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來源:宋立炜 http://theory.workercn.cn
眼下,“環太平洋-2014”多國聯合軍事演習正在緊張進行,美、英、日等海上軍事強國紛紛派出重量級艦艇編隊加入這場海上“肌肉”秀。在衆多海上巨無霸的身影中,一艘飄揚著新加坡國旗的“無畏”號導彈護衛艦格外引人矚目。
新加坡武裝力量已不是第一次跻身美國主導的聯合軍事演習中,通過積極參加演習,其意在借力美國重返亞太,實現平衡地區軍事力量的企圖。作爲扼守馬六甲國際海上通道的袖珍小國,經過多年精心打造,新加坡正在逐步實現“袖珍軍事強國”的夢想。
壯大海空實力
從地圖上看,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南端,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南臨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處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要沖地帶,扼守馬六甲海峽出入口,素有“東方直布羅陀”之稱,每年約有10萬艘船只通過這個海上咽喉,加上新加坡具有天然深水良港,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正是由于新加坡擁有如此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曆史上曾多次成爲大國博弈的角逐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憑借海空優勢一舉占領了這座城市,成爲其侵略東南亞諸國的據點。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爲獲取西太平洋霸主地位,也數次圍繞新加坡爭奪馬六甲海峽控制權。近年來,隨著美國重返亞太軍事戰略的逐步升級,新加坡已成爲美國強化西太平洋軍事存在的戰略支點。
曆史上的切膚之痛使新加坡舉國上下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曆屆政府始終把加強海空實力作爲維系新加坡國家安全的重要柱石。爲此,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提高海軍裝備實力。爲有效控制馬六甲海峽,海軍是新加坡國防部建設的重點。從2005年開始,新加坡國防部陸續裝備了“可畏”級隱身導彈護衛艦、“射手”級潛艇、“海鷹”艦載直升機等新式裝備。
特別是6艘“可畏”級護衛艦,具有良好的隱身能力、快速巡航能力、強大的反艦防空能力和遠距離識別目標能力,這使其能夠有效地封控海峽,新加坡海軍由此也一躍成爲東南亞地區性海上強國。
其次,大力調整空軍結構和裝備構成。爲及時監控馬六甲海峽附近空域的情況,新加坡空軍近年來大力改組指揮機構。2007年對指揮機構進行調整並重新組建了5 個司令部,其中無人機司令部就是專門監視周邊空域的“耳目”;此外,新國防部還花巨資購買F-15SG飛機,以實現更遠的作戰半徑和打擊能力;同時,新加坡空軍基地有三分之一在境外,避免了國土狹小造成的“紮堆兒”現象。
圍繞馬六甲海峽建立軍事部署是新加坡實現自身安全的重要目標,通過上述一系列舉動,海空軍實力的增長已將新加坡安全可控範圍拓展到更爲廣闊的領域。
背靠盟友美國
新加坡政府認爲,雖然目前東南亞軍事戰略格局總體平穩,但地區性威脅依然存在:日益猖獗的海盜活動影響馬六甲海峽的航運安全;印度、日本等新興國家的軍事力量不斷涉足馬六甲海域;東盟內部軍事力量的參差不齊使新加坡難以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
對于實力微弱的新加坡而言,任何潛在的威脅都將是致命的。新加坡三軍總長梁建鴻曾經表示:“那些有意傷害我們的人只需要一次成功,而我們保衛新加坡需要每一次都成功。”因此,新加坡充分利用美國等西方大國政治、軍事和外交上的庇護,同時搭上軍事力量合作發展的快車,從而實現自己的安全戰略企圖。
