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顯龍訪華,在中國網民中掀起熱評,不少有認爲是新加坡之前“站錯了隊”,如今“想通了”“來抱大腿了”的。中國當今已立強國之林,甚至有“G2”一說,中國網民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世界,並不讓人意外。不過,如果凡事都如此簡單認識、解釋,並不一定能做到知己知彼。
要解釋過去兩年中新關系“過山車”般的起伏,要認識新加坡爲何作出一些外交決策,必須認識新加坡的特殊國情和外交原則。
先說新加坡國情。新加坡在地理上是東南亞國家,幅員很小,沒有腹地。在曆史上,新加坡曾是英國殖民地,也曾是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個州。在民族和文化上,新加坡75%人口是華人,其中不少是來自中國大陸,90年代之後定居新加坡的新移民,13%是馬來人,9%是印度人,3%是其他少數民族。在地緣政治上,新加坡北邊是馬來西亞,南邊是印尼;前者人口是新加坡的六七倍,後者人口是新加坡的50多倍。
無論對內對外,新加坡從來不認爲自己是華人國家,而是“以華人爲主的國家”,這兩個表述差之毫厘謬以千裏。新加坡獨立之後,之所以只能在馬、印兩國之後才跟中國建交,就是不願加深自己是“華人國家”的誤會。
新加坡的立國原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維護各個種族的友好團結。如果無法做到這點,對內無法獲得穩定,對外無法獲得和平。
簡單來說,新加坡的外交宗旨有兩條:維護獨立和自主,爲新加坡公民創造海外機會,突破幅員局限。在這兩條宗旨下,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五條外交原則。
其一,新加坡必須能夠爲國際社會創造價值,才會有相應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要爲國際社會創造價值,首先本身就取得成功——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社會團結。如果新加坡經濟落後,政治動蕩,社會不安,任何其他國家都沒有任何理由關注你,與你爲友。由于國內種族關系必須維持穩定和諧,因此,特別忌諱外國利用種族因素來遊說某個族群,並通過這類遊說來影響新加坡政府的外交。對外國來說,這或許不過是一種外交努力,但對新加坡來說,這或許會導致族群之間的疑慮,影響種族團結。
其二,新加坡不能淪爲傀儡國或附庸國。新加坡必須有能力,有意志捍衛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主權,而不是被其他國家威逼利誘。務必認識到外交有時難免要有矛盾,起糾紛,一味息事甯人不是有效的外交手段,不能以爲做老好人就能維護本身的利益。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當然很重要,但是,當兩國利益有沖突而侵害自己的國家利益時,就必須正面面對,堅持自己的立場和原則。
在新加坡短短的曆史上,發生過不少外國施壓的事件,如麥唐納大廈爆炸事件、美國少年邁克菲事件、菲律賓女傭弗洛爾事件等等,但是新加坡沒有退縮。一個根本的認識是,小國一旦開始對大國的要求作出退讓,那麽,大國的要求必然與日俱增,終有一天負擔不起,關系仍然要破裂,還不如一早就堅守原則不退讓。
其三,盡可能擴大朋友圈,尤其是東南亞的合作。新加坡與31個貿易夥伴簽有並正在執行20個自由貿易協定。這些自由貿易協定有助新加坡企業獲得市場准入,減免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允許資金和人員更爲自由地流動,終極目的就是爲了幫助新加坡企業和公民突破幅員的先天局限。
新加坡尤其重視亞細安的作用和意義。只有小國團結一致,不做大國的附庸,才是維護國家長遠利益之道;如果亞細安被分化,各國各行其是,很容易被逐一擊倒。因此,對新加坡來說,維持亞細安的團結是重中之重。
其四,作爲小國,新加坡必須維護以國際法爲依據的國際秩序。如果允許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盛行,小國則永無安甯之日。強國和大國當然有更大的影響力,並享受不成文的權利,但是,在國際法下,強國和大國畢竟不能爲所欲爲。新加坡還有個特點是經濟外向度極高,本區域的任何動蕩對新加坡都是打擊。因此,以國際法爲依據,維護本區域的自由通航權,維護國際貿易的開放性,在國與國之間發生矛盾時以國際法解決,而非動武,最符合新加坡的國情和利益,因此新加坡在這方面從來堅持不懈。
