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發布,新加坡全球第6,亞洲稱冠,而中國首次跻身25強。
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由美國康奈爾大學、法國英士國際商學院和世界知識産權組織聯合發布,以82項具體評估指標,對全球128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新指數進行排名,今年是第9次發布。
創新指數是這麽算出來的
報告顯示,新加坡近年來的創新指數排名穩步增長。
▲這張圖信息量好大。(瑞士你真牛,荷蘭過山車,香港。。。)
新加坡創新指數能雄踞亞洲第一,全球第六,除了因爲商業環境成熟,注重知識産權的優勢外,政府對創新的重視和高瞻遠矚也是功不可沒。
早在1991年,新加坡就成立了科技局,並制定了國家科技發展計劃,每隔五年撥款給研發和創新領域。
1991-1995年,新加坡投入了20億新幣,1996年-2000年投入了40億新幣,2001年-2005年投入了70億新幣,這個增長幅度,還真不是一般國家能做到的。報告也說了,新加坡現在是在創新投入方面全球第一的國家。
在2016年1月宣布的“研究、創新與企業2020計劃”中,新加坡爲未來五年撥款190億新幣。其中,86億將用于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技術,城市方案以及服務與數碼經濟四個領域,其余的將用在學術研究、科研人才培養,以及爲創新與創業提供支持。
此外,政府還積極成立新加坡創新機構和新計劃,包括5月3日成立的金融科技署,正在籌建的裕廊創新區,未來經濟委員會、未來技能和智慧國等計劃。
李顯龍總理說過,未來五年的撥款將維持在國內生産總值(GDP)的1%, 這是政府對科研發展投資“長期的承諾”。
“所有國人都應該有創新精神,才能爲自己和下一代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不過,對于新加坡的創新,也並不都是成績。不少專家認爲,新加坡在創新方面,有很多局限。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加坡的年輕人缺乏危機感
作爲全球創新投入最大的國家,或許是新加坡的環境太安定、太富足,不缺錢的新加坡年輕人反倒失去了創業者該有的危機感。不少有創業想法的人,總是怕這怕那,害怕出錯,擔心失敗。其實,創業就該有不怕死的精神,擁抱失敗,像一只餓狼那樣向前沖。
2)新加坡創業團隊節奏慢,缺乏執行力,過于追求程序和制度。
舉個例子,如果你手頭有一個很好的方案,想要約風投,在新加坡一般先要通過郵件與對方預約,安排會面時間,而這個程序短則兩三天,長的話一個月也正常。但創業者不該這樣,創業者是見縫插針,有空就鑽的。只要有一點點空間,就要去問,“今天可以嗎?那明天早上呢?”
3)目光太短,過于重視短期效益。
很多新加坡人會在網絡上抱怨,外勞比例太大搶了本地人的工作機會和資源,或者科技取代人力,讓很多人失去飯碗。可是很少有人去思考,爲什麽機會被搶走?如果員工努力思考和創新,就很難被取代。
4)工作時間太長,疲于應付。
新加坡是全球工作時間最長的國家,工作占據了新加坡人絕大部分時間。當加班變成常態,大家下班回家後就只想休息,而沒有更多空余的時間去思考。其實很多創新的想法,都來自于心不在焉的輕松時刻。大負荷的運轉很容易讓人失去動力,最後安于現狀。
還是回到全球創業指數排名,看下第11-30位的榜單。
有沒有發現,除了一個國家之外,創新指數前30名的都是高收入國家/經濟體?這個國家就是:中國。這是中國第一次進入前25名(去年和前年都是29名),也是一個中等收入經濟體在創新指數方面第一次與高收入經濟體平起平坐。
而且,在全部創新指數中,中國在本國人專利申請量、創意産品出口比例、知識型員工、15歲青少年能力(閱讀、數學與科學)評估等10項指標中均列全球第一。
報告同時強調了中國2013 年提出的 “ 一帶一路 ”戰略的創新價值。,這種國家層面上的創新似乎充滿了滿滿的正能量和示範效應。
2014年9月,中國總理李克強發出“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號召,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裏土地上掀起“大衆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衆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希望激發民族的創業精神和創新基因。
今年早些時候,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曾做過一項關于創新能力的調查,用該研究院主任華強森的話說:“結果令我們吃驚,中國的創新能力遠勝于世界對它的估計,甚至在一些領域已經達到引領全球的水平。”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們認爲,中國做得最好的是聚焦顧客和效率驅動的創新。作爲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經濟體,中國有利于持續創新的生態系統超出了預期。而中國在創新能力上越來越多的成功,不僅有助于保證中國經濟在正確軌道上增長,也將對全球經濟産生積極作用。
各界對中國創新的評價,也說明中國正在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舉措,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創新能力正在得到世界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