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足夠的經濟支撐創業,但缺乏優秀的創業者。要引進、培養更多中國的頂級人才。”
“ 新加坡創業團隊缺乏執行力,創業者不應該找風,而應該是有狼性的鷹。”
“ 新加坡的環境,太難造就優秀的創業者。不該是環境造就創業,而是創業者自己創造環境。”
“創業者不一定是高學曆,但一定要有想法,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麽。團隊要統一目標,有規劃有方向地去努力。”
上面所有的話,都是出自資深創業界大佬的金玉良言。2345.com創始人龐升東、SCIEcommerce CEO劉劍南、風和投資創始合夥人胡猛以及阿裏巴巴聯合創始人吳泳銘和盛一飛……
我唱的都是反調子。
第一個反調是主題東南亞的風,其實我對“風”這個概念是很反感的。“風”的理論不知道是中國什麽人提出來的,基于什麽樣的考慮,總之是非常害人的理論。我在很多場合下講過,要是尋找鷹而不是風。做投資或創業,如果去找風,會死得很慘。很多偉大的企業都是在逆風環境起來的。阿裏巴巴就是在互聯網泡沫破滅的逆風環境中站起來的。所以創業者不應該找“風”,而應該是有狼性的鷹。這是第一個反調。
第二個反調是關于東南亞創業團隊。過去五年,我們在新加坡看了超過100個創業團隊,投資了七、八個,而最後真正成功的只有Reebonz。同時,我們也在中國、越南、以色列看,客觀講,(可能會有人砸我礦泉水),這四個地方我們看過的所有創業團隊中,新加坡是相對最差的。差在哪裏?我們看團隊的時候看兩點:細節和強悍。新加坡的團隊普遍缺乏強悍,節奏非常慢。
舉個例子,我們投了一個新加坡團隊,最早的想法是把他們帶到中國,因爲我們認爲新加坡有很多優勢,包括眼界和溝通方面。介紹三個月後,我們問他們談得怎麽樣啊,他們說會議還沒約上。因爲新加坡有很多習慣比如要通過Email約,然後排時間都已經排一兩個月後……但創業者不是這樣的,創業者應該是只要有一點點空間,就會去問“今天行嗎?明天行嗎……”,立刻要過去。執行力和效率非常關鍵。創業的都是小公司,且最重要的是效率。你們要記住,創業是小魚,而小魚的成功要靠快,快魚才能吃到大魚。
東南亞電子商務或互聯網經濟市場,這個命題太大了,很難一下子說到底會怎樣演變、發展,每個國家和地區肯定不一樣,現在沒有一個神人能推測出這個地區五年內會怎麽樣。
但有一個問題是確定的,就是東南亞地區各個國家的人口。因爲所有互聯網經濟、産品最重要的指標是活躍用戶,而活躍用戶的基礎就是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所以我堅信這個地區的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有非常大的潛力和市場。每個國家地區,不管市場(電子商務或者其它市場)有沒有發展起來,一個好的創業團隊會想盡辦法在即使不利的環境下獲得發展和利處。這是創業者最重要的素質,我們不可能有一個環境、基礎設施都准備好的時候,如果真的有這時候,早就沒有輪到你的機會了。
我很贊同胡總說的,創業者需要有狼性。團隊動力來源于創業者的饑餓感——可能他以前的生活不那麽富有、不那麽安定,或者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需要去努力的目標。一些新加坡的創業團隊確實相對缺乏這種饑餓感。也許是這邊生活環境太好了,或就業機會太多了?
