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則新聞值得關注。
馬來西亞政府統計局于《2016年家庭收入及開支統計報告》中指出,馬來西亞華人的貧富差距持續惡化,基尼指數爲0.411,遠高于印裔的0.382和土著的0.385。
我在《消失了你我的國》第一次被出版時曾說,在馬來西亞政府的經濟政策底下,馬來西亞華人的貧富差距會比其他族群來得高,這是華社必須面對和試圖處理的問題,這份報告再一次確認了我那時的說法。
我在〈獨中的資本主義危機〉一文裏提過:"獨中是有照顧華人弱勢家庭孩子和平衡華社內部貧富差距的功能,有經濟能力的華人捐助資本給獨中,提供獎學金助學金和素質教育給社經弱勢家庭的孩子,這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資本的重分配,甚至可視爲馬來西亞華人自身的社會主義作爲。對我而言,這是獨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存在意義。獨中是華社的公共資産,絕對不可以被當成私人公司來經營。"。
我現在的立場還是和那時一致,當然也不只獨中,各華團各會館各民間機構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一直責怪政府和馬來人對大局無補,不如做些實事要緊。但另一方面,數據己經顯示華人面對最嚴峻的貧富差距問題,對馬來西亞華人來說,只要新經濟政策和其變種不除,馬來西亞人和馬來西亞都只是僞善的空想。
另有人說華人的貧富差距是因爲"現在的華裔年輕人沒有上一代來的更加刻苦耐勞,拼勁不比上一代來的強。"
我忍不住想說,貧富差距是經濟和社會結構性問題,與吃苦不吃苦努力不努力沒什麽關系。一個進步的社會,會保障年輕人的勞動權益和工作環境,投資年輕人給年輕人機會,而不是只想要年輕人"吃苦",剝削年輕人的勞動力。
一時有感。
林韋地是一名醫生,也是一名作家。現任職于新加坡萊佛士醫院,同時爲新加坡草根書室董事,馬來西亞文學閱讀雜志《季風帶》主編。著有文集《在第一本書之前》《不可一世》(《于是》《真醫生假文青》《消失了你我的國》等書,曾獲馬來西亞花蹤文學獎散文和新詩新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