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每十個人當中有近三人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錢購買食物,23%的馬國人沒錢買房子。
這兩項數據來自世界銀行發布的《馬來西亞經濟監測報告》,值得警惕的是該報告引述蓋洛普民調(Gallup World Poll),發現這個情況自2012年以來每況愈下,而住在城市的人口比鄉下人口感受到更大的生活壓力。
根據馬國統計局的統計資料,馬國目前的人口爲3千260萬,如果上述數字屬實,意味著有超過800萬人口處于錢不夠用的窘境。
城市人口的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
報告指出,認爲自己沒有足夠金錢購買食物的馬國人自2012年以來已經翻倍,不夠錢買食物的城市人口從2012年的8.6%增至2018年的28.7%,整整增加了三倍有余。
覺得生活水平不錯且還在進一步改善的城市人口急劇下滑。2012年尚有28%的城市人口覺得自己過著不錯的生活,到了2018年這個比例只剩下16.2%。
與此同時,超過七成的城市人口覺得自己的生活處于掙紮(struggling),這個比例比2012年增加了9個百分點。
認爲自己在生活中受苦(suffering)的城市人口也比2012年增長了3個百分點。
《透視大馬》引述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西姆勒(Kenneth Simler),貧窮家庭的大部份家庭支出都花費在食物方面,因爲食物的價格漲的比其他生活必需品來得快,這也導致上述家庭不得不面臨“高于平均”水平的通貨膨脹。
另一方面,“錢不夠用”的現象不只發生在購買食物上。報告顯示,23%的馬國人同時也認爲自己沒有足夠的金錢買房。這種現象在城市地區尤其明顯,覺得自己不夠錢買房的城市人口從2012年的7.4%劇增至24.8%。
報告指出,馬國的房價收入比(PIR)自2002年開始超過3,跨過“無法負擔”的門檻。2014年馬國的房價收入比是4,相當于“些許負擔不起”。2016年這個數字進一步躥升至5,被列入“極度負擔不起”的範圍。
房價收入比等于5,相當于一位擁有中位數收入的馬國人必須不吃不喝5年才能買到一套房子。
世界銀行分析,造成馬國人買不起房子的原因是當地並未建設足夠數量,且價格在人們可負擔範圍以內的房子。
其中,家庭月收入少于5000令吉(1600新元)的人數便遠遠超過市場上可負擔房子的數量。
年輕人和教育程度低者生活更苦
根據《馬來西亞經濟監測報告》的分析,教育程度較低的年輕勞工面臨工資增長緩慢的困境,若和年紀較長和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工比較,前者的薪水增幅持續落後。
以20至29歲的年輕勞工爲例,他們的薪資增幅從2014年至2016年年增率只有2.4%,40至49歲勞工在同階段的年增率則是3.9%。兩個年齡組別的月收入差距從2004年的529令吉(約173新元)進一步擴大,翻倍至2016年的1197令吉(約391新元)。
《新海峽時報》報道,馬國國內貿易及消費人事務部長塞夫丁(Saifuddin Nasution Ismail)點出低收入者面臨生活困境的原因:
“低收入者把錢花在必需品如房租、交通和食物上面,導致他們每個月的收入所剩無幾。”
另一方面,年輕一代在收入差距下尤其承受更大的財務壓力。
1981年至1996年間出生,目前介于23歲至38歲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中,有40%的人口承認自己的花費超過自己所能負擔的金額。
同時,也有70%的千禧世代對自己目前的收入感到不滿。
報告也顯示,千禧世代的理財觀念匮乏。
聯合國專員稱馬國貧窮率高于官方數據
今年8月,聯合國赤貧及人權問題特別報告專員奧爾斯頓(Philip Alston)曾打臉馬國的官方數據,稱馬國的實際貧窮率嚴重被低估。
根據馬國官方數據,當局宣稱貧窮率已經從1970年的49%,大幅降至2016年的0.4%。
然而,奧爾斯頓表示官方數據以每個家庭每月980令吉(約320新元)收入的貧窮線來計算貧窮率是“荒謬”的,因爲那意味著一個在城市生活的家庭每天只有8令吉(約2.61新元)的生活費。
他進一步引述獨立分析師的數據,強調馬國的真實貧窮率應該介于15%至20%。
將奧爾斯頓的推估和世界銀行的報告放在一起解讀,不難發現馬國錢不夠用的人口已經來到了令人擔憂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