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乍到新加坡的旅客,肯定會對身邊不時聽到的這類句子感到一頭霧水。
“我先去按錢,我們七個字在這邊等。”
“你爲麽這樣滾都?買水都忘了拿水草,怎麽喝?”
“華哥是誰?噢,你是說很肥很大只的那個?”
“別浪費錢,買一碗公私就可以了。”
聽得懂中文、腦筋又轉得快的旅客很也許能猜得出上面的意思。但更多人恐怕會聽到蒙查查(這也是一句新加坡式華語)。
很多人都以爲新式英語(Singlish)很難懂,其實新式華語也不見得容易理解。有時候其“變異”後的意思,與字面原來的意思,差了十萬八千裏,不好猜,更不好懂。
紅螞蟻沒有亂講,一起來看看就知道裏頭暗藏哪些玄機。
吃喝篇(務必學起來)
- 要喝水嗎?= 要喝飲料嗎?
在其他地方,水指的是白開水或礦泉水,但在新馬一帶,所有的飲料都是“水”。所以去小販中心一坐下來,如果有安娣(auntie 大媽)或安哥(uncle 大叔)走過來問你要不要喝水,你大可放心地說:“給我一杯Kopi O kosong (黑咖啡不加糖)和一罐可樂”。
- 泡泡茶 = 珍珠奶茶
泡泡茶是新加坡常用語,其實正確說法應該是珍珠奶茶。不過因爲新加坡人叫慣了英語的“Bubble tea”,就直接譯成了泡泡茶。
- 水草 = 吸管
用水草喝水聽上去就很詭異,新加坡沒有那麽環保啦。同樣也是受到英語的影響,新加坡直接將英語裏的吸管straw譯成水草。
- 豆花水 = 豆漿
在國外通稱爲豆漿的白色飲料,在新加坡叫“豆花水”。其實中國北方也有一種稱爲豆腐腦的食品,紅螞蟻初到北京時也是不敢吃的,後來才曉得是豆花,虛驚一場。在中國南方就沒有這層語言障礙。知道豆花是什麽之後,豆花水就很容易猜了。
- 來後面燒 = 讓讓借過
在小販中心最常聽見的就是這句“來後面燒”。這其實是一種警告,通知你後面的人手裏正端著熱騰騰的食物,麻煩你閃一邊讓路。這句話好用到明明安娣手上拿著冰可樂,爲了一路暢通無阻,也要喊“後面燒”。
有時候也有變異版,例如直接喊“燒啊”,或者“燒水”也是常見的。
有時也會聽到新加坡人說,我去弄燒食物,其實說的就是去微波爐將飯盒加熱。“燒水”也是常聽到的,有時指煮水,有時指熱水,因此點飲料時也會聽到攤主問你:冷的還是燒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不敢拿,很燒!= 我不敢拿,很燙!
- 煮炒店 = 大排檔
新加坡有一種熟食攤,稱爲Zi Char(煮炒),其實就是受福建話影響而衍生出來的中文詞,泛指那種可以隨意點些像餐館裏(或煮或炒)的菜色的攤位。
在這種大排檔點菜當然要學一些常用新式華語,例如:
- 喇喇(lǎ lā)指的是新加坡人最愛吃的貝類海鮮。在海鮮餐館點菜時,蛤蜊、蚬、花甲、沙白、蚌等貝類都可以統稱爲喇喇,不過不是所有帶殼的海鮮都稱爲拉拉哦。
- 三峇 = 蝦膏辣椒醬 。在煮炒攤,很多食材都可以用三峇的形式來烹煮提味,有了三峇,不夠新鮮的食材都能立刻高大上。
- 馬來風光就是三峇辣椒炒空心菜。在新加坡空心菜還稱爲雍菜。在菜單上看到可不要以爲這是馬來西亞一日遊。
- 蘇東 = 烏賊。蘇東是從馬來語直譯過來的,跟蘇東坡沒有半毛關系。(說一個人蘇東,也有他很迷糊的意思。紅螞蟻也不知道爲什麽烏賊是迷糊的,或許是因爲經常放出黑色墨汁蒙蔽視線吧。)
金錢篇
