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今天(13日)下午“終于”給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捎去了祝賀,距離後者本人宣布當選,已經過去近六天。
這段期間,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以及亞太區域的新加坡、日韓及澳大利亞等國早已向拜登祝賀。
和四年前特朗普當選沒多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致電祝賀相比較,這一次北京當局相對謹慎,在國際一片恭賀之聲中顯得格外甯靜。
一直到今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才在記者會上對拜登與副總統當選人賀錦麗表示祝賀。
“我們一直在關注美國國內和國際社會對這次美國總統選舉的反應,我們尊重美國人民的選擇,同時我們理解,美國大選的結果會按照美國的法律和程序作出確定。”
中共官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日前在推特指出,中國大陸選擇與美國總統大選保持距離,是爲了避免陷入選舉的爭議。
但除了因爲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遲遲未承認敗選且在多州展開法律訴訟,北京此次“慢半拍”恐怕更多是基于中美緊繃的關系所致。
一方面,盡管拜登的外交政策普遍被認爲將比特朗普來得更具預測性,甚至被部分批評者指責其可能存在親中傾向,但中國顯然沒有過度幻想拜登上台後會逆轉特朗普強硬的對中政策。
拜登在競選期間稱習近平爲“惡棍”(thug),誓言將領導國際力量“施壓、孤立及懲罰”中國大陸,過去也曾多次在香港和新疆的人權問題上抨擊北京。
這可能讓北京認爲沒有必要太急切地給拜登捎去祝福。
另一方面,已經敗選的特朗普在明年1月20日新總統宣誓就職之前,仍然是美國最有權力的人。
爲了避免進一步刺激特朗普在最後兩個月的任期放手一搏,對中國大陸采取更爲強硬的政策,北京選擇在美國大選一事保持低調。
香港嶺南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中心主任張泊彙教授向《南華早報》分析道,北京知道中國課題在美國總統選舉中極爲敏感,因此不會“火上澆油”,以避免中國課題此時在美國政治受到過多關注。
特朗普政府的“最後沖刺”?
事實上,至今不願認輸的特朗普似乎並沒有打算浪費最後兩個月在白宮的時光。
11月9日,他開除了一直被視爲與他不咬弦的國防部長埃斯珀,由國家反恐中心總監米勒代理。
由于國防部長之職事關重大,輿論開始議論特朗普會不會又有驚人之舉,例如對中國或伊朗采取更爲激進的軍事策略。
截至目前爲止,這一切尚未發生,但特朗普想把握最後任期,留下強硬抗中政治遺産的可能性顯然是存在的。
他在美國時間11月12日簽署了一道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企業與個人投資中國人民解放軍所擁有或控制的企業。
31家早前被美國國防部注記爲中國大陸軍隊控制的公司,包括華爲、中國電信丶中國移動以及監控儀器制造商海康威視等將受到影響。
白宮聲明指中國大陸正利用越來越多的美國技術來完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及發展。
這也是特朗普競選連任失敗後所頒布的第一個大型政策。
除此之外,特朗普政府近來幾項劍指中國大陸的舉措也引發許多關注。
其中,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1月10日宣布,今年9月官訪台灣的國務次卿克拉奇,將在本月20日于華盛頓與台灣代表團展開美台“經濟繁榮夥伴對話”。
此外,蓬佩奧昨日(12日)接受電台主持人休·修伊特(Hugh Hewitt)訪問時,也語出驚人宣稱“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Taiwan has not been a part of China),引發嘩然。
招招往中國大陸身上招呼,雖看似彌留之際的最後一搏,卻也有可能是一石二鳥之計。
拜登今年10月受訪時曾表示他認爲俄羅斯才是美國最大的威脅(biggest threat),而中國則是最大的競爭者(biggest competitor),一度引來他可能會對中國軟弱的批評。
特朗普政府臨別秋波的這一連串操作,除了迫使接任的拜登只能在對中政策上延續他近年來的強硬路線,同時也爲特朗普主義留下柴火。
今年的一項民調顯示,有超過七成的美國人對中國感到反感,是15年來的新高,顯示對中國強硬可能已經是美國社會的共識。
屆時,拜登如果有意在對華政策上改弦易轍放軟姿態,恐怕也必須耗費更多心力說服民衆。
而臨近下台的特朗普,以及躍升爲對華鷹派第一把交椅的蓬佩奧,則可以挾著對華強硬的光環儲備政治能量。若國際局勢在未來幾年沒有重大改變,他們在2024年總統大選或許仍大有可爲。
無論北京當局早祝賀還是晚祝賀,中美爭端短期內應該都沒有緩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