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武漢封城以來,口罩在國際上一躍而成稀缺物資。
在中港台、新馬、日韓等地,因民衆的預期心理湧現了搶購囤積口罩的風潮。在新加坡,雖有政府頒布派發口罩政策,但現今在各大零售通路還是一罩難求、足以見口罩供應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窘況。
據2月24的最新資訊,新加坡本地確診病例已來到90人;日本159人;韓國更是因爲出現人稱”毒王”的超級傳播者,短短一個周末便疫情大爆炸,病例已來到893人,超越了691人受感染的鑽石公主號。
然而,與中國大陸交流頻密的台灣社會,確診人數卻始終壓在低點,至2月24日僅30人,約新加坡病例的三分之一。
根據《寶島通訊》在2月20日發布的民調結果顯示,高達81.8%的台灣民衆滿意政府的防疫工作,而總統蔡英文的施政滿意度71.9%,創下了曆史新高。
雖然確診人數不代表防疫的全貌,但也不得不說,蔡政府在本次對于疫情的施政方針和應對上,確實是卓有成效。
身爲旅居新加坡的台灣人,我覺得我們可以看看,台灣社會對于防疫工作的重要環節、也就是口罩的供應配給上,做出了什麽樣的應對措施。
口罩限額限量
武漢封城隔天、1月24日,蔡政府便緊急頒布行政命令,全面禁止醫療口罩與N95出口。
除此之外,試圖以郵寄、國際包裹等方式闖關出境的話,被海關的X光機掃到,一律沒收充公。
旅客想攜帶口罩?可以,限量250片。此舉不但確保了口罩供應內需優先,也遏止了不少不肖商人把口罩送往中國大陸、借此大發災難財的亂象。
疫情爆發後,台灣社會一如本地一樣,也湧現了口罩搶購潮。台灣政府先是對超商、藥妝店通路實施統一配送、每人限量購買3片、並限定價格一片8元台幣(後來調整成一片6元,換算成新幣不到3毛)。
若有不肖業者想趁疫情哄擡價格或囤或牟利,則可依刑法處以最高7年有期徒刑、5000萬台幣(約227萬新元)的重罰。
縱使對口罩販售施加控管,但在搶購、囤貨的人潮下,仍舊是力有未逮。
面對民衆一罩難求的窘況,台灣政府在2月6日加大控管力道,宣布取消各大通路的販售,僅限于在全台六千多家的健保特約藥局統一販售,價格調降至每片5元(約2毛新幣),民衆須持健保卡刷卡購買、一次最多兩片、7天後才能再度購買。等于嚴格限制了一般民衆每人一周兩片口罩的配給量,也封殺了重覆排隊購買、跑多個販售點多次購入的可能性。
節流還要開源
理財有句話講”開源節流”。限制口罩的購買量是節流的話,對目前的防疫需求仍舊吃緊。于是台灣政府自疫情爆發來,也積極尋求開源的可能性。
疫情爆發前,台灣制造業的口罩産量,約爲每日400萬片左右,對于擁有將近2400萬人口的台灣社會來說,縱使全面禁止出口,無疑還是供不應求。爲拉高口罩産能,台灣政府于1月31日決定投入1.8億新台幣(約818萬新元),大開60條口罩産線。
要知道,擴建産線這回事,可不是錢掏出來,制造機台就像魔術般憑空變出來。
台灣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賴永祥指出,機械設備的制造、組裝、測試、驗機,這一連串的流程,從以往的經驗看來,需要4到6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然而,在台灣的官方及民間的通力合作下,居然近乎奇迹的,在短短3周內便准備完畢,預計3月初機械便能全數到位。
屆時預計日産量將拉高至1000萬片,台灣的口罩的産能將一口氣躍升到全球第二,僅次于中國大陸。
新加坡的朋友們應該會樂見其成,畢竟台灣的産能可確保內需無虞的話,代表就有外銷的余力。
到時候運來新加坡,便能讓本地的民衆體會到一把 MIT(Made In Taiwan)的制造實力,也能稍稍緩解本地口罩的急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