己沒法生育,
十足的冷血。
約會過女演員戴安·基頓,
女作家莉薩·比恩巴赫,
最傾心的是蒂娜·萊德斯,
他曾說:「她是我真正愛的第一個人。」
……
喬布斯前女友克里斯·安與喬布斯非婚生女兒麗薩
就是這樣一個「浪子」,
遇到她之後竟然「回頭」了。
在和她相處的過程中,
喬布斯發現二人有非常多的共同點,
都是素食者,都迷戀日本文化,
最重要的是,她作為史丹福MBA,
對公司的創建和企業的管理,
觀點常常與他不謀而合。
這一切讓喬布斯深信,
她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靈魂伴侶」。
1991年,27歲的她,
與36歲的喬布斯走進了婚姻殿堂。
他們舉辦的是佛教婚禮。
一名僧侶為二人舉行儀式。
「儀式簡單到甚至有些苦行的味道,
賓客和新娘走入時,薰香正在燃燒。
沒有婚禮的鐘聲,而是吟誦佛經的旋律。」
莊嚴肅穆的儀式,對喬布斯來說,
不僅僅意味著婚禮,
更是慶祝他的新生。
結婚之後,
他的人生才開始各種絕地逢生,
「一路開掛」,在各種「奇蹟」成果面前,
他直言:「這些都要感謝我的婚姻,
感謝我的妻子。」
而喬布斯身邊的人都承認,
與她結婚,
是喬布斯一生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在她的用心經營下,
他們的婚姻長久而忠誠,彼此信任。
結婚20年,
他們恪守著,
「一家人必須一起吃晚飯」的鐵律,
無論在外面經受了多少風雨,
享受著怎樣的榮耀或詆毀,
家始終是喬布斯得以平靜的港灣。
外界一直都承認,
「天才」喬布斯有不少性格缺陷,
那是由他童年不幸的經歷造成的。
而她難能可貴之處,
就在於不僅能陪伴喬布斯走過,
事業和人生的低谷,
還能幫助他解開多年的心結,
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在她的影響下,
喬布斯和女兒Lisa 的關係開始破冰,
他還原諒了拋棄自己的生母,
找回了母親和同父異母的妹妹。
1984年,以大女兒名字命名的LISA計算機問世
喬布斯十分重視隱私,
因此她和孩子們始終生活在聚光燈外。
外界對她的生活知之甚少。
表面上看,喬布斯還在世時,
她主要充當丈夫的協助者,
操持家務,安排丈夫起居,
養育三個親生子女,
還要盡力關照繼女,
讓她和父親友好相處。
在喬布斯生病時,
她既要尋醫問藥,
也要穩定丈夫的情緒。
喬布斯後來承認,
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私和苛刻」:
「勞倫要應付這一切,
還要照顧我的病況。
我知道跟我生活在一起,
可不是件享受的事情。」
病重時期的喬布斯
然而,她不僅僅是一位賢妻良母,
更是實實在在關注民生問題的
慈善家和投資家。
她成立了自然食品公司Terravera,
為食品和飼料行業,
開發豆類及穀物等有機農產品;
她創立的非營利性組織College Track,
幫助了2000多名孩子順利進入大學。
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
家裡第一位讀大學的人,
她幫他們改變自己,
甚至整個家族的命運。
她還是創立機構Emerson Collective,
主要從事教育、
移民改革和社會問題的投資。
除此之外,
她還在美國教育支持委員會、
關愛支持女性基金、北加州公共廣播組織、
加州公立學校發展會等機構,
擔任職務,幫助了無數人。
喬布斯用科技改變世界,
而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
改變著世界和他人的命運。
優秀的妻子不會藏在成功男人的背後,
而是與之並肩作戰。
「並肩作戰」從來不是犧牲,成為附屬,
而是:
我能包容你,但並不喪失自己的理性。
喬布斯深愛著妻子,可在她看來,
「喬布斯始終是個,
