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兩個看似雷同的文化中心,一個叫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另一個叫中國文化中心,這兩個中心有什麽不同你知道嗎?
一個由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創立,另一個是由中國政府在新加坡設立的。
按美國智庫一份英文簡報分析,在2015年開幕的中國文化中心具備統戰功能,通過舉辦文化活動,試圖在中國人和新加坡華人之間打造一個“共同身份”。與之分庭抗禮的是在2017年成立的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突出的是“紮根于新加坡多元種族的華人文化”。
統戰來了, 問你怕不怕?
中國在新加坡的統戰大本營就設在奎因街上,問你怕不怕?
說實在,沒什麽好怕。關于中共統戰新聞其實已不是什麽新聞,早在上世紀30年代國共內戰時期就開始部署,毛澤東曾把它稱爲對付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三大法寶之一。
但因爲該篇簡報出自美國智庫之手且統戰對象是新加坡,所以還是細心拜讀了。讀後感是:簡報有系統地梳理了中共統戰手法,但新意不多,真相不全。 說新意不多,因爲關注時政的國人早就知道那些統戰伎倆;說真相不全,因爲作者沒有畫出全貌。
簡報作者和發布單位什麽來頭?
我們先看看簡報作者和發布單位什麽來頭。
題爲《中共在新加坡政治影響力運作的初步調查》的簡報作者是蕭良其 ( Russell Hsiao ),旅美台灣學者,目前擔任全球台灣研究中心主任。根據網上資料,全球台灣研究中心標榜是華盛頓最大台灣智庫,由在美國的綠營人士集資組成。
蕭良其獲美國法律博士學位,曾任台灣民主基金會國際關系處特別助理、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主席辦公室法務助理。另一篇講述中國如何在日本搞統戰工作的文章也出自他手。從網上搜到的報道判斷,蕭良其經常針對中共海外統戰工作發言。
熟悉台灣時政的中年人肯定認識他父親蕭新煌,一位立場偏綠營的知名台灣社會學學者。蕭新煌同時擔任台灣民進黨政府的總統府資政和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簡報由華盛頓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在星期二(16日)發布。根據官網介紹,該基金會成立于1984年,自诩“因傳播關于東歐和前蘇聯專制社會的消息,爲推翻共産主義做出貢獻”。基金會現任董事會主席是荷蘭人Willem de Vogel,董事會成員包括有美國軍方背景人物、外交體系高官和前金融界及媒體界人士。
有些概念了吧?簡報作者和發布單位都具反共色彩。
回到簡報內容。作者在文中劃出兩大點稱:
一、中共的統戰手段是“身份政治”
蕭良其說,中共的統戰手段是“身份政治”,也就是“倡導所有華人不論國籍都應同屬大中華圈的論述,提倡各國籍華人應親近與效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的中國。中共的宗旨是要在新加坡人身上強加中國認同,確保新加坡的政策更貼近中國日益擴張的利益。”
二、中共四大統戰管道*本地商會
蕭良其形容本地商會是“最強說客”。中共把本地商會當作間接進行政治遊說的管道,中方可以合同、准證與貸款等爲工具,向在中國經商的新加坡商人施壓。被作者點名的有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和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
簡報還以裝甲車事件爲例說,2016年新中關系因新加坡裝甲車在香港被扣留而陷入低谷時,本地華商與商會如何通過基層管道向政府反饋,站在親中立場向新加坡政府施壓。
*宗鄉會館
中共的統戰方式是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如遊覽中國紅色革命基地、參加“紅歌”表演活動,安排訪問祖籍村莊。
據《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會長陳奕福在回應時說,中方現階段並沒有通過宗鄉會館提出明顯有統戰意識的訴求,在一些懇親大會等活動上,他們所接收到的信息出發點多是友善的,如強調華人的根在中國等,而本地宗鄉會館則會通過不斷加強國家意識,確保自己不受這類信息影響。