關于南中國海海牙仲裁案,一個以訛傳訛的說法是“李顯龍表示,海牙仲裁庭的裁決對各國主權聲索做出強而有力的定義,望各國接受仲裁結果”。李顯龍這番話是在去年8月訪美期間作出的,其實包括兩個部分。首先,他的原話是“(仲裁庭的)裁決對國際法做出強而有力的定義(the ruling of the tribunal has made a strong statement on what the international law is)”。他的冀望是各國以國際法爲原則處理國際糾紛,並不是“希望各國接受仲裁結果”。
其次,李顯龍接著補充,理想中的國際秩序是靠國際仲裁維護的,國與國之間發生糾紛時,最好是以公認的原則進行仲裁和裁判,而不是靠武力解決。不過,世界現實並不是如此,大國爲了維護本身的利益,不一定遵守這個原則,李顯龍舉例說,美國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的締約國之一,但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這個公約,那麽美國就很難敦促其他國家根據公約解決海上糾紛,中國不接受海牙仲裁,在國際上並非先例。
其五,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小國要贏得國際上的尊敬,靠的絕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如果作此言行,很快就會被拆穿,而且永遠失去國際信任,也永遠失去話語權。
現在回來談中新關系。有幾個誤區必須澄清。首先,關于新加坡是否“想通了”,是否“突然”支持“一帶一路”。事實上,新加坡是最早表態歡迎並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也是亞投行首批21個意向創始成員國之一,並積極參與亞投行協定的起草工作。中新兩國2015年啓動的重慶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就是鏈接“一帶”與“一路”以及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性合作項目。新加坡並不是這幾天才“想通了”支持“一帶一路”的。
自90年代以來,新加坡政府大力鼓勵企業對華投資,鼓勵加強民間、文化、教育、科技等交流。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此三個政府間的合作見證了新加坡政府對中國的信心和投入。新加坡政府經濟部門駐外辦事處設得最多的就是在中國。新加坡不是到這幾天才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的。
其次,關于新加坡是否“抱大腿”。作爲小國,無論跟誰合作,都可以被說成是“抱大腿”。關鍵是,國與國的合作從來是以雙贏爲目的的,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施舍或憐憫。中新合作亦是如此。人們經常愛形容新加坡的一句話是“經濟靠中國,軍事靠美國”。此言也對,也不對。所謂的“靠”,不會是單方面的索求,對方肯定也得有所收獲,否則這樣的“靠”是靠不住的。僅僅從“一帶一路”這個層面來說,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三成落在新加坡,而這筆投資額並非落實于新加坡的具體項目,而是經由新加坡,轉而投向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項目。自2002年時任國家副主席胡*濤訪問新加坡,到2015年習*平主席訪問新加坡,江、胡、習三代領導都提出兩國合作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這就說明新加坡對中國有經濟合作價值,而不是單方面的“新加坡經濟上靠中國”。
再次,談談新加坡是否“反華”。這個問題只要看兩組數據就有答案了。一、2016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資,新加坡占了85%;二、新加坡是中國最大的外資來源國。再傻的人也不會一方面擔心中國崛起而反華,另一方面又把這麽多雞蛋放在中國這個籃子裏。
新中兩國之間的戰略利益和價值遠遠大于分歧,而且,所存在的分歧是事務性的,暫時性的,並非永久性的戰略分歧。對于這點,中國政府看得很清楚。這次李顯龍訪華,而且很快地李克強就要訪問新加坡,是對此最好的腳注。
(原文刊于新浪國際自媒體“地球日報”,本文有少許補充)
作者 許振義 新加坡隆道研究院總裁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