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領導人交棒的問題,都是時下熱門的話題,但因爲政治生態有別,同個課題在兩地産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應。
在新加坡,前兩次的領導層交班都是風平浪靜,這次的交替看來也是波瀾不驚,而民衆也一如既往,還來不及猜測、想象,就已經知道下屆總理是誰。唯一可能帶來變數的是執政黨在來屆大選陰溝裏翻船。
在馬來西亞,領袖的更替向來刀光劍影,過程撲朔迷離,不到最後關頭,很難確定誰是下任總舵主。從最近的事件來看,下回政壇易主也是一如既往,離奇事件照樣層出不窮,市民依舊覺得政治難料,無法想象。
對岸政治競爭激烈,島國民衆自然感到好奇,不時緊密追蹤局勢的發展,談起當地政治人物之間的明槍暗箭,如數家珍;我們也不只是隔岸觀戰,不時還得防著和招架不知何故橫飛過來的政治炮彈。此外,馬國政治彈性十足,也讓一些國人神往。去年馬國選舉引發的政治變天,激起好些國人的想象,一些異議人士還北上去見敦馬哈迪,要拜他爲師。一年後的今天,衆人對變天後的馬國局勢發展,是否還心向往之,就不得而知。
馬國民衆和媒體對新加坡政治也有點好奇,有些還看得很准很仔細。當地的《東方日報》幾年前就曾這麽形容:
“新加坡是個計劃之邦,一切都講究規矩,一切都要求秩序。選拔選區的候選人是這樣,鑒定總理接班人,自然也不例外”。
井然有序的領袖交接,相信也是一般市民的心願,政治亂成一團,投資者肯定會害怕,人民的生計也會動搖。但是,可以想象的是,人們也期待新人新政會帶來新氣象。准總舵主王瑞傑副總理明白這點,他日前表明心志,表示要與人民好好對話,要讓人民參加設計政策,要使人民成爲政府的“夥伴”,以建立一個“以行動彰顯民主”的社會。
王副總理的夥伴+行動論,雖然有點抽象,但不難感覺其中的苦心和用意。只不過對話活動不新,有例可循,是一些網民說的政府老早就有的pattern。自吳作棟先生掌舵以來,坊間舉辦的對話會無數。這是政府親民的作業,要跟“家長式”政治區分開來。官民對話了幾十年來,有人樂在其中,有人覺得累,也有人抱怨說:有對話無結果。如此褒貶不一的反饋時有所聞。第四代領導人負責的新系列對話會,強調的是官民爲伴和實際行動。這跟過去一貫的對話又有什麽差別?這將在未來幾個月受到民衆的檢驗。
第四代領導人剛剛走到舞台的最前端,還沒展現什麽鮮明的風格。他們會展露多一點穩健的一面?還是勇于創新的一面?相信是衆多市民關注的焦點。不管風格如何,新人新政必須具備足夠的感召力,島國人民才不會想到北上向敦馬拜師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