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2015年乒乓球亞洲杯在印度的齋普爾展開決賽爭奪,中國隊在女子單打項目上無緣冠軍。劉詩雯在女子單打決賽中以2比4不敵新加坡的馮天薇屈居亞軍,馮天薇首奪亞洲杯女單冠軍。另一位中國球員朱雨玲獲得季軍。首次奪取亞洲杯的女單冠軍的馮天薇微笑著說,“我從沒有想過自己會贏。”
新加坡隊一直是對中國女乒威脅最大的對手,從中國“輸出”到新加坡的李佳薇、馮天薇、王越古曾在2010年莫斯科世乒賽中戰勝中國隊,爆冷登頂;而新加坡男乒一、二號男單高甯、楊子,現任主教練井浚泓與功勳主帥周樹森都來自中國。以往國外乒乓球球隊中“海外乒團”現象不算少,但像新加坡這樣幾乎全隊都“Made in China”實屬罕見。
馮天薇的中國時期
馮天薇于1986年出生于哈爾濱市,5歲開始打球,7歲就開始拿到哈爾濱市第一、黑龍江省第一。1997年,只有11歲的馮天薇被黑龍江體育運動學校破格錄取,和比自己大四、五歲的隊員一起訓練。她的父親是一名糧倉工人,患有肌肉硬化症;母親是一家百貨公司的員工。馮天薇家境貧寒,家裏要省吃儉用來供她學乒乓球。爲了讓女兒專心練習乒乓球,母親隱瞞了丈夫病情的嚴重性。直到2002年馮天薇的父親去世,她才趕上見父親最後一面。20天後,她頂著喪父之痛,奪得全國青少年錦標賽冠軍。
馮天薇在中國國家隊訓練了3年並無明顯進展,于此同時醫生診斷她患上心肌炎。一個月後,她退出中國隊前往日本打職業聯賽。2007年,她在陝西一次訓練時遇到當時新加坡乒乓球隊教練劉國棟,劉國棟推薦她去新加坡發展,馮天薇考慮後接受了。
馮天薇在新加坡的日子
2007年3月,馮天薇開始在新加坡訓練,並且在隨後的幾個月裏參與了數場國際賽事。2007年9月6日,馮天薇正式成爲新加坡公民。
2007年6月,馮天薇第一次以新加坡隊的名義參加了在韓國舉辦的巡回賽,當時她的世界排名是單打第73名。同年在台灣台北舉辦的巡回賽中,她一路打到決賽,最終在決賽中輸給了同爲新加坡隊的李佳薇。
在2008年中國廣州舉辦的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馮天薇與隊友在女團比賽中獲得銀牌。 2008年亞洲杯上在四分之一決賽中擊敗了中國頭號種子張怡甯。
2008年北京奧運會,馮天薇第一次代表新加坡參加了奧運會乒乓球賽事。8月15日,馮天薇在女團半決賽中與隊友李佳薇、王越古以3-2擊敗韓國隊,進入決賽。而在決賽中輸給了實力強勁的中國隊,獲得銀牌。這是新加坡自獨立48年以來第一次贏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獎牌。
在新加坡《今日報》評選中,馮天薇被評爲新加坡2008年度十大運動員第三位。
2010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團體賽中,新加坡女隊在決賽中3:1擊敗中國隊奪冠,馮天薇在比賽中先後擊敗丁甯和劉詩雯,上演一人獨得兩分的好戲。
2012年多特蒙德團體世乒賽,馮天薇所在的新加坡隊未能延續上屆的神奇,在女團決賽中遭到中國隊3:0橫掃。同年舉行的倫敦奧運會上,馮天薇于女單比賽中殺入四強,不敵中國選手丁甯,其後在銅牌戰中戰勝日本選手石川佳純,爲新加坡代表團取得曆史上第二面奧運會個人獎牌。而在女團比賽中,馮天薇未能幫助新加坡隊打入女團決賽,她們0:3不敵日本隊無緣決賽,其後她們在銅牌戰中戰勝韓國隊,獲得季軍。
2015年,乒乓球亞洲杯在印度的齋普爾展開決賽爭奪,劉詩雯在女子單打決賽中以2比4不敵新加坡的馮天薇屈居亞軍,馮天薇首奪亞洲杯女單冠軍。另一位中國球員朱雨玲獲得季軍。首次奪取亞洲杯的女單冠軍的馮天薇微笑著說,“我從沒有想過自己會贏。”
高薪安家的誘惑,馮天薇們前仆後繼
倫敦奧運會,馮天薇爲新加坡摘取女單銅牌,女子團體同樣站上領獎台獲得第三。據了解,新加坡女隊3名選手奧運會後可以分享“奧運會百萬新元計劃”中的37.5萬新元獎金。加上女單銅牌的25萬新元,馮天薇一人將可獨得37.5萬新元獎金(合人民幣約185萬),不談商業代言,這樣的獎金收益放在中國也能堪比奧運冠軍。
