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6月7日)是端午節,相信蟻粉們都有應景大啖粽子。身爲華人圈的一份子,新加坡常見的有福建粽、潮州粽、廣東粽、堿粽、還有帶著濃濃南洋風情的娘惹粽。
把視角轉到寶島台灣。
有別于本地開心吃粽子的和平氣氛,每年端午節,台灣網民總是要爆發一場“哪裏的粽子才是王者”的激烈爭執。身爲美食天堂,每個人都對自己從小吃到大的口味驕傲得不得了,亟欲爲熟悉的老味道一爭正統。
由于早期移民多來自中國大陸南部,台灣粽的口味源自自閩南一帶,貼近國人熟悉的福建粽,但在台灣開枝散葉以來,慢慢産生出歧異。因地制宜,至今能粗分爲北、中、南三大流派。
北部粽
米粒是北部粽的靈魂所在,一般偏好用圓糯米,搭配醬汁炒至半熟,此時米粒已吸飽醬汁的香氣與精華。再來將豬肉、豆幹、竹筍、鹵蛋、香菇、蝦米填入內餡,裹以棕黃色的帶斑筍殼葉,最後再將粽子蒸至全熟。
口感上,北部粽的粽油較多,米粒粒粒分明,Q彈有勁,又因經過蒸煮,還帶有濃濃的竹葉香。
南部粽
南部粽則是以白糯米泡水後,以竹麻葉包裹生米及全熟的配料,餡料一般有三層肉、香菇、蛋黃、紅蔥頭、花生,甚至也有鹹蛋、香菇、鱿魚、幹貝、鮑魚等多樣化配料。填入餡料後,粽子捏成形、以麻繩綁定後下鍋水煮。
和北部粽相比,南部粽則以豪邁且幾乎爆滿的內餡見長,米粒因經水煮而變得黏稠、軟爛。上桌後淋上醬油膏、撒上花生粉和香菜方可食用。
中部粽
中部粽則……看起來怪怪的,是不是?
所謂“中部粽”的原型,其實是經常放置在台灣西部沿岸、用來保護海岸或河堤的“消波塊”,因爲和肉粽形似,在閩南語中被稱爲“肉粽角”。雖然名字叫“中部粽”,其實就是一塊石頭,不能吃的。
話說,台中赫赫有名的顔家,不但跨足政壇和宗教界,也被台灣人普遍認爲具有黑道背景。據傳台中某角頭因爲曾打傷顔家二兒子,後來便慘遭報複,被殺死後填入水泥、做成消波塊(Tetrapods)。
當然,此事從未經過證實,但網民們傳得繪聲繪影、煞有其事。從此之後,“得罪顔家,便會被做成消波塊填海”,便和日本20世紀的流言“招惹黑道,便會被灌入水泥丟進東京灣餵魚”一樣,成爲人們經常挂在嘴邊的都市傳說。
一粽各表 粽橫天下
北部粽的支持者普遍滿足于入味、顆粒分明的米粒及恰到好處的餡料,並認爲南部粽軟爛的糯米根本是異端邪說,甚至以”嘔吐物”、”漿糊”、”鼻涕”等不堪的形容詞稱之;相對的,南部粽的支持者則被多層次的風味、誠意滿滿的內餡所征服,並指責北部粽是“油飯”、“立體油飯”、“不過是把油飯捏成三角狀就假裝是粽子”。
筆者倒是認爲,中部粽才是真正的粽中之霸。古有幹將莫邪投身火爐、犧牲自己獻身煉劍,方成一雙絕世神兵。今有中部粽以水泥爲皮、以人爲餡,包含著滿滿的人情味與台灣味,不但坐享海景第一排、還可以每天聆聽海哭的聲音。這種靈魂料理,放眼全世界,絕對是舉世無雙。
撇除中部粽這種邪道,今年粽子的南北戰爭,眼見網民吵得凶,擁有23萬粉絲的“老天鵝娛樂”便在面簿粉專發起投票,數小時內便湧入1萬多網民參與。結果南部粽以71%的壓倒性優勢擊倒北部粽的29%。
雖然今年南部粽的氣勢更勝一籌,但哪邊的粽子好吃,永遠都是台灣懸而未決的難題。
要知道,所謂的南北粽,只不過是粽子的粗略分法罷了。因爲文化多元的關系,湖州粽、客家粽、甜粽、堿水粽、潮州粽、廣東粽……除了娘惹粽外,總之新加坡有的,台灣基本上都有;新加坡沒有的,台灣也有,像是什麽原民粽(原住民料理,與華人的粽子小同大異)、冰粽(以水晶皮包裹甜餡的甜品)、水果粽(冰粽水果版)、野姜花粽……等等。
在台灣,和新加坡一樣,粽子不僅是節慶食品,而是早就深入民間、融入日常飲食的一環。下次來到台灣,不用等到端午節,坐在路邊的小販桌邊,點一顆美味的粽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