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疫情在去年9月沙巴大選後就開始響起警訊,但執政政府反映慢幾十拍就算了,還有政客帶頭作怪,最終讓疫情從東馬延伸到全國。不過爲了經濟考量,又遲遲不願落實嚴格的行動管制措施,疫情終究一發不可收拾。
國盟政府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宣布在疫情嚴重的紅區實行管制措施最嚴厲的行動管制令(MCO),可說是亡羊補牢,馬國人民無不希望這次的補牢能未爲晚也。

豈料,MCO 2.0不僅延續首次的混亂作風,甚至還在業者求情下不斷U轉,最終MCO管制力度大減,路上車輛和人流還是不少,結果當然就是確診病例高居不下,甚至屢創新高。
這裏通融,那邊開放
國盟政府的局部MCO最終成了爲時已晚,只好在一周後再次宣布全國除了砂拉越都推行MCO。
話雖如此,如果政府還是糾結于經濟考量,這裏通融,那邊開放,MCO的有效性肯定大減,要何時才能控制這第三波疫情,看來似乎前途茫茫。

正常情況下,初體驗難免需要交學費,但就能從中吸取經驗,越做越上手。
可惜國盟政府似乎忘性太大,或者根本就做過就忘。第二次MCO的SOP(標准作業程序)還是一樣混亂,國家安全理事會和國防部高級部長沙比利的宣布不一致,然後有些州政府又另有政策,這讓人民無所適從。
國盟政府想魚與熊掌兼得
不過,最大的問題還是國盟政府想要魚與熊掌兼得的心態。
想要用MCO控制疫情,但又不想對經濟造成太大傷害,最終就是兩邊不到岸,疫情沒下降,經濟依然受創。因爲你在MCO期間繼續營業,雖不至于零收入,但疫情一天不降溫,MCO就無法停止,那長遠來看,對經濟的傷害會否更大呢?
再來就是,本應以身作則的官員包括部長級人物至今仍帶頭作亂,今年首20天確診感染冠病的馬國政治人物已達10人,其中半數是正副部長。
當官的沒做好榜樣
染病不代表沒有遵照防疫措施?
那就請大家去看看一些部長級人物出席活動,甚至和其他同僚開會時是否有遵照防疫措施了,有些連最基本的戴口罩也沒有,看了就讓人火大。
他們肯定成了不少馬國人“學習”的壞榜樣,只能希望這些當官的看到同僚染病後能“覺醒”,然後幫幫忙行行好,做好防疫措施。
不要忘記,政客出席無數的活動,接觸無數的人,倘若政客染病,影響肯定比普通人要廣。請不要再只是嘴巴呼籲人民遵守防疫措施,而自己卻陽奉陰違,然後在確診後公開向曾和自己同席的人道歉,那又有何用?
老百姓有樣學樣
當官的沒做好榜樣,老百姓也就有樣學樣。
尤其是第一次MCO解禁後,馬國冠病病例數字還不高,防疫觀念大解放,還有一些原先就沒防疫概念,搞不好還認爲大家小題大做的人民更是“肆無忌憚”,照常過活。
就算現在推行MCO,你還是可以在一些地方看到沒有戴口罩的人,沒有保持安全距離,依然熱情擁抱握手之人。
馬國染病者也就從原先主要是外籍人士,到近期的全國新增冠病確診病例當中,外籍人士與社區感染病例各占一半,而社區感染病例發生的主因包括跨州及聚會。
國盟政府的MCO執行力度如何,老百姓只能聽天由命,要度過這波疫情,人民就只能自力救濟,做好本分,嚴守防疫措施,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和聚會。
希望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分,爲抗疫盡一分力;也希望馬國盡快雨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