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一公布出來,朋友圈和微博就開始刷屏了,因爲屠呦呦教授和另外三位科學家分享了今年的這一獎項,這也是第一次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非人文類方面的獎項。
屠呦呦教授作爲著名藥學家,是抗瘧疾藥物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上個世紀70年代,她帶領科研組創制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青蒿素作爲治療瘧疾的一線藥物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貧困地區的兒童。
瘧疾是一種由寄生蟲引起的威脅生命的疾病,通過受感染的蚊蟲叮咬傳播給人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2013年約有1.98億瘧疾病例(不確定範圍爲1.24億至2.83億),有58.4萬人死亡(不確定範圍爲36.7萬至75.5萬人),其中大多數是非洲兒童 。2014年,97個國家和地區有持續性的瘧疾傳播。 自2000年以來,全球瘧疾死亡率已下降47%,世衛組織非洲區域降幅達54%,屠呦呦教授的發明爲瘧疾死亡率的下降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瘧疾也曾經在新加坡肆虐,但因爲傳播瘧疾的按蚊大多在森林出沒,隨著城市化的腳步,按蚊已減少了,瘧疾也較爲少見了。新加坡在1982年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爲無瘧疾國家,但是瘧疾作爲熱帶地區常見的傳染病,東南亞仍然有不少國家深受其困擾,例如柬埔寨、泰國、越南、老撾和緬甸。根據衛生部的數據顯示,新加坡每年平均大約有160 個瘧疾病例,多是境外移入,非境內傳染。但在2009年時,新加坡在三個地點曾出現小範圍的瘧疾感染,這三個地點分別是裕廊島(9起),雙溪加株(16起)以及三巴旺(4起),大部分受感染者是外地勞工,但都沒有近期出國的旅遊史。
由于新加坡離瘧疾的距離並不算遠,本地科學家一直以來都投入了不少精力對其進行研究。
例如在2014年1月,經過三年的研究,新加坡研究員在爲白老鼠注射人類幹細胞後,成功觀察到瘧疾病發初期,人體紅血球被病源寄生蟲感染的情況,同時從中找到了兩種可強化對抗瘧疾寄生蟲的人體細胞分子。據報道,這項科研突破將有助加快瘧疾疫苗的研發及面世。
同年12月,南洋理工大學科研人員首次發現瘧疾寄生蟲對藥物産生抗體的確切原因。這個突破性發現意味著,現有的瘧疾治療方法效用可有望增強,進一步抑制瘧疾寄生蟲的生存能力。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權威科研雜志《科學》中。研究發現在所有來自柬埔寨和周邊地區的樣本中,寄生蟲已開始變異,同時産生抗藥性,削弱了青蒿素的效果。
惟願在世界各地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可以近一步的降低這一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
附1:
– 瘧疾感染的主要症狀:周期性寒戰、發熱、頭痛、出汗和貧血、脾腫大爲特征。
附2:
– 本地爲了將瘧疾擋在國門外,也采取了不少可謂過于嚴苛的措施,例如前往瘧疾傳染區後回來的四個月內不可以捐獻任何血制品,筆者就因爲今年6月前往柬埔寨旅遊後,至今仍被獻血中心擋在門外。
(感謝作者兔貓-開天辟地授權新加坡眼分享本文。作者爲新加坡醫療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