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小販文化申遺成功的消息傳出後,短短幾個小時,本地政要相繼發出短評歡呼叫好,在網上引發一陣小小熱鬧。
我們的總統,總理,副總理和各個部長,對申遺的成功顯然有所預期,早已准備好了文稿,消息一傳出,在第一時間以精致的文字、一腔的熱情,先說申遺的重大意義,再說幾代小販的“汗水和辛勞”。
他們的信息頗爲相似,用的都是新加坡人熟悉的詞語:獨特的傳統文化、國民身份認同、多元種族、社會團結、負擔得起的美食……
不要小看羅惹米暹面煎粿,藏在裏頭的不僅是手藝和味道,還有不太容易消化的國家大業。
哈利瑪總統形容小販中心是“許多國人的社區飯廳。”
唐振輝部長說:
“小販中心凸顯了我們這個國家的本質。各有特色的攤位互相輝映,帶出多元種族和文化的色彩;各個階層民衆齊聚于此,並肩而坐,反映國人不分彼此的生活之道。”
換句話說,有錢的人,沒錢的人,各個種族,各宗教信仰者,都聚集在這裏。所以,小販食物不僅填飽肚子,還消融了社會隔閡,成了抵禦分化的一道防線。
我們的政治人物向來都知道小販中心之妙。
部長和議員到基層走動,一定會走到小販群中,與人噓寒問暖,然後坐在食客群裏探訪民情。周末一過,在他們的Facebook上,我們都知道他們去了那個小販中心,吃了什麽心愛的食物,得到了什麽寶貴的民意。
在小販攤位上,在某個顯眼的角落,不難發現攤主與政要的親切合照。這是變相的廣告,照理“不成體統”,但顯然獲得政要的默許。衆商家之中,也只有小販有此“特權”。
除了政治人物,本地名流精英,商界巨賈,很多也是小販的常客,也不時上網亮出自己對小販美食的鍾愛,間接地說明自己全無階級意識。
當今世界,階級意識和族群分歧,在很多地方都是個不斷擴散的社會腫瘤,各地政府苦無對策,政策左擺右擺都有代價。
在新加坡,最近幾個大選顯示,收入不均衍生了各種不滿,執政黨爲此大傷腦筋,一直設法淡化精英色彩和營造親民形象,很努力地走到民間深處,與大夥一塊吃喝談論民生。
這是政治人物的煩惱和對策。
對小販來說,申遺有點抽象,實際益處有點遙遠,真正能夠幫得到他們的,也還是生意成本的抑制。不起租金和費用最好,要起也不好起太多,不然再多的榮耀也沒用。
對平民百姓來說,最爲實際的,還是價廉物美的食物;文化和政治,就留給精英去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