- 按錢 = 去提款機提款/取錢
因爲去提款機取錢時,必須先按密碼,所以就漸漸約定俗成爲“按錢”。
- 進錢 = 存錢
存錢時,可以直接讓提款機“吃進肚子裏”,也可以讓櫃台小姐將錢放進戶口和存折裏,雖然說法不標准但容易懂就用開了。
- 散錢 = 零錢/硬幣
這似乎和英文的“break a note into smaller change”有關系。將一張紙幣打散成“小面值的錢”,顧名思義就叫“散錢”,標准說法就是零錢或者硬幣。
- 一毛、兩毛 = 一角錢、兩角錢
一毛兩毛並不是身體的一部分,而是:
“一毛”就是一角錢。
- 去哪裏還錢 = 去哪裏付錢
不是還債啦,只是要付款……
生活用語篇
- 我不懂 = 不明白、不知道、不認識
新加坡人一般會將“我不懂”用于三種情況,一是表達自己不明白,二是不知道,三是不認識某某人。它們之間是有差異的,神奇的是,新加坡人都能聽出差異,但旅客就不一定了,可能會把“我不懂”直接理解爲“不知道”,根本不會猜到是“不明白”或“不認識”。
“天哪,你不懂這首歌,不要告訴我你也不懂這是林俊傑唱的咩?真是山龜。”
- 山龜(suaku) = 見識少、少見多怪
住在城市的人經常嘲笑住在山裏或鄉下的人猶如井底蛙那般什麽都不懂,于是戲谑地稱他們爲住在山裏的烏龜,簡稱“山龜”。
現在,無論是華族馬來族歐亞族或者印族都知道suaku的意思。
- 公私吃 = 分著吃
“公私”是直譯自自馬來語的 kongsi,就是分享的意思。這個也是詭異程度較高的新式華語。
- 幾時 = 什麽時候
問:“哎喲,老板幾時才會給我們加薪?” 答:“幾時?等久久就有。”
- 便宜到笑 = 便宜得不行
此處的 xx 到笑可以隨意替換,比如好吃到笑、好喝到笑、排隊排到笑等等,所有你想表達“瘋狂、誇張”的都可以!
- 很肥很大只 = 很胖身材壯碩
“肥”在新加坡可不止是形容五花肉“肥瘦相間”的肥,或是形容豬“肥頭大耳”的肥。“肥”在新加坡就是胖的意思,而且指的是人,說白了就是“肥胖”的縮寫。
“很大只”是從粵語“大只佬”演變過來的,意思也指人胖,但又同時表達了對方挺高大,不是癡肥的那種,是肥中帶有肌肉的。
剛來新加坡的,又比較圓潤一點的朋友可能要適應一下這個說法,不然可能常常會感覺被冒犯到……
- 等一下去找你 = 一會兒去找你
不是真讓你在那裏等,是讓你回去,等到有空了再去找你,也有可能永遠沒空,等無人。
- 巴仙 = 百分比
巴仙跟八仙沒有任何關系,是新馬一帶人的常用語,直接從英語 percent 音譯過來,指的就是百分比。
- 玩臭的 =(玩遊戲時)犯規/耍賴
- 你不要亂亂講 = 你別胡說
- 假假 = 假惺惺、假裝
“他假假說要帶我出國,其實是想跟我假假做男女朋友,騙我的錢。”
- 給汽車打油、加油 = 給汽車添油
- 餅幹漏風了 = 餅幹受潮疲軟了
新加坡空氣潮濕,很多脆脆的餅幹薯片或炸過的食品曝露在空氣中很快就會受潮,吃起來不再爽脆。新加坡人喜歡用“漏風”來形容這些食物的狀態,因爲形象上就像漏了風的輪胎或皮球那樣軟啪啪的,咬起來沒勁。
- 臉臭臭 = 擺臉色、臭著一張臉
- 西北(sibei) =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
用來強調語氣。“哇,這家面西北好吃”、“那個女孩西北漂亮”、“你西北啰嗦”、“他西北有錢”。
- 沒劃(boh劃)= 不劃算
