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茨廠街是當地很有名的觀光景點,讓這條街道遠近馳名的除了有老饕鍾愛的福建面,另一個恐怕就是琳琅滿目的冒牌商品了。
作爲聲名狼藉的“假貨街”,茨廠街仿冒香奈、LV等奢侈品牌的各式商品只是整個馬國假貨市場的縮影。
穿假貨不會要你的命,但吃假貨會……吃假藥就更不用說了!
有假的LV,也有假的班納杜!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歐盟智慧財産局(EUIPO)估計,全球的赝品交易總額在2013年爲4610億美元(約6530億新元),但這個數字在2016年達到了5090億美元,顯示假貨市場正以飛快的速度擴張。
黑心商人顯然已無法滿足于仿造高端的奢侈品,于是他們開始將黑手伸入一些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傷害的商品。
在所有赝品當中,假藥是最危險的一種。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去年的報告顯示,來自東南亞的假藥數量正逐漸攀升。
世界衛生組織則指出,全球過去10年假藥的種類就從29種激增至95種,每年至少導致30萬名兒童死亡。
假藥的種類從抗癌藥物、治療不孕症的藥物到減肥藥不等。根據統計,東南亞各國消費者每年花費在購買假藥的金額約爲5億2000萬美元至26億美元。
以馬國爲例,假藥主要在一些未經許可銷售藥物的路邊攤、傳統藥行和雜貨店出售。令人不安的是,許多藥品都以正版藥品的包裝出售,令人防不勝防。
馬國藥劑師Zeff Tan去年8月就在柔佛峇株巴轄一帶的雜貨店發現有商家售賣假的班納杜(Panadol)。
由于擔心消費者沒有特別留意而誤食假藥,他將分辨真假班納杜的貼士分享在自己的面簿粉絲專頁,並因此獲得超過5000個分享。
Zeff Tan接受《亞洲新聞台》專訪時指出,馬國的仿冒藥品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完全沒有任何藥效或只使用了部份正確原料的假藥。
“如果你吃了仿冒的高血壓藥,你的血壓根本無法得到控制。”
換句話說,這就跟吃下沒有任何效用的安慰劑一樣。
這些仿冒藥品也有可能是制造過程的瑕疵品,雖然獲得有關當局批准生産,但由于品質管理出了問題導致藥物含有的原料不足,或參雜了雜質。
這樣的瑕疵品原則上應該直接銷毀,但卻被拿來非法售賣。
第二種仿冒藥品類型則更加危險。這些假藥通常混雜了受管制成份,如類固醇、抗過敏藥或止痛劑。
長期服用這類仿冒藥品會導致肝髒和腎髒受損,最後可能因器官衰竭而死亡。
馬國全國消費者投訴中心法律及政策高級經理莎芭娜(Shabana Naseer)則提到該中心曾發現一名女消費者連續服用一種口服藥三個月後,因某天突然昏厥入院才發現自己服用的藥物並沒有經過衛生部的核准。
該女子最後停止服用該種藥品,但該藥品會不會對她造成長期影響也讓莎芭娜感到擔憂。
貪便宜的心態造成赝品泛濫
201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仿冒藥品在馬國的市占率達到了5%。
但對Zeff Tan而言,相對假藥的泛濫,馬國消費者的消費心態更令人擔憂。
“大多數馬來西亞人都愛貪小便宜,只要便宜他們就會買。他們並不會質疑賣得如此便宜的藥究竟可不可靠。”
國際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2011年的一項購物者趨勢調查顯示,馬國人是本區域對商品價格最敏感的消費者。
去年的調查也顯示,有高達81%的馬國人承認自己會爲了買到最低價的商品而“付出很多努力”。
民主及經濟事務研究中心(IDEAS)的高級經濟學家阿德裏(Muhammad Adli Amirullah)則表示,馬國這類發展中國家可謂是仿冒商品的溫床。
