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地圖上有許多以山命名的地名,如武吉知馬山、裕廊山、花柏山、安祥山、武吉巴督山、咖啡山等。但新加坡國家典藏部助理研究員吳慶輝卻認爲,此山非彼山。吳慶輝的研究發現,按地理上的定義,丘陵一般是指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新加坡的最高點是武吉知馬山,其高度爲162.5米。根據這套理論,新加坡並沒有山也沒有丘陵。
雖然如此,武吉知馬山和花柏山已經成爲衆所周知的登山好去處。安祥山則號稱新加坡的“南鑼鼓巷”。其他的“山”也有各種不同的用途,主要可歸爲三類,一類作爲皇權、神權和政治中心,如福康甯山;一類發展種植業,如烏節路的翡翠山、經禧山;一類爲先人永遠的歸宿——墳山,如雙龍山等。
武吉知馬山、花柏山:登山跑步好去處
武吉知馬山是新加坡海拔最高點(163.63米)的所在地,擁有 500 余種動物以及 840 余種開花植物。武吉知馬山所在的自然保護區 (Bukit Timah Nature Reserve)占地約 3043 公頃,盡管新加坡不斷地發展變化,這片地方始終保持著最本真淳美的面貌,也是新加坡民衆登山、跑步的好去處。
據報道,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將從今年的9月15日起分階段進行整修,先全面關閉六個月,之後一年半將局部開放。爲減少對公衆的不便,國家公園局決定分階段進行這項整修工程。從9月15日至明年3月的首半年裏,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將完全關閉,以進行穩定山坡的工程。之後,從明年4月至2016年底,通向武吉知馬山山頂的主要通道將只在周末開放,其他部分則繼續關閉18個月。所以,想去的朋友們可得趕快啊!
花柏山(Mount Faber)是搭乘空中纜車前往聖淘沙的必經景點,一座濱海的小山丘,高度只有117公尺,卻坐擁360度開闊視野,將城市海港及鄰近島嶼全數收納眼底,可遠觀新加坡的港都容顔、聖淘沙以及鄰近的印尼島嶼。綠茵中伫立著一只白色小魚尾獅塑像,是遊客們拍攝到此一遊的最佳場景。
安祥山(Ann Siang Hill):新加坡的“南鑼鼓巷”
北京有南鑼鼓巷,上海有田子坊,新加坡有安祥山。
位于牛車水的安祥山,和新加坡繁華的中心商業區僅一箭之隔,以客納街和安祥路爲主要幹道,街道兩旁盡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傳統店屋,經過改造翻修入住了一批獨立經營的零售店、時髦酒吧和包羅各地美食的餐館,交相輝映出的活力使這一地帶成爲近些年來最受學生、雅皮士和海外旅居人士青睐的聚會區。慢節奏的安祥山是旅行中不可錯過的休憩小站。
雙龍山( Shuang Long Shan ):和組屋區比鄰而居的先人歸宿
雙龍山是應和會館1887年在荷蘭路開辟的墳山。當年雙龍山占地100多英畝,爲了國家的發展,上個世紀的60年代被政府征用,原本遷墳蔡厝港政府華人墳場,後決定保留四英畝半土地重造一座新墳場,並于1969年建成。
墳場按華人傳統設有總墳,兩側分姓氏立地緣性和血緣性總墳共31個,體現出慎終追遠的習俗理念。這些總墳後方則是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墓碑,下葬先人骨骸,無論埋葬形式和墓碑規模都與傳統墳墓大相徑庭,是所謂的新型墳場。新型墳場整潔,容易打理,符合土地經濟效益,當年被譽爲”模範墳場”。吳慶輝說,這是本地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這類型墳場。
在衆多的墳山中,雙龍山是一座具有特殊意義的墳山,70年代初政府發展女皇鎮新鎮,新型墳場四周組屋林立,最終形成一幅墳場與組屋相容的罕見風景。每當乘坐東西線地鐵經過聯邦地鐵站,這幅獨特的畫面就會透過列車窗戶映入眼底。即使它曾經引發你的好奇心,相信許多人匆匆一瞥之後並沒把它放在心上。但附近居民的想法和感受可不一樣。
