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是新加坡第四所公立大學。由中國武打巨星成龍捐贈的四棟明清古建築近日亮相校園內,成爲新校舍的永久地標,爲這所毗鄰新加坡博覽中心的現代化校園,注入了中華傳統風情。
早在2009年,成龍就曾經表達過類似願望,決定將他珍藏的四件古建築捐贈給新科大,只不過當年並沒有成行。
2013年4月4日晚上,香港演員成龍連發四條微博,表示正在考慮把他20年前收藏的十間古建築中的四間送出國門,捐贈給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做教學之用:
“二十年前經人介紹,我在國內買了十間安徽的古建築,本來想著找一塊地,把老房子重新建好,讓爸媽住。不料爸媽都在十多年內相繼離開。這十楝包括廳堂,戲台,涼亭的徽派木建築,便一直躺在倉庫裏成爲白蟻的食糧。這些老建築,是中國建築藝術的精髓,如果不擺出來讓人欣賞實在浪費。”
“十年前,我想把這些老房子捐給香港政府,作爲展示用途,但和二屆特區政府談怎樣撥地,但幾年都沒有談出一個結果。可能有某些原因或者困難吧,兩年前我跟一個新加坡朋友談起這件事,他馬上請我跟一位新加坡官員見面,那位官員馬上爲我在新加坡的科技設計大學找到一塊地。好讓全世界的學生瞭解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古建築,我隨即答應把十楝安徽古建築中的四楝捐給他們。這次去新加坡,便到科技設計大學看看這些老房子的擺放進行得怎樣了。大學裏對徽派古建築有研究的學者和古建教授向我介紹他們准備怎樣擺放達四楝古建時,看著那些精致的模型和三維圖樣,雷射掃描,我才知道爲了好好陳列這四楝老房子,他們已經做了周詳的考證和周邊環境的設計。這令我非常感動,幾乎有沖動想把其余那六楝也捐給他們。跟學生和教授們道別時,我們還高興地來個大合照。”
“沒想到捐房子的事情弄得沸沸揚揚,其實我很想找機會把這件事從頭到尾講一講,因爲是個很有趣的故事,只是三言兩語說不完,要找合適的機會坐下來細細說。不過有些話可以幹脆利落的講,請你們放心,成龍不會做犯法的事,更不會做對不起民族的事。在此一並謝過大家的關心。”
新科大接收古建築後,開始策劃組裝與保修工作。古建築的每個部件像積木般組裝起來,沒有使用任何釘子。若不包括屋瓦,古建築有約4000個構件,包括梁架、柱子等。新科大希望古建築能成爲學生的“活教材”,讓學生更了解古人的建築智慧。
新科大建築與可持續設計助理教授楊茳善表示,古樓的組裝工程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建築不能只供擺設,也應有實用價值。楊茳善是古建築重組工程的顧問。
他舉例說:“兩棟古厝會用來舉辦活動,因此將安裝冷氣,並爲古厝加上玻璃牆。另外,在古厝的山牆‘開窗’(增添窗口),讓身處古厝裏面的人,能欣賞外面池塘的景色。除了這些小改良,古建築都保留了原有的面貌。池塘的植物還沒完全長成,相信到了開幕日,古厝周圍會呈現更美的景色。”這四座清朝古建築,包括兩個建築結構,一個戲台,還有一個亭子。校方表示,古建築會同新校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校董戴禮翔告訴記者:“我們不是把它(古建築)當作點綴品,我們是要把它當作實用的。比方說其中兩棟會作爲一個會所,那座古老建築我們都知道,空間不是太大,所以我們就要用現代的材料,把兩棟古建築中間的中庭結合起來。”
新加坡的網友如果想實地參觀一下古樓風采,可前往新科大東海岸校區,地址如下:
成龍將古樓送出中國一事則在中國網絡上則引起熱議。一些網民選擇支持成龍,認爲“這些古建築即使在新加坡,只要得到妥善維護,對徽州文化同樣也是一種傳承,同時也是中華文化向世界的一種展示”。
大多數網民則期待成龍將這些古建築“留在國內”。網民“微小的幸福”說:“粉牆黛瓦的徽派建築不在古徽州的青山綠水旁,總有別扭感,還是放在原地好。”
還有部分網民表示關心這些徽派古建築是否屬于文物範疇,成龍能否決定將這些建築贈與國外高校。
成龍捐贈的古樓是否屬于文物?安徽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張宏明表示,徽派建築多集中在以安徽省黃山、宣城以及江西省婺源縣等地組成的古徽州區域,根據成龍目前發布的信息無法確定他所說的“古建築”來自何地以及是否屬于文物,“如果這些古建築是文物,按照現行法規是不允許流出國門的”。
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專家卻表示,成龍在20年前購買的傳統建築有可能是文物。早些年,政府財政拿不出錢保護,對于應當列爲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民居,區縣一級也不敢將它們全部列入,有些區縣甚至不得不將已經列爲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民居從保護名錄中取消,因爲一旦列爲保護單位,政府就應承擔相應的維護責任。
有網民指出,如果成龍是將合法購買的古建築捐贈給新加坡的大學,既利于古建築的保護,又可以擴大徽派建築文化在新加坡這個中西方文化交流城市的影響力,不過這是對中國文物保護部門保護文物不力的批評。
此外有輿論認爲,無論這幾個樓是否屬于文物,但成龍當年能夠收購到這批徽派古建築,就說明安徽當地政府部門對徽派古建築保護不完善,甚至不重視散落在民間的古建築的保護,才有了收購古建築的空間。
由于在保護上存在的種種不足,事實上徽派古建築一直存在流逝的問題。1997年安徽省頒布《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規定動遷百年老宅需按程序申報。但是即使在《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頒布之後,皖南古民居依然難以改變被“外遷”命運。
有一些精明的商人、民間收藏者利用當年相關保護制度和管理機制不健全的空當,向古徽州地區持有房屋産權的當地居民收購私人産權的古民居。這些古建築,有的運到江浙一帶進行異地重建從事商業活動,有的甚至流到國外。
2003年,皖南休甯縣黃村的古民居“蔭馀堂”就被拆成700塊木件、8500塊磚瓦、500塊石件,被裝進40個國際標准貨櫃,漂洋過海運至美國的埃塞克斯博物館內,消息當時震驚全國。
而頻頻遭難的徽派古建築的背後,凸顯的是保護的困境與難題。
首先是經費困難始終“掣肘”保護,對于沒有工業支持的皖南部分縣區,有限的財政收入無法支撐古建築保護的巨額維護費用。
其次,即使引入社會組織參與運作,還涉及一個主要的法律障礙。黃山市建委古建專家陳安生告訴記者,位于集體土地上大量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民居,不能進入市場自由交易,即使是私有産權也不能自由轉讓。因爲這類古民居的土地屬性屬于農村集體用地,而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在沒有改變其集體土地屬性的情形下,只能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轉讓,不能在非成員之間進行轉讓。
此外,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黃山市的皖南古民居有6264幢,這些民居大部分産權仍屬私人,由業主繼續使用。這造成了矛盾:憲法保護私有財産,古民居所有權人有權居住,甚至出租給外人居住,有的還想進行改建或擴建,變賣古民居內的一些珍貴文物。由于政府的監管在明處,私人的行動在暗處,因此,古民居和相關文物在私人手中受到破壞或流失就發生了。
古建築,究竟該如何“安享晚年”?
(來源:海峽時報、新浪、參考消息、中新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