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這個位處于東南亞地區的小紅點,沒有半點天然資源。爲了求存,在過去半世紀,只有不斷加強對 “人力”這惟一資源的教育和培訓。1965年建國,新加坡人均收入僅美元516元,到2011年人均收入達美元5萬零123元,增加100倍,靠的就是新加坡人不怕苦、勤奮、認真、好勝、樣樣要第一的精神。“怕輸”、“緊張”就是“新加坡人”。 新加坡人只有每天抓著頭爲“明天怎麽辦?”動腦筋,才能步步高升,天天進步。新加坡雖然已經從第三世界過渡到第一世界,但是這並不意味第一世界的位置,是長長久久的。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說:“有人認爲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得天獨厚,所得的成就是水到渠成,不勞而獲。事實並非如此。新加坡的每一盆植物都是苦心栽種,經過悉心培育、修剪和施肥,並非順其自然得來的。”
他打了一個比方說:“新加坡好比一個陀螺,一旦停止旋轉,便會搖搖晃晃地倒下。”爲了求存,爲了不能“搖搖晃晃地倒下”新加坡人必須自強不息。新加坡人是沒有辦法拿“爲什麽人家能怎樣怎樣”來和別國相比。人家地大物博,我們呢? 所以當新加坡的地鐵屢屢發生事故,當地鐵系統不再贏得國人對它的信任時,新加坡就有難了。當新加坡沒有了效率,還剩什麽?所以說,新加坡人就是沒有懈怠的本錢。要過好日子惟有靠拼搏。因爲新加坡原就是一無所有。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
經過半世紀的努力,新加坡的課本被翻譯成七國文字,數學課程有39個國家在采用。新加坡中學生的表現,于1995、1999、 2003、2007年的“國際數學科學趨勢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數學除2007年,均排第一;科學除1999年,均排第一。2009年參加 經濟發展合作組織(OECD)舉辦的“國際學生評估”(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在65個國家及地區中,數學排名第二、科學排第四、閱讀排第五。這是舉世矚目的成就!
根據調查, 過去兩年,新加坡中英文報每年有超過1萬條有關教育的新聞、評論和讀者來函。新加坡人從接受學前教育起,到小學、中學、大學、在職教育。待成家後,關心孩子的教育。到孩子成家後,關心孫輩們的教育。可以這麽說,新加坡人終生關心教育,教育對新加坡人來說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課題。
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從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起的生存導向, 到1979年的效率導向、1997年的能力導向,再到2011年開始的價值導向,都是配合了時代需求所作出的調整。 新加坡的可貴處在沒有意識形態的包袱,與時並進。 這也許是過去半世紀,新加坡在沒有前例可援下,爲了求存,披荊斬棘,磕磕碰碰走出一個春天來的原因。
作者介紹
潘星華,新加坡著名媒體人,長期耕耘教育板塊,對新加坡的曆史發展、教育狀況等,有非常廣泛認識和獨到見解。目前更多專注新中兩地的文化交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