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青年書局的創辦人陳孟哲,昨天中午以96歲的高齡,離別人世。作爲新加坡華文出版界的先驅代表,幾十年來他不僅見證了南洋大學的興起和衰退,也數十年如一日不遺余力推動新馬一帶的華文閱讀風潮和書籍市場。可以說,他的離去,象征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1920年出生于中國溫州的陳孟哲,7歲時隨家人南來新加坡。中學時代就讀于1917年創建的槟城鍾靈中學。
上世紀30年代,原本已考取上海複旦大學的陳孟哲,因爲戰亂避難,到坐落在浙江麗水的戰時大學“英士大學”讀書。大學畢業後,陳孟哲回到新加坡,順理成章在由他父親所創辦的上海書局裏,擔任帳房管理員,之後有一段時間也曾擔任上海書局的經理。
由此不難理解陳孟哲對與書本相關事業的一輩子眷戀。他自己就曾說過“我小時候就住在上海書局樓上,對書本一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從小就有一個心願,希望有一天可以延續父親的事業,除了開書店,我好像沒有其他興趣。”
然而造化弄人,1955年,因爲和家庭成員在上海書局經營方向上的意見不合,當時35歲的陳孟哲選擇離開,接著就在小坡—-對新加坡河上中遊兩岸的俗稱—-創辦了青年書局。
他也是幸運的,正好趕上了當時東南亞的唯一一所中文大學,南洋大學的開課,青年書局不但穩穩立足了市場,更迅速成長壯大起來。尤其到了周末,許多求知若渴的南大學生會到書店集中的小坡買書,大家青年書局找書並交流閱讀心得,往往擠得寸步難移。
爲什麽大家那麽鍾情青年書局?就因爲店東陳孟哲是過來人,了解大學生的閱讀口味,知道他們想要看怎樣的書本,他就會有意識地從其它書店裏,找一些原本冷門,卻很適合大學生閱讀的書。隨著南洋大學的開課,這些書一下子就從以前根本無人問津的壓箱貨,成了滿足大學生需求的搶手貨。
根本無須做廣告,只靠華校學子的口耳相傳,青年書局很快就成了他們到訪小坡的“朝拜聖所”,當時書局的火爆程度,一點兒都不亞于現在的小資文藝青年, 到了台灣,必須造訪的“誠品”。
青年書局對新加坡華文市場的貢獻,更多體現在1958年以後。當年,因爲政府一度禁止中國的出版物進入新加坡,就直接影響了本地華文書店的新書來源,陳孟哲決定開創賣書之外的新事業—-出版本地作家的作品。
出版物可以是當時在新加坡極負盛名作家和學者的作品,比如韓素音的長篇小說《青山不老》、杏影的《書與人》、林參天的《濃煙》、連士升的《名山勝水》、苗秀的《火浪》、韋暈的《淺灘》、李星可的《快艇》等。青年書局先後出版的大量本地作家的作品,直接推動了新馬華文文學的發展。
“一代才女”,中比混血的韓素音早年行醫,後來才改行成爲專業作家。
也可以是叢書,十余年裏計有《新馬文藝叢書》,《南方文叢》,《新馬戲劇叢書》、《南國文叢》、《亞非叢書》、《南洋民間故事叢刊》、《教育叢書》等,影響深遠。 畢竟當時本地華文作家的多年心血,如《火浪》和《熱瘴》等,之前或許已被冷藏了十幾二十年,完全沒有出版的機會,因爲有了青年書局的不計成敗得失,才終于成書見天日,足見陳孟哲對華文事業的熱忱與決心。
頗具商業頭腦的陳孟哲,在出版事業做得風生水起之時,用賺到的錢投資房地産,“錢生錢”的結果是投資回報的頗爲豐厚;在上世紀90年代,他也與獨子聯合創辦了後來上市的資訊系統公司,並一直擔任董事。自認賺了不少錢的他就覺得:做人要飲水思源,既然我有能力,更應該對文化與出版事業做出回報。
因此,就算後來新加坡的華文書市逐漸走向沒落,各大華文書店的規模也日漸式微,幾十年來,他還是每月投入一大筆營運費用,維持書局的持續運作。甚至規劃准備了一大筆資金,作爲青年書局的長期營運與出版經費,就爲一個信念—-青年書局必須繼續走下去。
因了一份堅持和熱愛,盡管青年書局常年入不敷出,2004年,84歲高齡的陳孟還是重新啓動了曾經風光一時的出版部門,並在其後6年裏,出版了超過200本的書。青年書局最後推出的,是在2013年耗資13萬元出版的《亞細安現代華文文學作品選》。
雖然2010年,在青年書局創業55周年之際,陳孟哲還妥善安排了青年書局日後的營運方向與出版計劃,從門市經營、出版經費到人事安排,都有全盤部署,奈何因爲年事已高,他堅持了一輩子的親自打理書局事務,終于難以爲繼,而家裏的晚輩又各有事業規劃,志不在此。
終于在2014年11月,位于百勝樓二樓的青年書局,在貼出裝修告示後就一直關門,不見任何動靜。就在不少書迷擔心書店是否會走入曆史的去年五月間,傳來了青年書局改開“網店”的消息。至于實體店,則繼續大門緊閉,好可惜。
現在,隨著陳孟哲的離開人世,不由得非常擔心青年書局網店接下來的命運。無論如何,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把握機會,登錄 http://www.youthbook.com.sg,去看個究竟。緬懷新加坡的一代華文傳播和出版的先驅,也緬懷那個曾經風起雲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