大部分成功創業者的一個能力是無中生有。就是所有人覺得在這個時間點上做這事情是不可能的,你才有機會去做,並獲得成功。就像最初的時候做淘寶,中國在支付、物流等基礎設施比東南亞要差很多。這種環境下嘗試了很多錯誤的方法,最後才發現支付寶能夠解決用戶的信任問題。
所以我覺得無論是在越南還是印尼,一定能夠找到適應當地環境的解決用戶之間信任和交易的方法。是什麽方法我現在並不太了解,但你們作爲創業者,一定會更了解這個市場。在你們去試錯的時候,就會獲得一些市場裏面起步的優勢。
我看了一下,新加坡的GDP大概三千一百億美金(2.1萬億人民幣),相當于中國省市排名第12、13名左右。上海去年是2.5萬億人民幣,北京市2.3萬億人民幣,江西只有1.6萬億人民幣,所以新加坡能排到中上。但不能和中國比,不能跟中國有一樣的期望。如果你在上海、北京、江西的某個細分市場,你做到一個省市的第一名,其實生意還是可以的,不是太小,一年是可以賺個1000w新幣利潤的。
阿裏巴巴去年一年做到100億美金的淨利潤,這比較難。合適的期望值,以1000w新幣的淨利潤你覺得可以實現,我覺得就可以投資。所以現在看的是合理期望。
我現在投的三個公司,每個都投200w新幣以上。其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靠的是能夠吸引來資金的頂級創業者和培養人才。當時阿裏巴巴招人的策略是,只要是個人都招的,他在大街上走,只要像樣的他都要的(當然是開玩笑的)。一個頂級的企業家、一個活躍的創業者群體,對區域的影響是很大的。現在阿裏巴巴培養了很多人出來創業,這對杭州、浙江的經濟,乃至對整個華東經濟的貢獻都非常大。所以我強烈建議新加坡政府適度放開對中國頂級人才的引進。
中國的優秀人才,比如剛才演講的幾位,都是新移民,在新加坡生活了十五年左右,他們是在上中學的時候,被新加坡優厚的獎學金政策吸引到新加坡就學的。然後有回國的,有留在新加坡的,這部分人他的沖勁很足,能起到鲶魚的作用,去攪動整個新加坡的創業環境。所以應該歡迎中國的優秀人才。
你看騰訊、阿裏出來這麽多人,其實在中國,阿裏、騰訊總監級的人你拿錢很容易(估值最少1000w新幣),但是他們還有很多經理級別的人物也想出來創業,那他就不怎麽值錢了,那這些兄弟們就可以來新加坡創業。因爲新加坡創業的人相對少很多,他起來的機會就會大很多。
中國細分市場很明確,比如我有一家做遊戲的公司,中國每年生産1w款手機遊戲,只有100款能賺錢,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而前二十款又掙掉了90%的利潤,這個生意很難弄,中國其實是個很血腥的市場。但在新加坡,這個細分市場可能只有五個人在做,你把其他四個人幹掉,你就贏了。所以我覺得這裏還是挺好的市場。
我插一句,替新加坡政府說一句話,你們對新加坡政府不夠了解,新加坡政府是有創業簽證的。你如果要創業是有專門的簽證的,新加坡政府在這方面他已經做到了。
但主要是人,這些人不夠強悍,不善于挖,真正的創業者要善于挖一切機會,新加坡政府有這麽一個政策,你都沒去挖掘,這不是政府的問題,是人的問題。不要等政府去宣傳,創業者是只要有一個孔都要鑽進去,這才叫創業者。新加坡政府千萬別去宣傳,要不然什麽樣的人都來了,良莠不齊。只要那些專業的人,善于發掘機會的人就夠了。
我就是馬雲路邊撿來的(大佬,能不能別那麽謙虛?),來南大這邊心裏很忐忑,你們學曆都很高,而且很多人英語都非常棒,國際化程度很高。
我們(編者注:阿裏巴巴創始人們)23歲時,我才專科學曆,只是非常喜歡設計。那個時候電腦剛出來,很喜歡電腦,所以進來了。說到收入的壓力,那個時候沒有太多的收入壓力,可是想買個電腦這樣的想法還是有的。但一個電腦1w塊,根本不可能買。今昔差距非常之大,那個時候就希望能去一家有電腦的公司工作,希望做跟電腦有關的事兒,所以就朝著這個方向去走。
我不知道新加坡的年輕人在向往什麽。但是我覺得找到自己喜歡的非常重要。我們當時大部分人都沒什麽學曆,就本科吧,剛從學校出來,什麽都不知道,只是埋頭想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我們之中有一個靈魂人物就是馬雲,他有理想、有抱負,他能看得到要去做一個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當時也沒有想太多。