不過,據陳奕福觀察,一些新移民團體較明顯地受到報告中點出的政治宣傳影響,這是總會密切關注的趨勢。
*文化組織
年輕一代沒興趣加入宗鄉會館,中國在2015年于新加坡成立中國文化中心,以聯系新加坡華族青年。2017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
*華文媒體
新加坡媒體雖受政府嚴厲管制,削弱中方可施展的影響力,但華文媒體依賴中國市場,可能因此自我審查。在這個部分,蕭良其直接點名了《聯合早報》和早報網(zaobao.com)。
《聯合早報》總編輯吳新迪回應說,中國大陸的市場固然對早報網(zaobao.com)很重要,是早報海外讀者的主要來源。“但該報道什麽,該怎麽報道,我們編輯部都是根據專業的新聞判斷。”
吳新迪說:
“實際上,准確、客觀和中立的報道和評論,才是我們的價值。”
紅螞蟻多嘴插一句,新加坡媒體執照是誰發的?是中國統戰部嗎?是新加坡政府啦。
媒體人吃了豹子膽都不可能去逾越那條有損國家安全的紅線。況且,中共搞統戰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開始,統戰工作無形勝有形,它要統你阻擋不了,你會不會被統,就看你有沒有本事去抵禦。
中國駐新使館反駁:無中生有,編造抹黑
就在剛剛,中國駐新加坡使館發言人反駁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的報告稱,“完全是無中生有,是編造抹黑”。
發言人通過面簿回應說,中新獨特的曆史文化淵源是推進兩國關系的天然優勢,卻被一些人當成了攻擊的口實,“這不僅是對中國的攻擊,也是對新加坡的傷害。”
發言人還說:
“謊言取代不了事實,只能越說越無趣。該基金會報告的內容很荒唐,但用心很明確,就是要離間兩國人民的感情,阻礙兩國的正常交往。營造和維護中新關系健康發展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是雙方的共同願望,也是包括媒體在內大家的共同責任。”
中國駐新加坡使館發言人強調,新加坡是中國的友好鄰邦,中國對新加坡長期以來同世界各國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
發言人說:
“我們尊重新加坡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將繼續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上,致力于發展兩國友好關系。這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和長遠利益。”
方便各位理解,紅螞蟻把中方的反應濃縮成四點:
一、美國佬見不得新中關系好,試圖挑撥離間。(老美你不要酸葡萄)
二、新中兩國都希望營造好的輿論環境。(媒體請幫幫忙)
三、新加坡和別國好,中國也高興。(你好我好大家好)
四、中國尊重新加坡社會的多元性。(沒有在統戰新加坡華人啦)
說到這裏,紅螞蟻倒是認爲,有另外三個相關問題該提出來討論討論:
一、美國基金會爲何會選在這個時候梳理中國統戰術?
根據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的介紹,它將陸續發布系列文章介紹不同亞洲國家被中國統戰的情況。第一篇談日本,第二篇新加坡,接著陸續有來。想問的是,詹姆斯敦基金會爲何會在這個時候側重這個課題?
中美從貿易戰打到科技戰,又陸續傳出有旅美中國科研人員被美國政府調查、中國學者入境美國的簽證不獲批等消息,可見美國政府認定國家的教育機構、政壇、華裔美國人社區機構都已受到中國資金的大規模滲透,正采取具體行動防範“紅色滲透”進一步擴大。這個時候有系統地梳理中共在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統戰工作,可爲美國的“反中共統戰”工作提供參考。
從好處看,美國這麽做也有助于提醒亞洲國家的朋友們要提高警惕,注意有沒有外國勢力“披著交朋友的友善外衣”,把自己的政治動機掩蓋在高尚的文化類項目之下,像化骨綿掌那樣把與敵人之間的戰線化掉,然後通過長期培植的關系網和朋友圈去引導社會輿論及國家政策。那些“朋友們”中計了都還不知道自己曾經在一場博弈中扮演了要角。
二、全世界只有中國搞海外統戰嗎?
