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跟印度的關系,有如跟中國的,都是千絲萬縷,幾本大書也說不清。
看重曆史的人會說,英國殖民地者當年看上的,是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它剛好就在中印之間,是個理想的貿易中轉站。
懂得文化的人會說,印度文明悠久深厚,深深融進本地社會後,讓我們的文化看來更有底蘊,更有姿彩。
看得懂世局的人則會說,跟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家搞好關系,在危險無處不在的世界走動,心裏會比較踏實。
一兩個世紀來,兩地之間的交往積累許多感悟和體驗,本地學者和精英提到印度,都有很多話要說。
總理發出“弦外之音”?
最近,老外交家許通美教授和一位本地學者,就編撰了一本叫《印度印象》的書,讓數十位本地有識之士,直抒他們對這個亞洲古國的觀感。
日前,李顯龍總理爲《印度印象》主持發布儀式,在坊間引發了一陣的印度熱。
其中,前外交高官Bilahari在社媒上貼文說:
“總理親自主持這本新書的發布會,這個動作的本身就是個重要的信息”。
這位外交高僧僅說了這麽一句帶著禅味的話,讓吃瓜群衆去猜。
每當遇到這樣的局面,無論是爲秘笈解密,還是爲天書解碼,紅螞蟻常常自告奮勇,這回也不例外。
對于總理的信息,我們的猜測是: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
讓人最先想到,就是大夥在經濟學101課裏學到的這個理論。
我們國家小,雞蛋有限,分散風險,永遠是上上之策。
如一些網民所說,我們手中最大的籃子是中國,它既是我們最大貿易夥伴國,也是我們一大投資目的地,而兩地領導還剛宣布加強各領域合作,意味著更多雞蛋將放在這個籃子。
中國經濟沖勁十足,全球大疫之下,仍舊一枝獨秀,不靠它靠誰?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國家經濟總有起落,出門在外多幾個朋友總是比較踏實。
還有,正如一些網民說,萬一那麽一天,我們又得罪中國,豈不會再次被罰?就像今天的澳洲。
與我們友好的國家之中,擁有14億人的印度地大物博,潛力之巨大堪比中國。雖然印度的經濟一直停停走走,讓人恨鐵不成鋼,但新加坡領導始終抱著希望,不敢忽視印度帶來的商機,也不敢低估印度的國際影響力。
我們的大門還是開著的
沿著這個思路,總理發出的另一信息或許是:新加坡的大門還是開著的。
今年大選前後,本地民衆責問政府:本地就業的印度人士何其多。爲此,政府和企業都要表明態度,並將金融業、科技業的外籍人士細細點算一番,然後政府承諾調整政策,以做到“新加坡人優先”。
然而,政府也急著解釋,我們不能大門緊閉,還應接納天下之才,特別是頂尖科技人才。
印度有的是頂尖人才。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0%的掌舵人來自印度,包括Google,微軟和IBM的總裁。
我們拉高了門檻,但不敢大門深鎖。
他是愛國的批評者
許通美教授向來敢怒敢言,還經常力挺批評政府的人,說他們之中好些是愛國的批評者。
李總理幫許教授發布新書,演講時對他贊許一番,似乎是在說:我們知道你用意善良,我們可以求同存異。
執政黨在大選後表示,收到選民的信息了,是改變政治姿態的時候了。
偶爾贊一贊善良的批評者,顯然只有利而無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