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幾年,政府長官常說的一句話是:每一間學校都是好學校。
許多市井小民聽了,禁不住用福建話這麽問:有影沒(真的嗎)?這個問題是市井智慧加一點直覺。
畢竟這是一句口號,宣傳多過事實,所以很難相信。
一些市民甚至調皮的向領導和長官問道:如果有選擇,你會把孩子送到鄰裏學校,而舍棄精英學校如萊佛士中學?口才再好的領導,也經不起這麽一問。
口號沒讓人感動,反受質疑,當局後來回應說,人們有所誤解:每一間都是好學校,不等于說每一間都一樣好。這一澄清,問題回到原點,學校還是有高下之分,說了好像白說。民衆如此反應,當局近年來也少說了。
其實,政府的出發點明顯,不外是想讓家長繃緊的神經松弛一點。在我們的社會,教育是頭號大事;孩子走向美好前程的第一步,就是進入一間好學校。由于事關緊要,家長費盡心思研判各校優劣高下,點評學校有如專業馬迷點評賽場上的馬匹,誰勝誰一個馬鼻了如指掌。
名校和非名校之分,在社會裏形成隔閡
人們公認的名校數目有限,僧多粥少,學額如何分配永遠是個棘手問題;稍有不公,反彈肯定很大。而且,一個更深遠的問題是,名校和非名校之分,在社會裏形成隔閡,逐漸固化爲階級的分歧,甚至對立,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政治和社會問題。因此,獨立以來,掌管教育的都是重量級部長。
最近,一所名校的搬遷,就搬出了一場風波。
上個星期,萊佛士女中從烏節搬到布萊德路,學校一位職員告訴一名記者,學生從公寓林立的烏節搬過來,是爲了讓學生更有機會接觸組屋區的“普通民衆”(Ordinary Singaporeans)。
此話一經報道,“普通民衆”立即反應。組屋區的衆小市民,當然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小小人物,而那也沒什麽,不過一旦被人刻意提醒,特別是被一間大家公認的精英學校提醒,心裏就不是味道了。
第四代領導人忙著淡化精英色彩
這小小風波也說明:盡管我們都在抗拒社會階層的到來,階級意識已經悄然生根發芽,而教育是階層劃分的一大症結。
人們會說,精英教育和精英學校,是政府施肥灌溉栽下的果。多年以來,高才學生受到英雄般的稱頌,在學校和職場都受到厚實的培養。
精英政策促進國家的發展,不過也分化了社會;上層人士自成一個社群,離基層民衆越來越遠,日子一久,可能成了高不可攀的貴族群體;而中下層民衆則容易自覺是時代的輸家,對于社會的不公不義特別敏感,更忍受不了任何階級性的侮辱。
上個星期,一位公寓居民對一位保安人員說“我不是組屋區居民”,立即引來萬千民衆的口誅筆伐。
社會分層在各地帶來政治的動蕩,我們的政府于是忙著拆解這顆定時炸彈。
第四代領導人爲下屆大選造勢的話語中,顯現淡化精英色彩的意願。他們表示要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希望改變成功的定義,強調人人都有機會出頭,更要促進社會的流動性,以及改善下層民衆的生活。
在社交媒體上,部長和議員也努力營造親民形象:勤走基層,貼近民衆。
然而,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帶著階級色彩的紛爭容易一觸即發,甚至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執政當局是在跟時間賽跑,必須趕在仇富的炸彈還未被引爆之前,完成消減貧富差距的政治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