但現在我看到很多創業公司是很多個MBA、碩士,大家都很有想法,太多想法有時候很多事情就做不好,所以我覺得大家靜下心來把事情做好還是很重要的。而且要找到不斷追求的方向,這個很重要。
我作爲創業者代表,說一說我的觀點。其實“追風狗”確實是一個太投機的行爲,至少以我在新加坡創業11年的經曆,我能明顯感覺得出來,近幾年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整個東南亞的氣氛,遠遠比7、8年前要強得多,這是一個大的機遇。
但同時,我在新加坡接觸過的很多創業者,多數的創業團隊確實是非常的溫和,不夠真正的強悍,大部分都是這樣。而且有些眼界是相對比較局限的。在東南亞區域來講,除了Rocket、Grana真正的算是突破出來了,有比較強的執行能力,大多數的公司是相對比較弱的。
但是我想提出一點,在座的很多都是新移民的代表,我個人也是一個新移民創業者,在新加坡新移民創業者裏,有些人會有非常強的不安全感,父母、家人都不在這邊,沒有任何的“關系”,就只能是靠自己,你能做出來你就出來了,做不出來的話,(激動飙淚……)。
我覺得新移民中還是有很多人有這個沖勁兒的。我呼籲一下廣大的創業者,不要僅限于政府的一些小項目,我們一定要自己沖出來闖,沒錢自己借錢。(胡猛立刻附和:優秀強悍的創業者就是這樣的。)
我覺得無論是什麽困難,都能挺過來。所以我給創業者最大的一個分享,也是我個人的經驗吧——要突破自己。
分享四個信條,也是我們公司的文化:
- 第一個,真誠待人,這是一個什麽都沒有的人的最大資本;
- 第二個,開放和分享,這次的活動我們也是想要借助所有的資源,能讓創業者、投資人有一個分享的機會,我們只有把這些機會分享出來了,大家抱團,才能夠成功;
- 第三個,反省,我們一定要經常反省自己,每個人一定有非常多的不足,在未來、在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方面,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比你強很多;
- 第四個,堅持,阿裏巴巴堅持16年了,我也堅持11年了,所以堅持總是有機會能出來的,但是你放棄,這個機會肯定就沒有了。
關于盛總講教育的問題,其實創業和教育有時候是有反比的,雖然好像沒有什麽科學道理,但是通過我們的觀察,是有反比的,教育越好,有時候創業越不成功。
案例:三年前,我們同時在看兩個做餐飲的團隊。一個是在越南的,這個越南人當年是難民,來到了美國,跟隨媽媽一路開餐館;另外一個是新加坡團隊,這個團隊非常豪華,都是從一些大公司出來的,而他們在中國市場開,明顯比越南市場大很多,感覺是個非常有經驗的團隊,很多個“CEO”,他們還給自己開工資,十幾萬新幣的年薪,但還是說比以前的低很多,以前賺100w年薪。我算了一下要滿足這些“CEO”的工資需要開12個店。但是越南這個創業者,他自己零工資。現在三年過去了,結果是——剛開始我們給越南這個餐館投了7間,而如今已經有了100間店,現在是越南最大的餐飲企業,比越南的KFC和麥當勞大。三年後,我們沒有投的那個新加坡團隊,現在已經關門了,所以我講教育和創業這個反比,我覺得NTU需要反省一下。
我要反駁一下,新加坡的創業者他們有優勢也有缺點。打個比方,我們有一間公司,它是一個二手交易平台,它的交易量現在比阿裏的鹹魚網,京東的二手網站加起來的交易量還高,原因是它在新加坡、台灣、澳洲、香港交易量非常高,我們發現它的品牌誠信度非常好。它是由新加坡人所創立的,這裏的品牌有一點新加坡誠信的概念。
在中國效益非常低,第一中國人喜歡買新貨,第二點,他們覺得網絡上買賣很多假貨。但是他們在我們這個二手交易平台上面,覺得賣假貨的可能性非常低,而且他有一個社群,網絡效益非常高,所以這是新加坡企業的特色。
當然我也有同感,我們新加坡企業家對周邊環境的關注沒那麽敏感,只對新加坡本土的問題比較了解,沒有花很多時間去了解越南、印尼當地企業的問題。我覺得我們的畢業生,不僅僅去美國、以色列這些國家,還要去印尼、越南、泰國花一點時間了解當地的電商問題、支付問題。
主持人:狼性的缺乏,狼性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嗎?還是說是與生俱來的?
