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了想要成爲一個新加坡議員,要經曆“九九八十一難”,那麽做議員、做部長到底有什麽好?都說新加坡是真正的高薪養廉,所以當議員和部長真的是爲了賺錢嗎?讓眼哥帶你818~
先說說普通議員的收入。先劇透一下,我等普通小民聽起來還不會覺得嚇人…
嚴格來說,議員們所拿的並不是工資,而是“議員津貼”,津貼分爲兩種:選區議員津貼和非選區議員津貼。
選區議員就是指,在大選中獲勝而獲得國會席位的議員(每個國會議員需服務自己選區內的選民,介于2-3.7萬人。這個只是選民人數,公民人數還要略高一些);
非選區議員則是指,由于新加坡國會中必須保有9個反對黨的席位,如果反對黨在大選中並沒有贏得這麽多席位,那麽雖然在大選中落敗、但得票率相對最高的反對黨候選人仍然可以作爲非選區議員進入國會。
選區議員一年的津貼是192500新幣:平均每月13750新幣,每年有“十三薪”和一個月的“年終花紅”,和新加坡公立大學一個副教授每月的工資大致相當。
而非選區議員的津貼一年只有28900新幣!
爲什麽會差別這麽大呢?
因爲選區議員除了要繳納黨費之外,常常還有以下花銷:
拿出10%捐助給自己的政黨;
請基層義工吃飯(當議員還得請客吃飯有木有);
捐給慈善機構;
捐給選區內的基層活動:包括建聯絡所或資助選區的公益活動和設施;
給基層領袖和義工紅白事的“隨禮”(議員真忙);
捐給本選區的窮人(舉手)。
難怪叫津貼,這簡直就是公款… 而非選區議員則因爲沒有自己的選區而沒有這麽多捐贈的“義務”,當然,非選區議員也可以自願拿出津貼來做捐助,捐多捐少全憑自願。
上屆87個議員中,除了工人黨的7個議員,以及人民行動黨的馬炎慶、陳佩玲等少數是全職的議員,其他議員都是兼職的(還有別的工作和工資)。
(內心OS:長得帥就得每天亮相做全職麽?)
一些議員的另外的工作,叫做部長。
議員如果被選爲部長,不僅享有議員津貼,還有部長的工資,新加坡用高薪來吸引精英人才從政和“養廉”,可是出了名的。
重點來了!前方高能,請注意!
新加坡新任部長的工資大約是年薪110萬新幣…
這是怎麽算出來的呢?
(手指應該是不夠數了…准備好手機計算器)
部長的固定工資是55000新幣每個月,
每年有一個月薪水的“十三薪”花紅,一個月的“年終花紅(AVC)”
三個月的“個人表現花紅”,三個月的“國家花紅”。
最後兩項不僅與部長個人的工作表現挂鈎,也與國家的國民收入增長水平以及GDP的增長相關(簡單說就是不一定都能拿到…)。個人表現花紅和國家花紅各三個月頂限。也就是說,平常不一定能得這個數。
如果是資曆比較高的部長或高級政務部長(等于高級副部長),會比新任部長的工資水平還高一些。
再進一步,如果做到了總理!(只是如果,不要想太多… )
總理的年薪是220萬新幣…這就是新加坡議員最高的薪資級別了。
要說明的是,新加坡部長的薪資完全“貨幣化”,就是說,除了工資,部長什麽“公務員福利”都沒有。不管住房、司機、保镖還是電話費、車子、保姆、園丁、醫生…….這些錢都要自己出,不能占國家的便宜。
並且,新加坡常常出現一人兼任2-3個部門的部長的情況,然並卵,薪水僅有一份,別無其他。
(財政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楊莉明)
好些部長之所以被看中,是因爲他們本身就是社會上的精英人士,比如大企業家、大律師和著名醫生,在做部長之前,薪水比部長薪水還高的也大有人在。
比如國防部長黃永宏,在從政之前是中央醫院的婦科專科醫生,年收入約450萬元新幣!…在他開始從政的那個時候,年薪只有60萬新幣左右。
而且,作爲議員,其實在面對百姓大衆時才真正面臨最嚴酷的考驗——比如黃永宏醫生,本是受病人和同事尊敬的名醫,當選議員後,卻要面對在大選提名日被反對黨支持者的噓聲和起倒哄。如果他不選擇從政,也許一輩子都會被人客客氣氣的尊敬,哪用忍受被譏笑還得禮貌陪笑的窘境。
所以,到底選擇當部長的原因是什麽?
也許,還真的就不是因爲高薪。而是……
爲了少年時的夢想
爲了精忠報國的抱負
爲人民服務的精神
爲了新加坡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