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的全國大選很有可能是新加坡政治的分水嶺。反對黨破天荒同時奪下了兩個集選區,政府也首次正式任命工人黨秘書長畢丹星爲國會反對黨領袖。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在選後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某種程度上挫敗的人民行動黨在我國丕變的政治環境中,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一共有4027名超過21歲的新加坡公民參與了政策研究所的這項調查,調查透過電話、手機及線上方式進行,參與調查人士的年齡、性別及種族也經過加權,以符合新加坡的人口特征比例。
調查發現,行動黨依然是本地最具公信力的政黨,不過相較2015年的調查結果,該黨在所有年齡層的公信力都全數下滑。
相反的,工人黨則在各年齡層得到更高的公信力。
整體而言,行動黨的公信力評分與2006年相關調查首次進行時的4.1持平。工人黨的評分則從當年的3.6,提升至今年的3.9。
若仔細分析,就會看到今年的調查中,只有86%的受訪者同意行動黨是個具有公信力的政黨,和2015年的93%相比,下滑了七個百分點。
緊隨其後的工人黨則取得長足的進步。79%的受訪者在今年選後認同工人黨是一個具有公信力的政黨,較2015年的71%上升了八個百分點。
兩黨在公信力方面的差距進一步拉近。
行動黨在年輕人心中公信力不如工人黨
整體而言,行動黨的公信力依舊高于工人黨。
但若從年齡、學曆、收入及種族等條件切入,值得執政黨警惕的信號明顯不少。
其中,行動黨在25歲至34歲年輕選民心中的公信力顯然已經落後于工人黨。
在25歲至29歲年齡層,有約86%認爲工人黨具有公信力,相反的,只有約81%覺得行動黨有公信力。
在30歲至34歲年齡層,有近88%受訪者認同工人黨具有公信力,而認爲行動黨具有公信力的受訪者則有大約85%。
行動黨在中年族群的公信力褪色最多
對行動黨而言,最大的跌幅來自被譽爲“三明治”或“夾心層”世代(sandwiched generation)的40至49歲族群,他們通常背負著“上有老,下有小”的撫養責任。
認同行動黨具有公信力的40至49歲受訪者比起2015年,足足下滑了十三個百分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恩賜認爲,這或許能夠解釋行動黨在本屆大選褪色的支持率。
“他們(夾心層)在疫情中面臨失去工作的危機……所以這或許也影響或左右了他們在本屆大選的投票意向。”
此外,行動黨在一房式至三方式政府組屋住戶以及家庭收入低于5000元的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族群當中,同樣面對公信力下滑的局面。
男性當中,認同行動黨具有公信力的比率亦呈現下滑。
工人黨在年輕族群方面確立了優勢
行動黨全線退步的同時,工人黨的公信力在其中幾個群體則取得了大躍進。
其中,工人黨在65歲年長者群體的公信力大幅提升。
在曆屆大選中,建國及立國一代普遍被視爲行動黨的“鐵票倉”,這可能也預示著,執政黨推出各種建國和立國配套的吸引力,或許正在消逝。
另一方面,工人黨在30歲至34歲群體的公信力也大幅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工人黨在21歲至29歲群體同樣取得了不俗的進步。五年過去後,不排除這些“老了五歲”的選民,依舊在公信力方面給工人黨投下贊成票。
今年工人黨在調查中也在25至34歲群體領先行動黨,在年輕族群部分已奠定了優勢。這對行動黨而言或許是一項警訊。
若透過社會經濟地位的面向來觀察,工人黨在光譜兩端的公信力都呈現上升趨勢。
一房式至三方式組屋住戶、僅擁有中學文憑的非高等教育群體中、光譜另一端的“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與技師”(PMET)以及女性受訪者認爲工人黨具有公信力的比率,皆有上升。
此外,馬來族群中認同工人黨具有公信力的比率(87%)也高于行動黨(82%)。
支持行動黨一黨獨大局面的保守選民大幅萎縮
調查還發現,認爲無需改變行動黨一黨獨大局面的保守選民,已從2015年的44.3%銳減至18.5%。主張政治多元化的選民則從2015年的18%增至22.4%,介于中間的搖擺選民則增加了超過二十個百分點,達59.2%。
往年的調查中,主張政治多元化的選民,以年輕人及生活條件較佳者居多,今年也不例外。
不過政策研究所也發現,在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低收入家庭,以及只有中學教育水平的群體中,支持政治多元化的比率也有所提升。
該研究所解釋,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 本地人民的社經地位持續提高,因此促成支持政治多元化的氛圍;
- 對社經地位較低的群體而言,柴米油鹽的課題也讓他們開始認爲,國會必須擁有更多元化的代表。
政策研究所強調,第二種因素有可能肇因于本地今年異常艱困的經濟環境。
無論如何,本地政治氛圍的改變似乎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對于建國以來長期立于不敗之地的行動黨來說,這股潮流在未來勢必是一大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