胡猛:我只是從經驗出發,過去我們看了很多團隊,跟環境有關系,這個不是與生俱來的。你說以色列的人爲什麽有狼性,因爲那個環境。以我們自己爲例,從中國來到新加坡,我在幾個城市跑,如果我在新加坡待久了,我很可能會慢下來,我到香港呆得久,我就會快起來。所以是這個環境,人的彈性是很大的,人的性格是一個範圍,但是你最終的性格定在哪裏,取決于你周邊的環境。
新加坡代表:我覺得狼性非常重要,可是國際觀在電商企業中也非常重要,所以我發現新加坡企業家對國際觀的靈敏度比較高。新加坡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邊有印尼、印度同學,所以他們在跨國的國際化方面,語言、文化方面有優勢。
我也見過很多中國企業家,我們在東南亞看過三類企業,一種是克隆的企業:將美國、中國的企業複制到東南亞;第二種,變種人,把本地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第三種就是外星人,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我覺得很多外國的企業,包括中國,很多中國企業把他們的企業(聚美、唯品會等等)搬過來做,可是你要明確東南亞那個市場非常不一樣,如果你把狼性運用在不對的模式上,那個錯誤將被擴大化,所以我發現,新加坡企業家可能沒有那麽大的狼性,國際觀比較靈敏,他的大方向對了,從新加坡擴展到周邊國家的幾率還是蠻高的。
主持人:這就是回到龐總最早講的——方向正確、執行力又強;方向錯誤,執行力強,結果發現越走越遠,無法回頭。
劍南剛才提到了Rocket,這個在東南亞至少在運營方面做得比較成功。從執行力方面說,Rocket能做到的我們大家都能做到,不難——出了問題不要找借口,對待下屬要就事論事嚴格要求,對自己的業務有詳細的了解,在這個過程中把東西不斷的向上推。但是爲什麽我從Rocket出來以後,發現很多團隊,普遍在節奏上面有點慢?但是話又說回來,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我們以前有些新加坡的員工,起初過來的時候懶懶散散的,但是把他丟到這個團隊裏面,三四個月後,出來就是一條狼。
問答環節:
觀衆A:我覺得有時候理念不同也是個問題。我在新加坡培養了一個習慣就是——較真兒,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哪怕再多花一點點時間。但中國的同事就認爲我給你一個時間點你就必須要做完,不能延遲,就算做錯也要做完;但是Lazada在東南亞做得已經很大了,如果稍微做錯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所以結果就是我的德國同事很不理解我,認爲我是一個中國人,爲什麽不能和中國方的同事好好交流。所以我想問下,這個應該怎麽辦?
吳泳銘:時間點、緊迫性以及做完了以後的重複叠代和修正還是會越來越重要。
你剛才說的這個事情做好、做對,或是在一定的時間點內做出來,不管是做錯還是做對,這個事情在事先是沒有辦法判斷的。
那爲什麽會說大家會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呢,最重要的問題還是競爭不夠。
如果一個地區,做這個領域,只有你這一、兩家企業的時候,你有這個機會、有足夠的時間,去將這個方案做成讓你自己滿意的方案,哪怕是晚幾天,哪怕是等到環境更好一點,或者找到更好的人將這個方案補充的更完美。但我覺得中國互聯網的競爭是非常殘酷的,同樣一個模式可能有上百家企業在做,這是大家養成的一個習慣。
最後,我也很同意胡猛說的,人的彈性是非常大的,最關鍵還是和競爭環境有關。
在中國市場,比如,我們第一次“雙十一”的時候(2011),很多東西都不完美,但是那個時候我們就是要做出來“雙十一”。在這個不完美中,每年可以有一些叠代,每年都産生一些新的東西。包括去年“雙十一”我們開始做電視晚會的配合,效果也不錯,但其實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所以我們在今年就會有很多的改進。