雖然有了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但像馮天薇一樣獲得如此高獎金的新加坡“歸化”隊員卻並不多,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和國民福利才是近年來吸引衆多國內二線隊伍球員的重要原因。
按照目前中國國內省隊隊員的標准,一個月的工資、補助加起來不過3、4千元人民幣,擁有自己的房子恐怕想都不敢想。而根據新加坡移民政策,新加坡爲公民提供房屋補貼,新加坡公民可低價購買政府租屋:購買政府租屋時享受低息貸款,還可獲得政府提供的約4萬元新幣(約合20萬人民幣)津貼。
除了在購房上享有極大的優惠,對于重視家庭的中國人而言,新加坡移民政策還有一條終極誘惑,那就是家屬也可同時獲得永久居民身份,這對于每一位新加坡公民都適用,馮天薇、高甯等隊員如今都已在新加坡安家。
有了這些政策作爲保障,再輔以完善的國民福利,即便到新加坡打球不一定就能有高額收入,訓練環境也比不上國內專業,還是有大批中國球員選擇前往新加坡繼續自己的職業生涯。
“當時各方面條件還不是那麽好,退役後的工作安排也要自己找,主教練每個月的工資也就2、3萬人民幣吧,在新加坡這樣的水平真不算高。”前任新加坡女隊主教練劉國棟回憶道。而新加坡隊另一名前中國籍球員高甯表示,普通隊員的工資還遠不如教練。9年前,高甯來到新加坡,成爲新加坡男隊的一員。最開始,高甯和隊友們一起住宿舍,兩人一個房間。對于身高有1米80的高甯來說,兩人窩在10多平米的小屋絕對算是經曆了“蝸居”時代。
相比中國隊有5層訓練館,幾十名陪練、專業的技術分析人員和隊醫,新加坡隊的訓練條件也顯得“簡陋”。就在2010年莫斯科世乒賽前,新加坡女隊全體前往台北進行備戰訓練,原因竟是“訓練館台子不夠用”。
“5個人訓練,想用5張台子,沒有!新加坡國家隊訓練館一排4張台子,第2排4張台子,很窄,而且燈光不亮。男女隊員在一個館,只能各用兩張台子,這樣5個人沒法同時練。”新加坡前主帥周樹森這樣告訴記者。另外新加坡國內也難以給高水平運動員找到合適的陪練對手,這也迫使新加坡女隊當時遠赴台北。“那邊有一個能放10張台子的訓練館,我們可以用5張。中華台北隊有幾個男生陪練,我們自己也帶了幾個隊員幫忙訓練,這樣每天能倒換過來,起碼5天訓練對手可以都是不一樣的。”周樹森這樣說道。
井浚泓在接受采訪時則表示,新加坡隊員這樣的“體育移民”和國乒推行的“養狼計劃”沒有太大關系。所謂的“養狼計劃”,大部分情況是外派教練去執教,或者讓國外的球員有機會到中國,和省市隊一起訓練。這個過程注重的是“交流”,並非轉換國籍、歸化他國。
1991年,23歲的上海姑娘井浚泓從國家隊退役,與新加坡乒乓球選手黎仕漢結婚的她成爲第一批落戶新加坡的“海外軍團”。井浚泓1993年5月首次代表新加坡隊比賽,在哥德堡第42屆世乒賽女單第三輪比賽中戰勝衛冕冠軍鄧亞萍,一戰成名;2000年奧運會她又打進女單四強,半決賽不敵中國選手李菊,在三、四名決賽中不敵陳靜,只差一步就能拿下奧運獎牌。
“我和佳薇她們不一樣,我是嫁過去的,嫁過去的時候可沒說要打球。”聊到自己來到新加坡的經曆,井浚泓笑著說。她向記者介紹,當時新加坡乒乓球處于零起步的階段,根本沒有職業的乒球運動員存在,大家都是業余選手。隊員們都是每天下班或者下課後練球,一個星期練兩三次,而目的也只是爲了“流流汗、鍛煉身體”。
“他們(新加坡乒乓球總會)當時也是很業余的,看到我這麽高水平的運動員在新加坡,希望幫著帶帶他們青少年選手。(之後)越打越收不住,也趕上了那個時期新加坡對體育的推動,政策上開始放松了移民政策,鼓勵有能力的人移民到新加坡,佳薇她們也是那個時候到新加坡的。其實當時乒總的初衷也不是說靠這些人來贏球。”井浚泓這樣說道。
井浚泓所說的“政策推動”是指新加坡體育理事會在2001年定下的“卓越體育計劃”。這個計劃包括了卓越體育、體育産業和全民體育三方面,當時新加坡政府希望在10年內使新加坡成爲一個體育強國。爲了支持這一計劃,新加坡政府已經撥款3億新元(約合14億人民幣)。
“當時就是有新加坡的教練來我們省隊‘參觀交流’,後來有教練問我願意不願意到新加坡打球。”9年前到新加坡打球,曾獲得亞錦賽男雙冠軍的高甯這樣對記者說。而據了解,自卓越體育計劃頒布後,新加坡體總在乒乓球、羽毛球、遊泳、田徑等項目上大規模從中國隊“挖角”,而由于國家一隊不會輕易放人,新加坡隊找隊員的範圍多爲省市隊。
