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自今年1月暴發後,各國經濟接連受到的嚴重打擊,致使就業市場疲弱,不少打工一族面臨失業危機。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簡稱ILO)與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簡稱ADB)今年8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冠病已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和就業市場造成巨大破壞,年輕人的就業前景受到嚴重的挑戰。
報告稱,在當前低迷的就業市場中,年輕人(15至24歲)比起成年人(25歲及以上)受到的沖擊更大,也必須承受更高的長期經濟與社會成本。
報告也顯示,冠病疫情暴發前,2019年亞太地區年輕人的失業率就已經高達13.8%,遠高于成年人的3%。
除此,有超過1.6億名年輕人(占亞太地區總人口24%)無法獲得就業、求學或培訓的機會。五分之四的年輕員工長期處于非正式就業(informal employment)狀態,另有四分之一年輕員工生活在極端貧窮或中度貧窮的生活條件下。
這份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國際勞工組織區域經濟及社會分析部門負責人Sara Elder說:
“年輕人在冠病危機前所面臨的挑戰,現也因冠病疫情而逐漸擴大。若沒有得到(各國政府)足夠的重視,我們擔心這可能會形成‘封鎖一代’(lockdown generation),他們可能在未來數年都感受到這場危機的壓力。”
菲律賓一名社會學系大學畢業生JM Dimaunahan(22歲)接受彭博社訪問時透露,他無法在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只能依靠父母的退休金勉強度日。他本想找到市場營銷的工作,但目前只能將眼光放低,到呼叫中心工作。
JM說:
“一些公司明確表明,由于疫情的關系,他們暫停招聘。我現在壓力很大,因爲沒有人賺錢養家。我們家不能只靠退休金來支付日常開銷。”
彭博社也訪問了一名受疫情影響工作的泰國籍商用飛機師Pavisa Ketupanya(26歲)。
Pavisa原本計劃跟隨父親的腳步,在取得商用飛機師執照後踏入航空業發展,豈料一場疫情叫停了她的夢想。目前,她只能靠幫顧客嫁接眼睫毛,來應付生活開銷。
Pavisa說:
“雖然這只是我飛機師工作收入的一小部分,但總好過什麽收入都沒有。”
23歲的越南大學生Tran Thi Ai Vi擁有電子銷售大學文憑,今年2月很幸運的在一家航空公司找到一份與銷售相關的合同工,但到了8月航空公司就跟她說 bye bye。
于是她靈機一動決定在面簿開辦收費教學,每晚在面簿上教導五到10名學生寫作。與此同時也幫一些公司撰稿,拼拼湊湊每個月能賺800萬越南盾(約345新元),比在航空公司上班的收入還高。
Tran Thi Ai Vi算幸運的,因爲最終能在零工經濟市場生存下來並以此爲生的年輕人並不多。
來自中國的朱悅(譯音)原本在2018年就在北京拿到大學文憑,當時中國就業市場一片大好。與其先工作,她決定先去日本早稻田大學深造考取國際文化與通訊碩士文憑。最近剛在北京字節跳動(TikTok母公司)完成實習回到日本,明年3月就畢業的她此時感到很焦慮,前途茫茫。
“我真的感到很焦慮,今年特別難找工作。”
亞太區年輕人失業率大幅攀升
上述報告也列舉了年輕人在疫情危機中遇到的幾大挑戰:
- 工作時間以及收入減少
- 教育和培訓受影響
- 從學校過渡到就業市場遇到困難、轉換工作時受阻
與2019年第四季度相比,2020年亞太區第一季度的年輕人失業率大幅攀升。
若對比亞太區2020年與2019年第一季度的年輕人失業率,在有數據可考的九個國家經濟體中,有六個經濟體(澳大利亞、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越南)的年輕人失業率皆出現了增長。其中,香港年輕人同比失業率的變化高達3個百分點。
年輕女性首當其沖
報告也指出,亞太區年輕人失業率持續走高的原因之一,是因爲半數(超過1億)年輕人受聘于遭疫情打擊最大的四個行業:
- 批發、零售和修理業
- 制造業
- 租賃和商業服務業
- 住宿和食品服務業
在四個行業中,其中三個行業以年輕女性居多,特別是住宿與食品服務業。因此,年輕女性遭受的沖擊比年輕男性更大。
Navisha Ali(17歲,印度籍)受彭博社訪問時稱,疫情暴發後,她失去了在一家小服裝工廠裏,將水晶鑽石固定在衣服上的工作。過去六個月,她一直在新德裏找工作。三年前的一場交通事故導致她父親無法工作,她目前只能辍學來養家糊口。
Navisha每個月能掙5千500盧比(約102新元),並用這些錢養活雙親和四名弟妹。現在,她的兩個妹妹(16歲及14歲)也離校正在尋找工作。
上述調查報告呼籲亞太區各國采取緊急、大規模且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年輕人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亞洲開發銀行非政府組織及公民社會中心主任Chris Morris指出:
“在冠病疫情複原過程中,優先考慮年輕人的就業問題,將能改善亞太區未來的包容與可持續增長、人口轉型及社會穩定性。”
目前,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持續爲年輕人提供相關的教育及培訓機會,讓他們能在疫情結束後,順利踏入就業市場、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態、重拾心中的事業夢想。
期望這場疫情能早日結束,還給下一代一個不那麽讓人焦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