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折騰一整年,不少人的工作都受了影響,好在全世界的病例好像慢慢減少了。不過回顧過去大半年,最有意思或者最令人不解的是,新加坡的房地産銷售好像一點都沒有受影響,私宅銷售數字一直不錯,連組屋的轉售行情也很好。
上禮拜,新加坡房地産聯合交易網SGX公布的預估數據顯示,1月份有2501間組屋轉手,同比大增30.3%,至于轉售價,更是連續七個月上升了。
1月份又有13間組屋轉售價超過100萬元。其中在碧山的Natura Loft五房式私人組屋賣了121萬,是1月份最高的。
非成熟組屋區最高價則是後港中心的一間雙層公寓式組屋,賣88萬8000元。根據分析師計算,成熟與非成熟組屋區的轉售價,跟一年前相比,分別提高了6%和8.9%。
近年來,百萬元的轉售組屋已經越來越不成爲新聞了,市場人士分析了各種各樣的理由,包括地點好、方位好、第一手屋主只住滿五年或多一點,屋契還有90幾年,諸如此類。
有些人對百萬元買組屋的現象感到憂慮,但我不這樣看。
我們可以從百萬元轉售組屋看出深一點的社會現象,那就是年輕世代對房子的看法已經非常不一樣。
過去很多代人,買房子的目的就是住,被分配到組屋以後,就老老實實每個月供款下去,很少會想到要賣。當然因爲從前住甘榜的人屋子都很差,能夠有一天住進鋼筋水泥不怕刮風暴雨的組屋,心安定很多,就不會去想太多,所以就算現在看起來,交通、買東西不是很方便,那時候的人也沒有“換房子”那麽任性的念頭。
但國家經過五六十年發展,現在年輕一輩比起他們的父母、祖父母,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更好,很多年輕家庭是雙薪,更富裕,經濟持續發展,他們的工作也就更安穩,于是對房子的觀念就不僅僅是遮風擋雨那麽簡單(也是落伍)了。
于是很多人看中地點好設計新的新組屋,甯願高價買二手;另一邊的賣家,則是住滿五年最低期限,提出20%至30%甚至更高的價錢,轉手一大筆現金入袋,開開心心提升到公寓去。
有不少年輕世代雖然夫妻收入不錯,但還是願意買轉售組屋,其中一個重要轉變是對組屋的看法不同。這些夫婦並沒有因爲富裕而非要住可以擡高身價的公寓不可。
- 一個原因是想法務實,因爲同樣數十萬上百萬元,公寓可以提供的面積比組屋小太多,如果計劃生養孩子,組屋的居住條件還是比較好的。
- 二是他們很清楚,現在組屋設計比起上一代好太多了,不僅更多樣化,更有隱私,周圍設施也不會比公寓差太多。最大差別就是沒有遊泳池、網球場、健身房,但組屋區的兒童遊樂設施和運動設施其實比公寓還多。
花大錢買轉售組屋的,還有一些就是賣掉公寓或其他私人房子,手中有大筆現金的人,舍得以高價買下條件優越、空間寬敞的組屋。對這些人來說,買組屋是非常務實的選擇。
新加坡的組屋作爲八成人口的棲身之所,幾年前曾經被《亞洲周刊》譽爲“在解決人民居住正義的問題上,成爲世界政府管理學的重要範例”,呼籲香港政府學習新加坡。可惜香港政府終究沒學到,年輕人的居住條件跟上一代相比,好像永遠醒不過來的噩夢,終于爲暴力革命埋下威力十足的種子。
新加坡人相對幸運多了,這些年來,很多年輕世代仍然以住私人公寓爲榮,但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富裕的年輕人不介意選擇條件好的組屋。因爲組屋再貴,還是比公寓便宜,同樣三四十樓的一流風景,組屋和公寓的價錢恐怕要相差一倍。
當然,公寓比組屋的優越處,除了前面講的那些,還有就是隱私比較好,一般居民成分沒有那麽複雜——這樣說沒有歧視,因爲組屋是大衆化住宅,的確是任何類型的人都可以住在你的左右上下。
但公寓如果同樣是99年的,在使用年限上,其實就和組屋一樣。組屋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樓層之間的隔音效果不如公寓。
好啦,瑕不掩瑜,一個空間比較寬敞的住房,其實可以在內部做很多事。無論種花養魚、養寵物,或者經營自己的小事業、發展小興趣,都有相對比較多的空間,要在公寓尋找同樣空間,金錢代價就大得多了。
年輕人或年長者能在財力充裕的情況下,選擇組屋,是件好事,這代表國人的觀念更務實、不虛榮,也或許這其中有部分人其實是極簡主義的信徒,只想把錢花在刀口上?
這種心態的變化,可能是天價轉售組屋頻頻出現的原因,因爲對以百萬元買下公寓的人來說,下次脫手恐怕很難有多少獲利空間。因此我假設他們是打算長期居住的。
我該說,這樣的想法是對的,買到理想的居住空間,爲什麽要想著未來的獲利呢,住得好就是最大的利益啊,該好好珍惜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