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初,《環球時報》一篇報道中寫道:當23歲的美籍華裔鄭凱成(Victor Zheng)決定去中國尋根並發展事業時,他不曾想到,在這個黑頭髮黃皮膚的國度,自己的華裔身份成為了一種「劣勢」。
鄭凱成出生在華盛頓特區,離維吉尼亞州很近,美國長大的他在維吉尼亞大學讀了歷史和中文兩個專業,之前在清華大學做進修生。2016年底,他與來自美國的Dylan組建了樂隊「一堆老外」(Dylan and Vic),翻唱中國流行歌曲,其中用英文唱《難忘今宵》的視頻在微博上有390萬的播放量,很受歡迎。
不到半年,他卻在一篇長微博中宣布了解散組合的消息。2017年2月12日,鄭凱成在長微博《我的劣勢竟是我的中國面孔》中寫道,「原本打算與我們簽約的公司淘汰了我,以我有『一張中國人的面孔』為由,突然取消要和我簽署的合約。」
鄭凱成感到痛心,他還寫到: 作為一個美籍華人,我在美國長大的時候遇到過一些歧視,我沒想到我來中國尋根的過程中,我會在我的祖國受到歧視,說我要被「掃地出門」,只因為我沒有一張所謂「外國人」的臉。
當時,悲觀的鄭凱成一度認為,華裔在中國遇到的歧視,可能比華裔在美國遇到的歧視嚴重的多。
不久,上述公司主動聯繫鄭凱成表示歉意,認為雙方溝通存在誤會。幾經溝通,他相對釋然,但這件事促使他深入思考自己的華裔身份,並採訪多名美籍華裔(ABC)和身邊的中國朋友,製作了一部名為《我們的偏見—關於華裔與中國人》的紀錄片。(B站搜索片名可看)
其實不止鄭凱成,很多在美國、加拿大、澳洲、歐洲等西方國家出生長大的華人,來中國求學、工作都會遇到很多誤解與挫折。因為,很多中國人天然認為,所有華人中文都應該能講得很好,價值觀相近。可事實上,他們的價值觀或思維模式是歐美中文化的融合,這需要中國長大同胞的適應和寬容。
畢竟,僅在美國就有200多萬二代華人。當他們在中國尋根時,更希望看到一個開放包容的「家鄉」,期待思想的碰撞,期待得到尊重與認可。
2013年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美國華人人口已達452萬。另據統計,美國華人中29.8%是二代(在美國出生和長大)及以上移民,16%是1.5代移民(童年來美,有一定中國教育)。
文 | 鄭凱成
批評《戰狼II》,我被認為對中國有很深的成見
「如果美國和中國之間發生戰爭,你會幫誰打仗?」作為一名美籍華人, 我在中國會被不少的人問這個問題。
鄭凱成
也許他們在開玩笑,也許他們只是單純的好奇。但是我也發現我必須要符合某一個「政治準確」的回答模式。如果他們問我覺得哪個更好,中國還是美國,我必須要說中國的好,當我要表達對中國的某些不滿時,則必須說出兩倍關於美國或國外不好的地方,才可以讓對方感覺到公平。
比如最近熱映的《戰狼II》,我告訴一個中國朋友我不是很欣賞該片,結果這個朋友批評我,說我對中國有很深的成見,並反問我是否忽略了美國的不好。於是,對於類似話題,我必須要很謹慎的說每一句話。
我前後在中國一共生活了三多年。小學的時候待在北京兩年,大學的時候來中國做交換生幾次,再加上從去年開始來中國尋根。
鄭凱成(左)
我高一時,外婆得了癌症,我去雲南看他,但發現沒有辦法和她聊天,因為我上大學之前的中文基礎不夠強,因此後悔不已。外婆走了之後,我對自己許諾要學會中文,畢竟我爺爺外公還在,我想以後回中國尋根。
作為一名在美國長大的華人,我父母一直告訴我很幸運能繼承兩個偉大的文化 — 中國與美國文化,我也一直認為我的美籍華人身份是一份特別的禮物,讓我置身於一個能同時吸收東西文化的最好環境。
我一直以來認為自己最準確的身份就是美籍華人。我覺得稱呼我自己是一個全美國人或者全中國人不是特別的準確。說我是一個美國人感覺會無視我的根和文化背景,稱呼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會忽略我在美國長大的生活背景。對我來說,我不是一半中國人一半美國人,一個人的身份認同並沒有如此的黑白分明。
作為一名美國華裔家庭的後代,由於大多數時間我們是在學校,跟身邊的朋友交流還是以英文為主。只有在家裡偶爾說中文,所以我和兄弟姐妹基本上沒有一個真正去深入學習中文的機會。
在美國,我們從小被教導,無論你的種族、文化背景是什麼,大家都是平等的。雖然在美國不平等的事情確實時常會發生,但是我們儘量不要以一個人的種族,文化背景而給他們貼標籤。所以我在美國生活的時候,並沒有特別考慮我的華裔身份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就是我。
「香蕉人」的思維與生活習慣與他們的父母都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是完全西方的教育,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說已經和西方人全無二致,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他們為人處事的基礎,而這顯然是其父母—-擁有中式傳統思維方式的第一代移民所不能接受的。
2
不少海外華裔很猶豫是否來中國讀書、旅行
大學剛畢業的我來到中國開始尋根之旅。一開始我是在清華大學作為一個進修生來體驗中國最優秀的教育環境同時鞏固我的中文水平。同時我也找到一些兼職工作,主要是在外教機構,教英文,考試培訓,留學諮詢。
2016年 11月左右,我開始參與網絡自媒體的世界。結束音樂作品的創作之後,我開始嘗試關於各種話題的視頻製作。在微博和嗶哩嗶哩的平台上我討論過我在中國的健身房的觀察,華裔的身份認同,愛情觀,以及其它我想討論的話題。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我的成長背景確實會給自己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我發現我的美籍華人身份在中國的自媒體氛圍中確實有點尷尬。尤其是我做的內容會涉及到一些相當敏感的領域,包括身份認同,族群歧視與偏見等等,我很難避免產生一些敏感、強烈的情緒。