現年78歲的吳保仁的家與墳場爲鄰已37年。他說,37年前政府組屋不多,這裏又靠近亞曆山大舊家,他沒想太多就買下這裏的一個單位。吳保仁是客家人,家樓下的墳場是他的父母安息的地方。他後來想想這倒不錯,可讓他就近盡一份孝心。
在時尚界服務的鄭忠良(45歲),8歲那年便隨父母住到這座墳場旁邊。他雖是客家人但信奉天主教,所以並不知道這是一座客家人墳場,只記得媽媽曾經告訴他,這是埋葬先人的地方,要給予一定的尊重。他說,當年父親是爲了工作方便選擇搬來這裏。現在這裏設施齊全,交通便利是個居住的好地方,盡管與墳場相隔咫尺,鄭忠良和家人從沒想過要搬家。
福康甯山(Fort Canning Hill):權貴之山
本地最爲人知的權貴之山當推福康甯山了。從禁山到福康甯山公園,經曆了850年的曆史。
根據《馬來紀年》的記載,印度尼西亞巨港王子尼羅多摩在新加坡建立王朝後在福康甯山上建王宮,並把福康甯山列爲禁山。當年禁山還有一個方形台,它可能是放置佛像的地方。由此推測禁山也是神權的中心所在。1252年新加坡拉王朝滅亡後禁山歸于沉寂,直到1819年萊佛士取得新加坡的租借權後,在山上升起英國國旗,蓋了官邸,福康甯山才恢複人氣。那時起禁山化身爲英國人眼中的”政府山”,華人則稱它爲皇家山。至于”Fort Canning”的稱謂則是1859年英國人在山上建炮台後才出現的,華文則音譯爲福康甯山。
有皇權、神權、政權象征的福康甯山二戰期間成了英軍的軍事指揮中心,日本占領時期又化爲日軍的軍事基地。山上還建有一座有蓋蓄水池,爲山下民宅提供用水。山腳下則有一座基督教墓園。共有600人長眠于此,其中三分之一爲華族基督徒。現在墓園已沒有墳墓,只剩下兩道歌德複興式園門作標記。
1990年福康甯山由國家公園局接管,並逐步把它發展爲一個集文化與消閑活動的公園。今天,公衆可沿著山坡的曆史走道回顧福康甯山的發展演變。
翡翠山(Emerald Hill):舊時種植園,今日高尚住宅區
新加坡曾有過一段輝煌的種植史,許多山頭都辟爲種植園。包括現已是高尚住宅區的經禧山、淑女山、那森山(Nassim Hill),以及商場及高級公寓林立的克雷摩山(Claymore Hill)等,烏節路以外的則有商業活動蓬勃的安祥山、厄士金山(Mt Erskines)、華利山(Mt Wallich )、達士敦山(Duxton Hill)、克力山(Craig Hill)等,不下26處。
甘密是新加坡最早的經濟作物之一。萊佛士登陸前,已有華人陳銀夏、王瑞等人種植甘密。早年的實利基山、和豐山、珍珠山、歐南山、河水山,甚至福康甯山都是甘密園。繼甘密後種植的作物有黃梨、豆蔻、甘蔗、椰子、樹膠,甚至稻米,其中樹膠最成功,本地多名先賢包括林文慶、林義順、陳嘉庚都托樹膠之賜致富。
1830年代末英國殖民地政府看上香料的好市價,決定把新加坡發展爲一個香料出口地。當年約有20名歐洲人在烏節路發展種植業,整個烏節路幾乎被豆蔻園所覆蓋,翡翠山是其一。
第一個在翡翠山種植豆蔻的是曾任郵政局長的威廉卡佩芝(William Cuppage)。1860年代中烏節路的豆蔻種植業因枯萎病而大受打擊,卡佩芝種植的1250棵豆蔻樹也不能幸免。後來(Edwin Koek)在翡翠山種植果樹也失敗告終。
1924年林文慶雖在翡翠山爲新加坡女子學校興建了一座新校園。但早在1902年翡翠山便已逐漸由住宅所取代。翡翠山的住宅非常注重細節,是典型的土生華人建築風格的體現。1989年翡翠山被列爲保留區。這裏不少老房子還獲得修複保留建築物獎項。除靠近烏節路被辟爲土生坊一段屬于商業區,今天的翡翠山基本已是一個高檔住宅區。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于博客“新加坡文史達人”,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