自2008年以來,美國開始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撤軍。隨著在歐洲和中東地區軍事投入的減少,美軍將戰略重心東移至正在崛起的亞太地區。爲了遏制中國的地區影響力,美國打造了重返亞太的“再平衡”戰略。作爲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要沖,白宮自然把新加坡看作“再平衡”戰略棋局上的重要棋子。
美新兩國的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在美國看來,新加坡擁有天然良港。樟宜海軍基地經2000年、2003年兩次修繕,可供美國航母等大型艦只進駐和補給,從基地向西海上機動24小時便可抵達印度洋的中心水域,向東可以駛入南中國海。可以說,樟宜基地就是爲美國航母戰鬥群“量身定做”的,它使得美國駐軍既能保持充足的補給,又能快速進入熱點海域進行幹預。例如美國于2013年在此部署的“自由號”瀕海戰鬥艦就可以快速接近南沙和西沙主要島嶼,提高了美軍在南中國海的快速反應能力。
美新兩國的軍事合作由來已久,在1970年代美國退出東南亞海軍基地時,美國同新加坡曾簽署了保留軍事駐留權的協議,此次重返亞太地區只不過是加深以往的軍事合作關系,相對于謀求蘇比克灣和金蘭灣的駐軍權來說,美國在新加坡基地上的外交和軍事投入成本要小得多。
兩國的合作也有助于樹立美國維護地區安全的形象。新加坡作爲東南亞的小國,一直在各個軍事強國的夾縫中生存。通過租借軍事基地的方式實現對新加坡的軍事安全庇護,使美國重返亞太的軍事部署披上了合法外衣。
從新加坡的角度來看,爲美國提供軍事基地,一方面可以解決自身安全問題,避免周邊國家對新加坡戰略利益的侵占;另一方面,通過美國搭建的軍事和外交平台,提升了新加坡的國際地位和軍事交流中的話語權。此外,美國強大的軍事工業體系和先進的作戰訓練思想,還能幫助新加坡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
但是,新加坡還要考慮周邊東盟國家對美國的不信任感,特別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對美國進駐新加坡心存疑慮。爲了同鄰國搞好關系,新加坡必須同美國保持一定的距離。因此,美新軍事合作也只停留在租借港口、參與演習和組織培訓等層面,對美國的軍事支援新加坡政府向來是敬而遠之。
牽手東盟各國
東盟內部各國軍事力量有強有弱,但與美國、印度和中國等傳統軍事大國相比,東盟整體軍事力量還不足以抗衡軍事大國的幹預,因此,謀求地區全面軍事合作就顯得十分重要。
爲了抵禦區外大國的軍事幹預,新加坡推出了以“魚群”策略爲主的集體防禦思維。新加坡政府前總理吳作棟曾把新加坡比作一條小魚,小魚要生存就要置身于魚群之中,靠結群來自保,新加坡國小人少,軍隊沒有實戰經驗,單靠自身力量很難確保國家安全,所以新加坡十分注重聯合周邊鄰國和傳統盟友,充分發揮其在東盟內部的經濟優勢和創始國身份,積極謀求地區集體防衛的領導權。
其中最爲成功的集體軍事防衛方案就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英國等5國簽署的《五國防務安排協定》。該《協定》規定,如果外部組織發動對新加坡、馬來西亞以任何形式的武裝攻擊或武力威脅,經5國磋商後可以以集體方式應對威脅。同時還規定了5國之間共用軍事基地、相互派遣軍官進行培訓等內容。
此外,新加坡爲應對可能遭遇的軍事威脅,還積極同東盟內部國家舉行軍事演習,近幾年來,新加坡參加的各種軍事演習達50多次。同時,爲了提高東盟地區軍事合作力度和化解內部矛盾,新加坡國防部還積極舉辦一年一次的“香格裏拉對話”,這不僅有助于東盟內部矛盾的有效解決,還使周邊軍事大國也積極參與到地區安全建設中來。
由于新加坡國小人少,縱然全民皆兵也很難抵禦大國的威脅。因此,從新加坡維護其國家安全的多項舉措來看,美新兩國的深度軍事合作和發揮東盟集體軍事防衛效益,仍將是未來新加坡最爲倚重的戰略安全手段,新加坡也將從美國重返亞太戰略中獲取更多的裝備和技術利益,從而打造出一支領跑東南亞地區各國的軍事力量。
(作者/來源:解放軍邊防學院 宋立炜 http://theory.workerc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