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香港雙城記,這個世人愛說的故事,是到了更新的時候了。
世界變得快,新加坡和香港之外應該加個深圳,三城故事說來更合時宜。
這個三城記精彩的地方在于:深圳是當年的徒弟,而今更像是師父,很有後來居上之勢。
四十年前,中國改革開放剛剛啓動,鄧小平吩咐深圳打頭陣,敢敢“殺出一條血路來”,帶領中國擁抱現代世界。
一夜之間,一個“破爛”的小漁村成了改革開發的探路者,醜小鴨必須化爲白天鵝,深圳當時必須快速尋找高人拜師學藝。很快地,它就看到香港和新加坡 ——這兩個文化相近的繁華都會。
香港和深圳一關之隔,後者大門一開,香港工業大舉北移。深圳便是依托香港的資金、技術、經驗和網絡一點一滴地發展起來。
至于新加坡,鄧小平說這個島國繁榮、穩定、管得嚴,值得一學。結果無數深圳和中國大陸官員前來取經。
過去數十年,深圳這個徒弟勤學苦練,基本功早已掌握,還練就一身絕技,自創了好些新招式,下山比武的時候讓人驚豔連連。
十年前,深圳特區慶祝建立三十周年的時候,原市委書記王榮感念深圳發展有成,發出豪語說深圳的下一步是叫板新加坡、叫板香港。也就是說,超越新港兩地。
這位深圳領導也非自滿。它說深圳和新港在經濟規模的“硬距離”縮小了,但在“軟距離”還有很大鴻溝,即政府效率、法治環境、民生保障、社會管理等。
十年之後的今天,深圳慶祝成立四十周年之際,人們又再比較深新港三地,又再發現三地之間相對實力,無論是硬的還是軟的,又有了一番轉移。
中港媒體近日常用的一組數字是:1980年,深圳經濟生産總值爲2.7億元人民幣,是香港的1/2500。40年後,深圳的經濟增長1.4萬倍,總量已經超越香港和新加坡。
更重要的是,深圳未露疲態,還在拼搏。
新加坡的星展銀行兩年前發布了一份2030年亞洲巨型城市的排名。
預測在十年後,深圳將是亞洲最具競爭力的城市(日本和韓國城市之外),新加坡第二,香港第五。
星展銀行是根據財富水准、創新性、宜居程度三大面向,比較亞洲三百多個城市的發展前景。
這份報告說,到時新港兩地可能還比較富裕,但在科技研發和創新方面不如深圳。
深圳並不完美,有其發展瓶頸,但它一直勇往直前,不願只做世界的工廠,極力爭取成爲另一個硅谷,一個科技創新中心。現在,它已經是華爲、騰訊、大疆等世界級企業的大本營。
也因爲如此,在面對西方的圍堵的時候,在國家領導人日前的政策演講中,深圳再度被要求做個“先行者”,帶頭加深改革開發,尋求突破,帶領中國殺出一條血路。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個巨大的跨越。在一個政治閉塞、資訊流通有限的環境下,深圳和中國大陸能否做到這點,必定引來世人的關注。
新加坡和香港不只是旁觀者,而是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深圳發展的影響。往日的師徒關系,也可能掉轉過來。
一位香港學者伍美琴日前作了個有意思的在分析:
深圳和香港是兩個個性和命運不同的孩子。深圳血液中帶有試驗精神,出生時一窮二白,只能摸爬滾打地成長,不斷在探索中求進;香港更似天生好運,總能化險爲夷,不費力氣打拼,就能保有輝煌之地。
她說,當原有發展模式愈趨飽和、兩地不得不推進轉型時,還在“食老本”的香港明顯陷入困局,而“敢闖敢拼”的深圳比較可能來個華麗轉身。
這位學者的看法,對新加坡或有參考的價值。
相對于敢闖敢拼的深圳,我們不也更像那個“食老本”、自我感覺良好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