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慨念“echo chamber effect”,接下來在新加坡會走紅。
這個詞的中文譯法有幾種:回聲室效應、同溫層效應等。
它要說明的無非是,人們只接受與自己觀點相近的言論,對不同的意見充耳不聞,結果,自己的偏見越來越深、觀點越來越狹窄。
我們可用中文成語來表述:多聽不同意見是好的,因爲“兼聽則明”,只聽自己愛聽的意見則不明智,因爲“偏聽則暗”。
我們的政府一直在談“回聲室效應”,擔心它破壞社會的和諧。周一,哈莉瑪總統代政府宣讀“施政方針”的時候,就花了不少時間談了如何避免“回聲室效應”。
總統說,這是網絡時代,社交媒體容易帶來這種效應,因爲它放大對抗聲音,收窄共同的空間,一種水火難容的局面可能隨之而來。
這樣的情況,美國最顯著。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之間,異族異教人群之間,已經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不跟圈子外的人交流,不願尋找共識,而是互相對立仇視,水火不容。
新加坡官民都很注意美國的發展,下意識的也很崇拜美國。結果,那邊發生各類現象,很快的就會在這裏萌芽生長。好的壞的,照收不誤。
美國社會的分歧分裂,政府擔心民衆照搬過來,所以語重心長的一再呼籲:不要有樣學樣。
其中,政府最不想人民學的,是美國在政治和種族問題上的抗爭文化。
基于此,政府施政方針說,某些問題,我們可以接受分歧,並且建設性處理分歧,但關乎生存和前途的問題,就得尋找共識。
政府籲請反對黨和民衆努力求同存異,爲政治辯論定個基調:有事好商量,避免撕裂社會。
民衆怎麽看這個問題?
兼聽則明,社會團結,這些道理和期許,民衆不難理解,自然也會支持。
然而,長久以來,許多民衆都說,政府只聽自己要聽的,而沒有“兼聽”。
不但不兼聽,聽到批評時,感到不爽時,有時會以炮火雙倍還擊。在國會裏,反對黨人問多了兩句,有時受到圍剿,有時被反問:
你這是什麽意思?有什麽企圖?
在國會外,在大選前,一些政論家在外地報刊寫文章批評政府之後,隨即就被貼了標簽,說是某某大國的代理人,讓人嚇了一身冷汗。在這世界上,有些人的確做了他國的間諜,但如此嚴重指責,必須有確鑿的證據。
最近,負責收集民意的新任政務部長陳傑豪說,他會改善民情聯系組的工作,以便更好探取民意。
一位網紅回應說,這個民情聯系組(前稱民意處理組)近年來的重點,似乎不是采集民意,不是下情上達,而是包裝民意,然後對外宣告:
經調查顯示,某個政策,某個措施,深獲民衆支持。
也就是說,坊間批評政府的聲音,只是一小撮人說三道四,不代表多數人的意見。
回到總統宣讀的施政方針,回聲室效應的確可怕。我們只聽到自己的聲音,容易自我陶醉,越聽越開心;對于異己之見,則越聽越生氣。
爲了避免這個局面,最好的第一步是,政府能夠以身作則,帶頭廣泛聽取不同意見,並且建設性的處理分歧,有事好好商量。
政府能夠這麽做,改天有人作亂、搞破壞的時候,它就能理直氣壯地教訓人,能夠大聲說:
你不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