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學校假期前,一名就讀彌陀學校的馬來小五女生的姐姐在推特發布貼文,聲稱妹妹在學校被霸淩,引起關注,教育部長王乙康也“罕有地”爲此事出聲譴責。
小女生的姐姐說,妹妹生日當天收到辱罵字條,從貼文上的照片可以清楚看到,字條上充斥著“笨蛋”、“醜八怪”、“讓我想吐”等等令人難堪的惡意字眼。女生姐姐也說,有時會看到回到家的妹妹,校服上被人用筆塗鴉,妹妹連在網絡上都被霸淩。小女生爲了躲避霸淩,被逼休息時躲入廁所,邊哭泣邊吃午餐。
姐姐也聲稱,該校只有幾名馬來學生,妹妹這些年來經常遭受種族歧視,顯見這已不是“單純”的霸淩,更已含有我國社會非常重視的種族問題。
教育部長出聲譴責
王乙康部長在10日臨近午夜時分發布臉書貼文,表示事件令他“懊惱和困擾”,並大力譴責校內霸淩行爲。他認爲“霸淩行爲是絕對不能被容忍的,特別是在學校,這種行爲也違反了我們社會最基本的價值觀”。他也說,霸淩者如今還只是小五學生,無論是不是因爲頑皮,現在還包含種族歧視,更加無法被接受。
他在貼文中強調:
“善心、尊重他人,以及維持多元種族社會凝聚力等價值觀,必須由家庭、學校和社會從小對學生灌輸。所有學生應該從這起事件中吸取教訓。”
兩年後曆史重演且更嚴重
教育部長的話我們當然要聽進耳裏,但實際處理到底要如何進行,要如何確保最終達到應有的成效?
校園霸淩是一直都存在著的問題,這毋庸置疑,沒有校方能夠自欺欺人宣稱他們的學校絕沒霸淩事件,問題只在于有沒有浮上台面而已。
我兩年前寫過《學校出霸淩,校長部長反應讓人失望》一文,當時是維林中學發生霸淩事件,比這更早半年于聖希爾達中學也發生了一起,兩起事件都因爲被拍成視頻放上網,因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時至今日,兩年已過,正好印證校園霸淩持續上演是不爭的事實。這一次,彌陀學校事件更嚴重,因爲它發生在年僅11歲的小五學生身上,還包含種族歧視問題。
輔導好還是懲罰好?
要找出校園霸淩症結,最重要的還是理解霸淩者心態,以及他們爲什麽會做出霸淩行爲的原因,但這往往就是最棘手,也最沒有答案的一環。就像講述校園霸淩的電影《少年的你》所呈現的那樣,對霸淩行爲有各種各樣的刻畫,包括最嚴重的被霸淩者不堪長期受害而最終選擇自殺,但偏偏就是欠缺了最重要的霸淩者心態的描述和探討。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霸淩行爲可能基于各種不同原因,包括家庭背景、損友影響,甚至也可能像王部長所說的,只是出于頑皮貪玩,把快樂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
不管是什麽原因,反正一定會有一個原因,這就是我國教育非常崇信的輔導,應該起到作用的地方。找出原因,對症下藥,而不只是循循善誘告訴霸淩者這樣做是不對的。
輔導很多時候沒達到預期效果,而逐漸讓人對這解決方法失去信心,歸根究底或許正是因爲無法真正掌握霸淩者心態,而只是說教,心智不成熟的霸淩者學生又怎可能聽得進去而糾正想法行爲?
輔導所需的時間也總是比較長,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輔導等同教育,要在短期內立竿見影不是容易的事,還不如回歸我國同樣崇尚的法治,以法處理,對霸淩者嚴加懲罰,以儆效尤。讓霸淩者徹底了解什麽叫孔老夫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奧義,或者更能讓霸淩者反省。
杜絕校園霸淩刻不容緩
兩年前的那篇文章裏也提到,聖希爾達中學和維林中學兩起霸淩事件發生後,當時的兩位教育部長都沒吭聲,這一次彌陀學校事件之後,王部長總算出聲了,起碼是一種進步。
部長親自出馬,不是要讓人知道部長有做工,而是讓大家知道,校園霸淩事件真的不是“玩玩而已”,是真的該全面杜絕了。
另一點是當年維林中學校長在交待事件時,只說了會對霸淩者進行“合適的紀律措施”,引起公衆不滿,認爲處理含糊草率。這一次彌陀學校事件王部長依舊只說會對肇事學生采取“適當紀律處分”,感覺還是沒什麽兩樣。
套句該名被霸淩的小女生的姐姐的話:“妹妹這些年來遭受種族歧視,讓我感到十分厭倦”,如果教育部和學校對霸淩事件還是做不出什麽硬起來的遏止行動,那相信家長和民衆同樣也會感到十分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