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6點15分左右,紅螞蟻駕車經過位于蔡厝港德惠巷附近的西區學院(ITE College West),擡頭看到一大群鳥飛過,是那種成群結隊,成千上萬的畫面,嚇得紅螞蟻直問身旁的友人:“世界末日是要來臨了?”
不是紅螞蟻誇張,蟻粉可以先看看感受一下這壯觀的一幕:
怎樣被嚇到吧?
沒被嚇到的,請原諒紅螞蟻很suaku(山龜),畢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奇景啊。
身爲好奇寶寶的紅螞蟻趕緊上網找資料,發現昨天除了蔡厝港、德惠巷,也有公衆在武吉班讓、武吉巴督、兀蘭、巴西立、淡濱尼都看到這群不明來曆的鳥,而且看到的時間點都不一樣。
看來昨天飛過天空的不止一群鳥,是有好幾群。
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網民甚至也看到這群鳥往新加坡的方向飛去。
網民Herman Phua在新加坡鳥愛好者的面簿頁面Bird Sighting上分享說,昨天下午4點30分在東海岸他看到了這群鳥,還拍下了照片。他的朋友還非常認真的數了一下鳥只的數量,一共2661只。
在蔡厝港目睹奇景的網民Vincent Chew也拍下視頻上載到面簿問道:那是蝙蝠還是烏鴉……還是意味著某件事即將要發生嗎?多麽奇怪的景象。
原來山龜的不只是紅螞蟻,本地網民都被這個奇景震撼到了。Vincent Chew的視頻上載不到一天就被分享超過2200次。
樂觀的網民認爲群鳥飛翔不是凶兆,而是個大喜之兆,今晚一定會中馬票。(紅螞蟻弱弱地問一句,應該買什麽號碼呢?日期+時辰?還是鳥兒的總數?)
另外,今天早上兀蘭、巴西立、榜鵝的居民又看到同一類的鳥群。
那麽,這群鳥是何方神聖?
自然愛好者已經確認它們是鉗嘴鹳(Asian Openbill Stork)、西方俗稱“送子鳥”。
網民紛紛留言說,這麽多“送子鳥”過境新加坡,相信明年新加坡將會迎來很多新生兒。若如網民所言,李顯龍總理和掌管生孩子人生大事的楊莉明部長肯定會樂開懷了。
鉗嘴鹳是一種體型較大的鳥類,大約有80厘米,飛行時,身體羽毛灰白、翅膀尾端呈灰黑色,,長喙閉合時有一個漏口,模樣像鉗子,十分容易辨認。
雖然鉗嘴鹳也曾出現在新加坡,但突然出現這麽一大群仍十分罕見,它們通常在泰國等地的稻田裏覓食。
鉗嘴鹳是候鳥,通常在南亞國家(印度、斯裏蘭卡、孟加拉國)和東南亞國家(緬甸和泰國)之間大規模遷徙,但從未飛離過泰國南部。
根據2013年在《新加坡自然》(Nature In Singapore)的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2012年是首次有鉗嘴鹳首次在新加坡出現。當時,在實裏達機場(Seletar Airport)旁邊的一個水田發現了六只鉗嘴鹳。
本地鳥類學者楊鼎立博士表示,隨著氣候變化將進一步影響降雨,爲追尋良好的氣候和水資源,某些鳥類可能會發生變化。例如,有許多鳥類將轉移到山上,而一些熱帶鳥類由于氣候變暖可能會離開赤道地區。
目前,鉗嘴鹳在馬來西亞槟城的威省(Seberang Perai)的聚集地有三個,即威北班台甘倫(Pantai Kamloon)、威北雙溪賴阿依淡達南教育森林(Air Itam Dalam)及威中雙溪南眉。
而鉗嘴鹳第二次被報道出現在本地則是今年的12月7日。當天,新加坡自然協會成員維羅妮卡(Veronica Foo,音譯,金融業)在早晨7時15分左右,在克蘭芝濕地見證了約300至400只鉗嘴鹳的奇觀。
也是鳥類保育組織BirdLife成員的楊鼎立博士表示,
由于湄公河流域(湄公河流域橫跨泰國、越南和柬埔寨等地)出現異常的幹旱情況,這些鳥可能會遷徙到更南端地區,包括新加坡在內。
楊鼎立博士指出,
鉗嘴鹳通常在東南亞的稻田中覓食,尤其是在湄公河和昭披耶河流域(Chao Phraya River basins)中以捕食金蘋果蝸牛(Apple Snail)等爲生。
然而,隨著幹旱使水蝸牛的首選棲息地變得幹燥,鳥類的食物可能會減少,導致它們飛到其他地方尋找“歸宿”。他認爲某些鹳可能已經飛往印度尼西亞覓食。
原來,新加坡除了是各國旅客的中轉站,也是鉗嘴鹳的中轉站。
金蘋果蝸牛會破壞稻田作物,因此鉗嘴鹳是有益的鳥類。
上個月,湄公河委員在其網站上說,由于季候風降雨的延遲抵達,加上提前離開,導致降雨量不足等因素,造成“嚴重幹旱”,這將影響到湄公河下遊地區的國家。
湄公河委員說:“一般來說,季候風降雨通常在5月下旬開始,10月結束。但今年,它開始晚了近兩周,離去早了約三周。”
看到鉗嘴鹳的蟻粉,請記得和紅螞蟻分享照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