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日本和韓國都是單語民族,對外文的掌握和學習不普及,但今天都能在國際社會和最先進的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國力強大,正是因爲對外國事物,尤其是英語系大國的方方面面都有長期的翻譯工程,讓本國人民在認識外國和學習新知方面,沒有落差。
因此,千萬不要小看翻譯這件事,翻譯不好,從小處說,會引起民間紛擾,從大處說,可能造成國民閉塞,影響國家長期競爭力,甚而亡國。
不過翻譯在新加坡有更複雜的背景,單語國家翻譯外國事物是爲了促進全體國民的認知,新加坡翻譯很多時候卻是爲了促進本國人相互理解。
這當然是曆史因素,我國族群複雜,建國之時爲了方便統一辦事,同時與國際接軌,選擇英語作爲共同語和主要行政語文,後來的語文教育順著這個思路發揮,有意無意間出現了排擠效應,就這樣把不同族群間的母語水平給淺薄化了。
這也造成今天不分族群的很多人在運用自己母語時,捉襟見肘,詞不達意,叽叽嘎嘎欸半天,更不要說跨越不同語文的表達能力。
例如,要把一項最初以英文傳達的公共政策告訴不懂英文或理解英文不佳的人士,哪怕不是複雜的政策,也無法完整表達。這是爲什麽今天我們還需要翻譯官方政策文告的原因,也是爲什麽需要在一些涉及民衆的場所以英文和母語同時傳達信息的原因。
換句話說,半個多世紀以來,可能有人曾經夢見我們會慢慢變成統統講英文的單一語文民族,這個夢到現在還沒有成真,于是我們只好繼續靠翻譯彼此的母語,互相溝通。
但問題來了,幾十年來多數人不重視的母語水平越來越低落,很多時候已經無法傳達複雜訊息,更不要說比較優雅地傳情達意,于是近年來很多地方不斷傳出翻譯錯誤、不雅甚至因借助谷歌而鬧出的笑話,在社交媒體和網絡引起廣泛批評,包括商業領域和政府部門,都有數不清的例子。
現在政府想做多點事,卻可能有點人手不濟的感覺。
國家發展部兼通訊及新聞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上周宣布要招募更多國人加入“公民譯者”的隊伍,我們才知道官方在這方面的需求量非常大。
目前在國家發展部兼通訊及新聞部的翻譯部門只有30個人要照顧各種語文,但各種翻譯工作越來越多,每個月平均有550個翻譯工作,總字數超過30萬,高度仰賴外包,真是壓力比山大呀。
于是坊間又有人笑話了:公民譯者的意思就是不給錢,幫政府做翻譯義工,薪水你們拿,搞不定的工作找義工,哪裏可以這樣啊?
沈穎公布的數據很可能只是中央部門的工作量,坊間不斷出現的翻譯錯誤,其實更多是來自市鎮會的公告、商業領域的告示、民間團體的宣布等等等等。
從這些領域呈現出來的翻譯問題幾乎數不勝數。而這現象的的確確就是語文教育栽了跟鬥的結果——基層百姓已經沒有能力管好自己的母語。除了華文,我相信馬來文和淡米爾文也有這現象,但需要有識者證實。
事到如今,該怎麽辦?我覺得解決之道不妨訂出短中長期三個目標。
- 短期目標:高薪聘請優秀的各母語人才進駐中央部門,審核官方文件的翻譯。老實說,現在出自中央部門的文件已經很少顯眼的翻譯問題,要繼續把好這關。那些專才都有一定年齡,也必須負責培訓中年與年輕公務員對語文和翻譯的能力,補充母語不是第一語文的教育訓練的不足。這些母語人才當然必須有一定資曆,無論是母語教學、寫作經曆或文學作品,而不能僅根據多年前的一紙文憑。此外,有良好記錄的業余翻譯者待遇必須大幅提升,同時定期召集提出全國翻譯方面的解決和提升方案,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 中期目標:必須承認母語文運用在政府部門的斷層現象,對于新進公務員,必須提高錄取的母語成績門檻,每一次晉升也要重新測試,確保不荒廢。但母語可以不依據種族,而是華巫印自由選擇(因爲考慮混血兒)。只有鐵飯碗的公務體系全面開始認真面對母語的使用,母語才可能重新找到活水源泉,進而提升使用的水平。
- 長期目標:從教育著手,延長學校母語教育的時間,提高大學入學門檻方面的要求。在公共場所普遍以四大語文傳達訊息,提高母語能見度。
母語能力在多元社會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語文學習不可能離開環境,新加坡人的母語無論講還是寫,都有幹癟、不靈活的現象,就是因爲缺乏環境的浸潤。塑造母語的環境對語文學習非常重要,長期而言甚至會決定語文教育成功與否。
以本國國情,上述中長期目標估計阻力很大,不易實現。但短期目標或許一個部門就可以推動,不妨拭目以待。
翻譯是專業,把母語用好不僅是尊重自己,用得優雅更是一種美學,這樣的美出現得多,對社會整體素養的潛移默化是不可言喻的。
一個語文能力普遍薄弱的國家,最大的危險是喪失思考力,這才最值得警惕。
最近接連兩位關注母語的華文作家英培安和歐清池去世,新加坡華文文學在東南亞處境式微的現象也益發凸顯,但這絕不是單純的華文圈子的問題。背後更深層的意義才值得三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