和當初井浚泓嫁到新加坡無心插柳不同,這些年在“誘人”的政策背景以及參賽事機會的吸引下,李佳薇、王越古、馮天薇、高甯、楊子等一批在中國算是省隊水平的運動員先後來到新加坡打球。
作爲這其中的代表人物,馮天薇在國乒二隊時還曾經與丁甯住過一個房間。而後因爲身體原因,馮天薇在國內高強度競爭中被淘汰。在劉國梁哥哥、前新加坡女隊主教練劉國棟的“挖角”下,馮天薇來到了新加坡繼續自己的運動生涯。
2010年莫斯科世乒賽女子團體決賽,打頭陣的馮天薇戰勝丁甯,最終幫助新加坡隊戰勝強大的中國隊奪冠,這是她曾經連想都不敢想的。
新加坡抓緊培養本土選手
“倫敦奧運會後,隨著老將的退役,新加坡隊水平下降很大,這次能拿到女雙銅牌,我已經很滿意。隊伍成長需要過程,李佳薇和王越古也是經過兩個奧運周期才達到巅峰,我們算是重新再從零開始吧。這次世乒賽我們也希望多鍛煉下新加坡本土培養出來的選手。”結束本屆世乒賽之旅,女隊主教練井浚泓這樣說道。而她也表示,2008年起國際乒聯規定球員拿到新入籍國護照7年後才能參加奧運和世乒賽,這使得除了引入中國球員之外,培養本土選手也成爲新加坡乒乓球隊今後重要的建隊方針。
隨著前些年新加坡女隊接連在奧運會和世乒賽中取得佳績,本土青少年練習乒乓球的熱情日益高漲,而這是新加坡乒總和政府最願意看到的。而在8年前,新加坡就開始創辦類似中國體校一樣的體育學院專門培養高水平的選手。
“新加坡目前本土的運動員現在都比較業余,他們每天還要上學,一天只能練3、4個小時。從乒乓球角度上來說,這樣的訓練量顯然是不夠的。但是新加坡和中國、日本、韓國不一樣,不是一打乒乓球就不讀書了。他們雖然成立了體育學校,和中國體校的性質還不太一樣,對學習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的。現在是剛剛起步的階段,這個培養的過程是漫長的。”井浚泓這樣介紹。2010年,新加坡體育學院的學制也由4年變爲6年。
戴著紫邊眼鏡,李思韻坐在貝爾西體育館的頂層,手裏拿著一疊英文資料,一邊用筆畫著重點,還不時擡頭看著場內馮天薇的比賽。“馬上要考試了,所以這次是帶著複習材料來的。”李思韻笑著說。和馮天薇等歸化球員專職打球不一樣,李思韻現在還是一名高中生,明年夏天就要進入大學學習。“當然,她不可能像天薇她們那樣每天訓練,她還要上學,因爲在新加坡文憑很重要的。”井浚泓笑著說。
李思韻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新加坡體育學院走出的她也是目前新加坡本土隊員中成績最好的一位。2010年新加坡青奧會,李思韻在決賽中迎戰中國選手顧玉婷,更是吸引了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現場觀戰助威。本次巴黎世乒賽,李思韻闖過資格賽,但卻止步女單首輪比賽。
“早晨6點半到8點訓練,9點開始上課到下午2點半,然後4點半到6點半訓練,7點半到9點半寫作業。一個老師就帶10幾個學生。和我同年齡有100多個學生,大家都是從事體育運動的,練習乒乓球的有5、6個人。”李思韻這樣說道。
除了設立體育學校,新加坡政府在2012年初設立卓越體育獎學金,通過四個方面來協助運動員,包括提供財務津貼,讓運動員可以在比賽期間接受全職培訓;爲還在求學的運動員制定靈活教育計劃,幫助他們兼顧比賽和學業;爲運動員做好就業准備,提供就業咨詢、到企業實習的機會和求職培訓等;在個人發展方面,從時間管理、溝通技巧、財務和人生規劃等方面協助運動員。
體育學院將依據各體總提名,挑選出50多名有志于全職訓練的運動員,向他們頒發獎學金。依據不同的級別,他們每年將獲得從2萬4000元到9萬元不等的補助金。根據計劃,改革後的高水平體制將涵蓋超過1000名運動員,並且對奧運、非奧運項目以及殘疾運動員一視同仁。
高額獎學金使得頂尖新加坡運動員在同齡人中跻身高收入階層,新加坡體育理事會希望可以借此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體育事業。爲免去運動員和家長們的後顧之憂,體理會和體育學院也將與本地大學及理工學院合作,爲獎學金得主們安排適宜的課程或者就業培訓,使他們在全職訓練的同時仍可以兼顧學業。即便有人因爲受傷而被迫退役,體育學院也將繼續發放獎學金六個月,使其有充分緩沖期尋找下一份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