而這些情緒大部分是涉及於我的身份認同和雙重文化背景。
一個讓很多人很難以置信的現象是:有不少的華裔很猶豫是否來中國讀書、旅行,是否來中國了解這片土地。原因何在?因為大家面臨同樣的問題,有一些是相當小的事情,比如很多人會一直批評華裔的中文水平,不管他們的中文水平有多好或者有多糟糕。更嚴重的是他們的身份認同,甚至政治認同,都會被很多人重複的詢問。
結果是很多華裔不想來中國學習,即使他們來中國,他們基本上很難融入當地人的社會,而只有跟其他外國人和華裔在一起。我之前也跟一個在北京的華裔群體,稱之為YAPPs,交流過,發現雖然他們在北京工作、上學,覺得他們在美國被歧視,邊緣化,而認為他們在中國能避免這些問題,但是他們只有在自己的朋友圈裡交流而且基本上不跟當地人交往。我問他們的創始人為何該如此,他只有告訴我「不予置評「。
為何會存在這樣的隔閡?這也是一個需要長時間來深入探討的現象。
點擊率最高的作品是「我們的偏見」, 一部關於中國人與華裔的關係的微紀錄片。我也做了一些採訪華裔在中國的經歷的作品,包括短視頻和文章。打動我的是儘管我討論的話題確實有些敏感,但還是獲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和鼓勵。
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的人不僅會不支持我,吐槽我,而且會主動地反對、抨擊我。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發現無論我的視頻內容是什麼,不少的評論會只針對我的華裔身份抨擊。雖然我沒有討論過任何政治性,民族性,種族性的內容,很多評論會提到我的華裔身份,說我是來中國淘金,看起來有「已開發國家的優越感」,「香蕉人「, 「賣國賊」,「叛徒」,類似的評論會經常出現。
鄭凱成
我是不是一個背叛中國的人?
此外,我也很快發現自媒體確實不是獨自一人、靠個人能力就能做到的項目。
一些媒體公司,機構找過我,有興趣跟我合作。理論上,這其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為到目前為止,我的自媒體作品一直是自己一手包辦,靠自己剪片,寫劇本,甚至推廣都是自己處理的。沒有任何人幫我創作我的作品,我希望能得到支持。
但是,所有的公司和機構在談合作的時候,都會開出不少的條件。跟別人合作需要一些妥協,將心比心,我可以理解。但是讓我最無可奈何的地方是:這些機構想我妥協的主要方面是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
這個要求會導致不少複雜的情緒和尷尬的境況。但是很大的問題在於,他們認為如果我在視頻里不宣稱自己是一個「中國人「,這個會影響觀眾對我的情緒。這些公司告訴我如果繼續合作,接受到他們的支持和資源,我在這個方面必須妥協,至少慢慢脫離我的美籍華裔身份。
這些公司和單位跟我直言不諱地說:如果有任何一名華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個想法肯定會產生負面的反響。因為,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和進步,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情緒也變得非常強烈。
坦白說,我也曾考慮接受他們的合作條件,因為我一個人做自媒體確實十分累。如果有一個團隊的支持,如果有更豐富的宣傳資源,這可以極大程度幫我提高曝光率,讓更多的網友看到我想分享的內容和觀點。這對於我當然是非常有誘惑性的。。。
但是最終我還是不能接受。
不少人會說我很狹隘、固執、一根筋。這些我也不否認,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還是無法認同為何我在自媒體平台上一定要說自己是一個中國人,無視自己作為美籍華裔的真正身份。 我的很多朋友,無論交情深淺,也會說我是一個井底之蛙,我必須要了解、完全承認自己的根。
他們說作為一名華人,我應該很驕傲的對全世界說我是一名中國人,並強調這麼說是因為他們看待我是他們的家人,而我讓他們失望是因為我不能接受他們的「家庭精神」。甚至有不少人說如果我稱呼自己是一名美籍華人,就是有點像一個男人有兩個老婆,認同有兩個祖國跟有兩個愛人的問題一樣讓人無法接受。
我的尋根之旅涉及到很多不同的領域, 有關於工作,關於個人關係,關於自己的反思。 我總是會把中國看作是我的家,但是我發現無論如何,如果我不願意 妥協我的身份認同,我就無法完全融入中國的社會。
到目前為止,我實在無法找到準確的解釋,一語道破會陷入如此尷尬的境況,但是我終於知道不管我多愛中國,多愛中國文化,多愛我的根,多喜歡我的自媒體工作,我仍然無法得到大家的認可,因為我無法完全看待自己是一個中國人,這是一件讓很多人無法接受的事情。
不管我是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我知道我的身份認同最終是我自己的選擇。我是不是一個純美國人?我是不是一個有外國國籍的中國人?我是不是一個背叛中國的人?
其實,我只是我而已,我也只打算做好我自己,僅此而已。
移不移民跟錢沒關係,主要看決心。了解海外華人真實生活,關注最新出國動態,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