“大多數馬來西亞人分辨得出什麽是假冒商品,但因爲價差太大了,所以他們還是會傾向購買赝品。”
根據馬國統計局的統計,2018年馬國人的月收入中位數爲2308令吉(753新元)。
假酒造成多人死亡的悲劇
假藥問題固然令人擔憂,但已在馬國造成多起人命傷亡的假酒更是馬國赝品市場的一大警訊。
2018年,馬國發生了45人因飲用假酒而身亡的憾事。去年5月至6月,再有至少17人因喝假酒而丟掉性命,另外還有一人失明。
已投入打擊假酒行動長達六年的槟城市議員大衛馬塞爾(P. David Marshel)直言,馬國是假酒的最大市場。
“馬來西亞市場上原廠牌子的酒售價都很高,大約在150令吉(49新元)至170令吉(55新元)。有些人買不起原廠牌,所以當他們看到有30令吉(約10新元)或50令吉(約16新元)的酒就會買來喝。”
同樣是貪小便宜的心態。
大衛馬塞爾說,比真酒的價格少了將近八成的酒很明顯是假酒,但購買的人根本不在乎那些酒是否有毒。
“反正只要買到最便宜就可以了,只要可以不醉不歸就好。”
造成喝假酒中毒的物質是甲醇(Methanol)。
服用4毫升的劑量足以導致中毒,10毫升或以上會對視覺神經造成永久性傷害而導致失明,30毫升的甲醇酒足以致命。
釀酒過程會産生天然的乙醇(Ethanol),也就是所謂的酒精。除此之外,還會産生甲醇這類雜質。但在正確的釀酒過程中,甲醇會在經過反複蒸餾後揮發。
假酒生産商爲了節省成本,往往會忽略掉至關重要的蒸餾過程,致使致命性的甲醇殘留在酒裏。
此外,由于甲醇和乙醇的氣味相近,無良的假酒商也可能把含有甲醇的工業用酒精(一般用在油漆、清潔劑、燃料等)加入酒中勾兌,造成飲用者因攝入甲醇而中毒。
甲醇進入人體後會被轉化爲甲醛(Formaldehyde),進而造成細胞壞死、破壞神經系統而導致失明甚至死亡。
疫情暴發造成假口罩在網上流竄
隨著線上購物平台的興起,赝品市場也逐漸從線下轉往線上。根據全國消費者投訴中心雪蘭莪分部的數據,該中心每日接獲的60通投訴電話中,有五分之一的假貨投訴和線上購物有關。
而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肆虐期間,假口罩無疑是線上購物中曝光度最高的赝品。
國際刑警組織在今年3月主導的一場行動曾在一個星期偵破約600宗在網絡售賣加口罩的案例,並充公了3萬4000個假口罩。
有鑒于此,包括Zeff Tan在內的醫護人員也多次教導民衆如何分辨真假外科口罩。
方法是將中間隔層拆下,用火燒來分辨真僞。如果是真的三層式外科口罩,由于中間層是用類似塑料的材質支撐,因此點燃後只會融化,而不會燒起來。
相反的,如果是赝品,則面紙或其他材質制成的中間隔層會起火燃燒。
打擊赝品市場需由上至下
由于相關法規和有關當局的取締力道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加上民衆追求廉價物品的消費心態,使馬國的赝品市場持續“供不應求”。
大衛馬塞爾表示,雖然他和他的團隊經常突擊一些售賣假酒的商店,但由于當局施加的罰款只有2300令吉(約750新元),導致許多商家因爲有利可圖而繼續售賣假酒。
阿德裏也指出,馬國執法當局掃蕩赝品的工作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另一方面,全國消費者投訴中心也經常收到消費者投訴政府當局反應過慢的投訴。莎芭娜認爲,當局有必要對消費者的投報作出更快的回應。
阿德裏強調,當局必須有打擊赝品市場的政治決心,所有政府部門必須努力確保馬國不再出現赝品。
他補充,打擊赝品也應從教育著手。
“在接下來的10到20年好好地教導孩童,我相信屆時赝品的需求一定會比今天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