去年我們在做“雙十一”晚會的時候,京東也在做,但是他們比我們晚了1個月去想這個事情(當然做的很爛了),但是從競爭角度上,我也很佩服他們,他們就是要做啊,“雖然我是抄的,但我就是要做啊,雙十一之前要把它做出來”,我覺得這個就是競爭的壓力,我覺得沒有什麽對或者錯,當你如果有這個機會時間去准備的更充分一點那你就去做,這是說你比較幸運。
在東南亞、新加坡這個市場上,競爭者沒有那麽充分。但我覺得世界是平的,越來越多的公司産生,導致的競爭也將會越來越激烈,而且大家都是跨區域競爭,所以我相信,尤其是互聯網行業,時間點、緊迫性以及做完了以後的重複叠代和修正還是會越來越重要。
新加坡代表:我非常贊同他對于“競爭”的說法,我們在印尼投了一個公司,是一個摩托單車送人的公司,也送菜、送貨,什麽都送。在中國應該就是幾個公司的重合吧,而且在中國,每一個垂直都有可能存在十個競爭對手,而我們在印尼發現沒什麽競爭對手,什麽都可以做。反觀我們在中國,最近我們投了一個公司,剛剛宣布出來,就有一百家有類似模式的公司在跟你競爭。在印尼,我們做十個垂直,一個競爭對手都沒有。
不過,我也是覺得競爭會變得非常的激烈。
觀衆B:我是南大創業創新碩士畢業,也是新加坡的創業者,作爲一個新加坡的創業者,我們在本地可以有很好的發展,包括有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這裏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兒的池塘不夠大,我們的發展很受限,所以我們很渴望祖國這個夠大的池塘。但是,在這裏我們可能會獲得像NTU、NUS這些足夠強的精尖技術,我們可能還有的優勢就是國際化的優勢,但我們想回去,我們又有一點點膽怯,所以對于我們這樣“混血”的孩子,如果想回國創業的話,我想聽聽各位前輩的意見。
龐升東:如果你在猶豫的話,你就別回去。
觀衆B:追加一個問題,如果回去的話,有沒有更好的建議。
龐升東:因爲你在猶豫,我覺得你還是別回去了。
胡猛:你們剛才問的問題都是“創業”,但是在座的大家不是創業者,你們首先是個“人”,所以你們考慮問題要從“人”的角度去考慮,不是從“創業”的角度去考慮,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去創業的,首先這一點你們要搞清楚。
第二點,新加坡雖然做創業不是很好,但其他方面是非常好的,你在這做個大學老師非常好,你去讀個PHD也很好!爲什麽非要去創業呢?爲什麽非要回中國去創業呢?這個不對,新加坡還是有非常好的地方,沒事去做個金融機構、律師機構、做個醫生也是不錯的,在這兒做醫生肯定比在中國安全。所以說,不是非要去創業的。你不要動不動就去想創業的事情,一定要先從人的角度去想。
觀衆C:關于創業的狼性,我們的行業是做量化對沖基金,是新加坡監管局批准的一家量化對沖基金,在亞洲地區算是一個新興的技術,因爲在美國已經有五六十年的曆史了,所以我們團隊大部分人都是在美國、澳洲、英國這些地方讀書,然後來到新加坡創業。
“狼性”和“國際化視野”問題,因爲我們可能要面對來自香港的競爭或者說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所以想問下各位大佬,您覺得新加坡的創業環境和香港的(金融環境、資本環境)創業環境,優劣勢在哪裏?
新加坡代表:(我以前在新加坡政府工作,所以可以說點兒)首先你一定要看你的市場聚焦在哪裏,如果你的市場還是大中國區域,那我覺得在香港的還是比較有優勢。在東南亞的商機,要比在中國的多很多,因爲中國在這方面的創新已經做到很極致了,問題是在東南亞這邊沒有數據的資源,不像京東、阿裏他們有這些交易量的數據,在東南亞方面的數據還是非常欠缺的。
第二,銀行也開始感覺到創新的壓力,東南亞銀行已經開始在這方面有警覺性了,但這也是一個好處,不構成什麽競爭對手,所以主要看你市場擴展在哪個方向,如果是比較迎合中國的話我覺得在香港的發展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