也想問的是,統戰是中共的專屬工作嗎?
“統一戰線”這個詞深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特色,在西方民主社會裏難找到一個相對應的詞。有幾個英文媒體常用的詞是:Propaganda (宣傳)、Public Diplomacy (公共外交)、Political Warfare(政治戰) 。
說到宣傳,大家應該有feel了。美國好萊塢影片對外宣傳了多少年的英雄主義價值觀?全球無數國家的人民照單全收。
如果說,這只是無害的軟實力傳播,那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倡導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觀不也通過媒體和官方資助的傳媒及文化機構或外圍基金會做宣傳,通過藝術、文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傳播,試圖用西方價值觀重塑世界面貌?比傳播價值觀更具攻擊性的是,那些發生在中亞、東歐獨聯體國家的“顔色革命”被指背後有西方國家黑手的影子。
意識形態之爭、統戰與反統戰的博弈無處不在。《今日報》就引述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陳慶文說:
“中國肯定不是第一個這麽做,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一個國家希望另一個國家在無需施壓的情況下,就跟它有同樣的想法,甚至采取一致行動。陳慶文說:“影響力滲透的關鍵問題是’怎麽做的’,而不是‘爲什麽做’,有一些是正規的做法,有一些更爲隱性,也較難察覺。”
中共搞統戰經常以人情或文化項目爲掩飾,試圖以無形勝有形,但與西方國家相比,手法還是顯笨拙。
以港台爲例,統戰搞了那麽多年,結果是什麽?台灣鬧出太陽花學運,香港爆發“反送中”抗議。認同“九二共識”的國民黨在2016年的台灣總統選舉中落敗,政權落入立場偏獨立的民進黨政府手中。中共統戰系統的各個部門是不是該檢討一下?
最近《金融時報》爆料稱,台灣有某家媒體集團被中共滲透,並稱該媒體集團的記者透露,
“他們的言論主管直接接受國台辦的指示。”
“他們每天都打電話來……他們並不會幹涉所有事務,主要聚焦在兩岸關係和中國議題。他們對于報道角度以及(報道)是否登在頭版有話語權。”
如果上述消息屬實,這個統戰手法也未免太粗糙了。統戰工作無處不在、無國不幹,就是比誰的手法更高明、更細膩。在中美兩大國打狠架的時候,夾在中間的那些“小不點”肯定躺著中槍。
三、新加坡沒有抵禦能力嗎?
面對外國勢力的幹預,新加坡難道就完全無法抵禦嗎?
當然不是。內政部至少可出三記重拳。
那位卷入“間諜疑雲”的學者黃靖在2017年不就被新加坡政府趕走了?我國內政部指這位在中國出生的美國籍學者是一名試圖影響本地輿論的外國代理人(Agent of Influence)。
把人驅逐出境算是溫和手段了,新加坡政府還可以引用《內部安全法令》,在未經庭審的情況下,把一個人關押起來。接著下來,在大選舉行之前,政府相信會先完成一件事:立法防止外國勢力滲入。
除了靠拳頭外,政府也一再提醒本地華人社群是紮根于本地的多元種族文化社會。2017年5月19日,李顯龍總理在主持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的開幕儀式上致辭時就說:
“作爲新加坡華人,我們已經有了本身的獨特面貌,這是曆經幾代人之後,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所逐漸發展出來的文化身份。”
“在談到身份認同時,國人首先肯定自己是新加坡人,然後才是種族身份,所以我們的身份是新加坡華人,這也是我們在世界舞台上的身份。”
紅螞蟻建議各位將這“三不”熟背在心:
我是華人這一事實不會改變;我祖籍是中國福建(或其他地方)這一事實不會改變;我身份排序中的第一位也不會改變:永遠的新加坡人。
統戰?統你的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