“這塊雞排西北boh劃,別買了”。意思就是指這塊雞排價格不劃算,非常不值得買。
- 10千 = 1萬
這個同樣也受英語影響,一萬在英語稱爲 ten thousand,直譯就是10千,念起來也比較容易數清後來帶有幾個零。將40萬說成400千,馬上就知道是400,000,算錯幾率就低了。
- 粒 = 圓形物體專用量詞
在新加坡,“萬物皆可粒”是真的!雖然這是錯誤的用法,卻在新馬一帶很常聽到。所以就有了一粒魚丸、一粒籃球、一粒榴梿、甚至一粒星球的奇怪組合。
- 滾都 = 你傻啊、你呆啊
這是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 goondu 音譯過來的。在淡米爾語,滾都指的是肥胖的人,在馬來語滾都則是硬的意思,還可以延伸爲牛皮燈籠點不亮,合起來就是傻呆的意思。
- 腳 = 腿
腳是腳,腿還是腳。
這是紅螞蟻初到新加坡念書時覺得最詭異的說法。沒想到新加坡人的“腳”大到舉凡大腿以下的部位都可以統稱爲腳。不管聽很多遍還是覺得超詭異。
在服裝店裏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你的腳很長,穿這件好看”。“哎呀,我的腳這樣肥,肯定穿不進去”。“要爬樓梯啊,我腳痛走不了”。(其實指的是膝蓋痛啦,厲害吧?)
常見語篇
有些生活用語在新加坡旅遊時會經常聽到,而且蟻粉們很可能自己都會不經意脫口而出。
- 德士 = 出租車/計程車
英語“Taxi”的直譯。
- 巴士 = 公交車
從英語“Bus”直譯過來的。
- 羅厘 = 卡車 / 大貨車
- 青紅燈 = 交通燈、紅綠燈
- 大牌幾號 = 組屋樓號幾號
- 巴刹 = 菜市場
有幹巴刹和濕巴刹之分。
- 甘榜 = 鄉村(馬來語)
- 醬油 = 老抽;醬清 = 生抽
黑醬油是較濃稠的,經常用于調色。醬清就是顔色淡的生抽。吃新加坡地道的半生熟雞蛋,一定要滴幾滴顔色較深的醬油,那才叫香。
- 固本 = 禮券/優惠券
英語“coupon”的直譯,固本這詞不存在漢語字典裏哦。
- 鎖匙 = 鑰匙
- 一個字 = 五分鍾
所以七個字,可以是x點35分,也可以指35分鍾。
職場用語篇
- 做工 = 上班
對于一直都使用“上班”來指每天去工作的人,語感上不可避免的還是會感覺有點怪。因爲“做工”聽來聽去都感覺是在使用大量體力在搬磚做苦力或是去做農活等用大量勞力的工作,不過在本地任何工種的人都會用“做工”。
- 放工 = 下班
而“下班”自然就被叫爲“放工”,感覺馬上就要找包工頭拿工錢了。
- 吃蛇、搖腳 = 偷懶
“他呀,每次做工都在上網打遊戲吃蛇。”
“咦,下午兩點就開始搖腳(英文shake leg的直譯,就是偷懶的意思),不怕被炒鱿魚?
- 逼策(pek chek) = 很氣很煩躁
“爲什麽老板總是這樣?再過15分鍾就放工了,還丟這樣多工作過來,西北逼策。”
- 花紅 = 獎金
看到這裏是不是覺得新式華語也蠻有趣,而且很形象?
漢語用詞原本就有很強的包容能力,可以很快吸收在地文化的多元性,衍生出具有新的生命力、新意涵的詞彙。與其將它們視爲壞掉的華語或錯誤的華語,不如把它們看成具有新生命、經過再創造的華語。
新式華語詭異也好、富有魅力也好,都是新加坡文化最豐富多元的一面。一開始不懂的,聽著聽著慢慢也會開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