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份,女友的爸爸從國內老家來新,會在新待上一個月,期間女友的室友很熱情地邀請他吃飯,要款待一下他。
晚餐時,我們一共四個人,點了不少菜,我們邊吃邊聊,有說有笑,最後大家都吃飽了,但菜還沒吃完,應該是有兩盤肉,還剩三分之一沒吃完。最後,各自都勸其他人多吃點,但都吃太飽了,肚子已經裝不下了。
最後女友的爸爸說,這些剩下的肉打包吧,我帶回去明天還可以炒菜吃,所以就讓服務員拿來袋子和飯盒打包了。之前就聽說他喜歡做飯,而且廚藝超棒,爲他租的房子裏也可以做飯。
對他打包聚餐後食物這個自然、直爽、幹脆的舉動,增加了不少我對他的印象分。這件小事,讓我覺得他是一個真誠、直率、勤儉節約的人。在之後和他相處的過程中,也印證了這一點──他是一個吃苦耐勞又很勤勞勇敢的人。
九十年代,獨自帶一張地圖就從老家到遙遠的深圳、廣東打工10多年,因著他的勤勤懇懇,家用和三個孩子一直來的上學費用都一無所缺。只要孩子願意上學,都一直供她們上,也時常勸誡孩子要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最終供出了兩個大學生。
現在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但還是一如既往地爲著孩子們的益處著想,幫孩子帶小孩,雖然經濟相對寬裕了,但也沒有閑下來,有空還是出去做工,從兒女的角度來說,是個十足的好父親。
過後,我在思考,聚餐後願意打包剩余食物的人,他們有什麽特點呢?經過思索,分析如下。
一,他們是真誠、實在的人。
因爲在一些人眼中,覺得打包剩下的食物,會不會覺得沒面子,會不會讓人看不起,持這種想法的人是一些好面子的人,因爲做正常、正確的事情,大可不必顧慮重重。
食物是給人果腹的,你打包的舉動,並不會降低你自身的價值,反而會讓人欣賞你的真誠與實在。
二,他們是懂得勤儉節約且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人,有美好的品格。
勤儉節約一直都是傳統美德,古有先賢勸誡: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也有古詩教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聚餐後剩下的食物,可以打包的,就打包帶走,要珍惜我們現今擁有的這物質豐富的生活,不能鋪張浪費,浪費可恥。
一方面,珍惜食物,是因爲種植、生産、制作食物的過程不容易,從農田到餐桌,需要經過很多人的勞力和付出,需要經過不同的工序,珍惜食物也是對人他人勞動的成果的尊重。
另一方面,要認識到,在動亂地區,以及非洲、朝鮮等貧困地區,每年因食物短缺,要活活餓死很多人,人家是沒有食物吃而被活生生餓死,你是能吃飽吃好不算還浪費,這是罪過吧,良心上也會受到譴責。
三,他們是心態平和且懂得生活真谛的人。
聚餐後願意打包的人,他們在逆境中,粗茶淡飯亦可安然接受,保持心境平和。在富足時,也懂得自律自省,不會放縱自己,奢華浪費,不會被物質所奴役。逆境順境都能處。聖經箴言書中說:吃肥牛,彼此相恨,不如吃素菜,彼此相愛。
我們在物質生活富足的同時,更要關注關乎我們生命、心靈層面的東西,諸如: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畢竟,這才是生命的真谛,它不在乎飲食。
四,他們是對造物主存有感恩和敬畏之心的人。
記得我的奶奶,在我們小的時候,如果看到我們碗裏有剩飯,或者是有一些飯粒沾在碗上沒吃完,或者是腳踩到飯粒,或者把飯亂撒亂扔,或者是把飯倒在糞坑裏,肯定會被教訓:背時孩子,會背過時的。大概意思就是說,你這樣糟蹋糧食,小心老天爺的報應和懲罰。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理念中都有:舉頭三尺有神明,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
是啊,造物主創造萬物,賜各樣食物給我們存活,我們真該存一顆敬畏之心,珍惜與感恩。
聚餐後願意打包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
憶兒時,在我們村裏有這樣的風俗,如果哪家辦喜事,如嫁姑娘或娶媳婦,其它人家都會根據對方需要,出人力去幫忙籌備,有幫忙殺豬的,幫忙做飯的,幫忙招待客人的,幫忙迎親送親的等等。一場喜事就在這樣的你家幫我家,我家幫你家的互助中完成。
主人家辦喜事肯定會准備豐盛的飯菜,而這些菜飯肯定是吃不完,都會有剩余的,收拾飯菜的人會把每桌上剩下的菜收集起來。臨近喜事的尾聲,吃完最後一餐飯,就要散客了,客人該回家的回家,來幫忙張羅喜事的村民也結束了他們的工作,准備回家了,這時主人家會讓來幫忙的人帶一些吃剩的菜回去,這在當時已經成了一種風俗。
一方面剩下那麽多菜,主人家自己一時吃不完,倒掉了也是浪費;另一方面,讓來給自己家幫忙的人帶一點東西回去,也算是一種情意和感謝。這個帶回去的剩菜,在主人家就過了一段時間,加上帶回到家等過了一、二天再熱了吃的時候,大概過了兩三天了吧。
這個時候,這個菜因爲過了大概三天左右的時間,它會有點微微變酸,所以這種菜就叫酸菜,它的味道還挺好。一方面是它那股酸酸的味道,你吃了會開胃;另一方面,它是各種美味的菜混合在一起,不同的美味糅合一體,味道還挺好。當然,也有人戲稱這種酸菜是口水菜,因爲是大家吃剩的菜。這種酸菜擺放時間有點長,會不會吃了之後有什麽健康隱患呢,倒是從來沒有聽說過誰因吃了這個菜而上吐下瀉身體不適的情況。
慢慢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現在大家辦喜事爲圖簡便,都是去城裏酒店裏辦理,很少再有在自己家裏自己置辦食材,自己烹煮辦理酒席的。
在酒店裏辦,親戚朋友,鄉裏鄉親,去約定的酒店吃一餐飯,就各自回家了,酸菜也就這樣消失了。不過,這個打包酸菜的風俗,在記憶裏仍舊留下一些溫暖,裏面蘊含了鄉親們的質樸、熱情、互幫互助、勤儉節約。
新時代,物質生活富足了,但我們也不能鋪張浪費。
那個願意在聚餐後打包的人,爲您點贊!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文:劉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