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按:大家都知道,獲得新加坡長期准證必須要進行的兩個檢查項目,一個是查艾滋病,另一個就是查肺結核。具體詳情可以關注“新加坡眼”,輸入“體檢”。現在爆出一例肺結核病例,而且是在醫療系統,所以一件小事居然成一個人人關注的新聞。)
新加坡國大醫院第47號兒童病房的一名兒科護士在11月27日被證實感染肺結核。與她在同一個病房工作的人員都已接受檢測,沒有人出現受感染的症狀。醫院現已開始聯絡178名從今年7月起曾經由該名護士照顧的兒科病人回去醫院接受檢查。被院方召回檢查的178名年幼病人中,有131名是兩歲以下孩童,其中34人是器官移植病人。
新聞一出,好幾個朋友都私下來跟我說這事,老實說,他們不提醒,我都不知道這事上了媒體,而且還不止一個媒體報道。
肺結核,俗稱肺痨,說起這病,我第一反應是林黛玉拿著一方帕子咳咳幾聲,打開一看,赫然一灘鮮血留在帕子上。其實咳血只是肺結核的一個症狀而已,肺炎、肺膿腫、支氣管擴張、慢性支氣管炎、心髒病方面的疾病都可以引起咳血,只不過影視作品特別愛用咳血的鏡頭來表現這個病而已。
肺結核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結核杆菌,這些受感染者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會患結核病。2013年全世界有900萬人罹患結核病,而據衛生部的數據顯示,同年本地共有2962起新發結核病例,截至11月28日,本地今年共有1252起新的肺結核病例。肺結核病19世紀曾襲擊歐洲和美洲,導致人心惶惶,因爲當時無藥可治,每7人就有1人死于此病。而在五六十年代的新加坡,這傳染病也奪走許多本地人的性命,這也是公衆聞“結核病”色變的原因。雖然結核病是全世界首要傳染病殺手之一(在全世界由單一傳染性病原體引起的死亡案例中,結核病僅排名在艾滋病毒/艾滋病之後),它既可預防又可治愈。
肺結核的主要傳播途徑是飛沫傳染。開放性肺結核病人在咳嗽、噴嚏、大聲談笑時噴射出帶菌的飛沫而傳染給健康人,因此處在傳染期的肺結核病人,需要聽從醫生的意見,采取必要的隔離措施,以免將病菌傳染給他人。結核杆菌對外抵抗力強,在陰濕處能生存5個有以上,但在烈日曝曬下2小時,5-12%來蘇水接觸2-12小時,70%酒精接觸2分鍾,或煮沸1分鍾,能被殺死,因此處在傳染期的肺結核病人,最好實施住院隔離治療,經抗結核藥物治療兩星期後,一般就不具傳染性,也不需住院隔離,過了那段時期後,回到公司工作或學校上課都不會對社區帶來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00年至2013年間,通過結核病診斷和治療,大約已使3700萬人的生命得以挽救。2012年,86%的結核病患者接受治療並成功治愈。接觸肺結核患者不一定得肺結核。沒查出結核菌的患者不傳染。既使接觸了有傳染性的肺結核患者,也要看接觸的距離和方式,吸入了多少結核菌。吸入結核菌的人會拼抵抗力。抵抗力高,結核菌就無法爲非作歹;抵抗力差,就可能發病。
本次受影響的病童中,131人不超過兩歲。34人之前進行器官移植手術,他們已開始服用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因此受感染的風險較高,但國大醫院小兒科主任吳炎添副教授答複媒體詢問時說,病童受感染的概率很低,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名護士在工作時戴上口罩。
盡管如此,國大醫院院長沈恒毅表示院方嚴正看待這起事件,也完全能夠體諒家長著急的感受,因此院方主動采取預防措施,安排病人在這幾周內接受檢測。這也是國大醫院首次必須要求這麽多名病患回到醫院接受檢測。
結核病的症狀包括發燒、身體發冷或發熱、半夜冒汗和咳嗽時痰裏有血絲。許多人體內都潛伏著結核病病菌,但一般人免疫系統有能力抑制病菌,只要病菌不在體內繁殖就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也不會傳播。一旦帶菌者出現任何病症,就表示病菌已開始在人體內繁殖,並有可能傳播。現有技術難以准確探測孩童身上是否帶有結核病病菌。行醫19年的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顧問醫生梁浩楠受訪時也提醒公衆,曾與結核病病患接觸的人也可能感染病菌。“例如在病房裏長時間照顧孩子的家長,他們患病的概率也較高。若他們出現任何症狀,而且症狀持續超過一周,應盡早到醫院檢查。”
這次國大醫院兒科病房的一名護士感染肺結核想必是孤立事件,召回病患進行檢查也多出于預防,公衆不必因此感到恐慌。
恐懼99%來自于無知(Fear always springs from ignorance)。
——美國著名文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由于結核病療程至少6個月,醫藥費用可能是一些患者的沉重負擔,目前接受“直接觀察療法”(Directly Observed Therapy,簡稱DOT),也就是在治療期間每天到診所服藥,確保完成整個療程的患者已經在全國肺結核計劃(National TB Programme)下獲得全額的藥物津貼。
爲進一步幫助患者,凡到陳笃生醫院專科診所求診的新加坡公民,每次只需支付$10,永久居民則需支付$15,費用包括門診費、基本的檢查和化驗費。】
作者@兔貓_開天辟地 爲醫療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