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小一報名時期,網上就會充斥著家長各種反響,有揣揣不安的緊張聲音,有希望抽到好簽的祈禱聲音,當然更多的是埋怨程序繁瑣或制度不公的聲浪。
正面反應幾乎沒有,有的話也就是終于抽簽過關,獲得心儀目標學校一席之位的感謝聲音,但這感謝也只會是感謝神、感謝主、感謝祖上保佑,決計不會看到有人感謝制度。
這麽說,是制度定得不好嗎?
在評論之前,不妨先調好坐姿、屏幕亮度,以及老花眼鏡,看看我國小一報名五花八門的各個階段和條件。(各階段代表優先權,從最優先開始往下推)
五花八門的小一報名階段
階段1(最大優先權)
– 有兄姐目前就讀于所申請學校。保證有名額。
階段2A (1)
– 父母是該校校友,並已注冊爲校友會成員超過一年。
– 父母是該校咨詢或管理委員會成員。
階段2A (2)
– 父母或兄姐曾在該校就讀。
– 父母是該校工作人員。
– 學生于所屬該校的幼兒園就讀。
注:經過以上三個階段,一般熱門學校已幾乎耗盡入學名額了,接下來的階段,才是戰爭——恐怖抽簽活動開始。
教育部在2014年規定,所有小學都必須保留給以下2B及2C階段各20個學額,以確保與學校無關聯的孩子有機會報讀熱門學校。
以下階段都是父母或兄姐與所申請學校無直接關聯。
階段2B
– 父母在該校當義工超過一年,並服務超過40小時。
– 該校屬教會或宗鄉團體,父母是教會或團體成員。
– 父母是活躍社區基層領袖。
注:若申請人數超額,優先順序爲:公民 -> 住家距離該校一公裏內 -> 住家距離該校兩公裏內。任何時候超額就抽簽。
階段2C
– 申請者與該校無任何關聯。
階段2C Supplementary
– 給錯過2C階段報名,或者在2C也申請不到學校的人申請。
階段3
– 給外國人或錯過階段2C的永久居民申請。
注:此階段無固定學額,甚至可不分配學額。
舒緩晨間交通量
階段1的設定,據說是爲了方便家長無須兩頭、三頭跑送孩子上學,無論是自己送孩子或借助校車,同一家孩子就讀同一所學校,都有助于舒緩晨間緊張的交通狀況。
這自然沒什麽爭議性,卻因爲它強大的絕對優先權,加上許多原本就計劃有兩個或以上孩子的父母,一開始就盡可能先把“老大”送入名校,爲未來的弟妹申請到免戰金牌,導致名校的報名競爭愈加激烈。
變相用錢買學額?
階段2A和2B基本上就是父母的戰場了,不少父母爲了爭取到更有利報名優勢,會盯上2A (1) 階段,早一年加入校友會或管理會。既然父母願意爲孩子所要報讀的學校出力,並且爲表誠意出力超過一年,理論上讓他們獲得優先權似乎也很公平。
壞就壞在不是每所學校的校友會加入標准都一樣,出的力也不盡相同,有些可能需要父母們真的用上不少額外時間來出力,但也有據網上訴苦者透露那樣,只需付個會員費,或“進貢”一定會費,就可以符合2A (1) 條件。
所謂出錢出力,出不到力,但至少出了錢,照理也ok,但如果只是靠付費就進入校友會,等于變相用錢買學額,社會觀感自然就差很多。尤其攸關教育,涉及銅臭不僅讓人不以爲然,更讓達不到此階段條件的父母心有戚戚焉,不滿更不滿。
網上也有父母反應,本身是該校教職員,每天都在爲校出力,結果只符合次一級的2A (2),報名優先權竟然還不如“只給錢”的2A (1),實在難以釋懷。就這點上,2A 階段之間的排序似乎有欠公道。
22所小學2B階段必須抽簽
階段2B同樣戰情激烈。
最新資料顯示,今年共有22所小學在這個階段得進行抽簽,包括花菲衛理小學(51申請人競逐25學位)、聖嬰小學(58申請人競逐41學位)、南洋小學(48申請人競逐21學位)。
2B的其中一個條件,是父母得在所要申請的學校當義工,此條件一直以來非常具爭議性,自條件更明朗化之後(必須當義工超過一年、40小時),有家長反應,這反而造成父母更能掌握自己有權利爭一席之地的資格,致使競爭更激烈。
父母需要是活躍社區領袖的條件,也一樣是滿滿的爭議。簡單地問,就是活躍于社區的領袖,與孩子的教育有何關系?憑什麽扯在一起?
熱門小學搶破頭
所謂有教無類,教育制度的公平,正在于無論學生出身背景,都一視同仁在劃一起跑點上邁出學習的一步。但這個由教育部制定的小一入學報名標准,各個階段和條件的設定,卻一再違反這個大原則。
各種條件和優先權越多,即表示越多“階級”被劃分出來了,掌握優先權的家長當然開心,反之被排除到階段2C或以後的父母,自然會覺得非常不公平,也置疑教育初心是否出現了偏頗。
另一個爲人诟病的現象,是小一入學報名每年總會出現名校或熱門學校競爭搶破頭的狀況。
教育部一向來不斷宣稱我國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每個經過教育學院培訓之後的教師都是好老師,那爲什麽家長還是一直大小眼,對特定學校青眼有加,不惜一切也要把孩子送入名校?
理由相信大家都清楚,雖然官方學校排名已被教育部摒棄,但“私下”排名在網上仍然輕易搜尋得到,而且這些非官方統計也不是無中生有,皆因小六離校考試積分是公開的數據。尤其學生平均分數高的學校,更不吝于秀出優秀成績,誰是“好學校”,自然一目了然,在家長心中存了基底深厚的印象了。
其實要做到絕對公平是不可能的,教育部制定這一套小學入學標准,自然有其理由和考量,而且這麽多年來,經曆了好幾位教育部長,即便是曾經大刀闊斧改變小學離校考試記分制及中學分流制的前教育部長王乙康,也沒有對這套小一報名制做出任何改變,可見教育部非常相信,這是他們目前認知中最佳的方式。
隨著新任政府表明接下來會更加聽取民意,家長的反應不知道會不會聽到並記錄在案?而管理和分配組屋經驗老到的前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接手教育部長後,會不會制定出一套更好更公平的小一入學報名制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