不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人,
常常遺忘別人的生日和紀念日。」
所以她會建議《史蒂夫·喬布斯傳》的作者說,
「喬布斯確實改變了很多事情,
但他仍然是個不考慮別人感受的人,
要全面地展現喬布斯,
不要只寫他的某一方面。」
大兒子Reed Jobs(里德·喬布斯)
二女兒Erin Jobs(艾琳·喬布斯)
小女兒Eve Jobs( 伊芙·喬布斯)
但是,
在他們結婚20周年紀念日到來時,
喬布斯策劃了一個驚喜,
帶著她回到了當年結婚的酒店,
並為妻子寫了一段深情告白:
「20年前我們相知不多,
我們跟著感覺走,
你讓我著迷得飛上了天。
很多年過去了,有了孩子們,
有美好的時候,有艱難的時候,
但從來沒有過糟糕的時候。
現在我們回到20年前開始的地方,
老了也更有智慧了,
我們的臉上和心上都有了皺紋,
我們依然在一起,
我的雙腳從未落回地面。」
讀完這段話,他泣不成聲。
而就在同一年,
天才喬布斯終未敵過病魔,
撒手人寰,享年56歲。
喬布斯去世後,
給她留下了巨額遺產,
大量的蘋果股票,還有迪士尼的股份。
使她身家超過百億美元,
立刻空降各類富豪榜,
普通大眾這才注意到,
這位喬布斯的遺孀。
喬布斯的離世,一度令她鬱鬱寡歡,
但她並沒有讓自己的事業止步不前。
更多的金錢意味著更大的能力,
她公開發聲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她受邀擔任美國政府,
在教育改革方面的顧問,
同時繼續投身於慈善工作,
經常與接受慈善救助的學生談天說地,
了解他們的生活。
她曾在採訪中說過:
「我母親的遭遇告訴我永遠要自立。
我跟金錢的關係是,
它是實現自立的一種工具,
但是它不是我這個人的一部分。」
她在生活中,
沒有像其他闊太太們那般熱衷交際,
而是繼續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
50多歲的女人和19歲的女兒走在一起,
乍看上去像是姐妹一般。
勞倫娜&小女兒伊芙
2013年,已走出悲傷陰影的她,
與華盛頓市前市長陷入了愛河。
兩人在工作中認識,他比她小7歲,
有一段15年的婚姻,並有3個孩子,
2013年1月正式離婚。
據說離婚不久她們就傳出了緋聞,
但是兩人都很低調,從不回應。
到了,2015年,
他們一起登上了喬布斯的遺作,
頗具蘋果設計風格,
造價1.2億美元的豪華遊艇「維納斯」。
這次遊艇約會被狗仔們拍到了照片,
她們的戀情也就隨即正式被曝光了。
對於新戀情,
她也只是順其自然,從未刻意避諱。
兩人一起海邊度假
還一起出席歐巴馬國宴
她曾在採訪中說過,
「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留下一個你認為,
重要且永久的痕跡,
那麼生命就沒有虛度。」
喬布斯是這樣,她,亦是如此。
她和喬布斯的四個孩子
包括與前妻的孩子lisa,
在她的教育培養下,都非常有出息。
大女兒Lisa如今是一名美國記者,
還是《VOGUE》美國版的撰稿人。
喬布斯跟比爾蓋茨當年亦敵亦友,
而她的小女兒伊芙,
現在成了比爾蓋茨女兒最好的朋友。
左:比爾·蓋茨女兒Jennifer Gates 右:喬布斯小女兒Eve Job’s
喬布斯小女兒伊芙
人到中年,依舊保持著,
漂亮的臉蛋,傲人的身材,
坐擁巨額財富,成功的事業,
子女健康成長,
還有小自己7歲的男友相伴。
她除了外在的優秀,
更多的是靈魂上的光芒萬丈。
她,獨立、智慧、善良,
即使離開任何男人,
依然也會過得很好。
今年11月6日,她正式步入了54周歲,
她的精彩人生註定還在繼續!
………
………
………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 / 德國優才計劃( ID : ToGermany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