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紅星大獎》上,一位女藝人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激動哽咽地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今天能有機會站在台上,要感謝很多人…..
就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一成語,一石激起千層浪。關于它”褒貶“詞性,網友、媒體、學者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讓這一事件的熱度超過《紅星大獎》本身,而這位藝人的熱度,也超過了當晚的大咖張柏芝、言承旭、吳謹言……
有網友“譏諷”她,在領獎時用貶義詞,甚至調侃起了藝人整體的華文水平。
但也有網友站出來說,這個詞有褒貶兩種詞性……網上更是出現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梗。
形容紅透宇宙的樟宜機場,用上了。
內閣人員變動,網友也用上了。
傅翀(chong)在早報《也談”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文中說,“這個褒貶用法之爭引起很大的反響,有些人提議在這裏應該使用‘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這才是褒義的名句,用來指‘取得成績的不易’。這確實沒錯,但如果這名但如果這名得獎藝人真的是要表達這個意思,那她可能連’自謙‘的道理也不懂。“
新加坡眼一位讀者認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只表示貶義,也可表示褒義,它有厚積薄發之意。這位女星在當時的情景下,要表達的應該是”因爲有很多人在背後支持和幫助,才拿到了這個來之不易的獎項”。
加之,她當時上台領獎時的發言,並沒有演講稿,算是一種即興性和隨意性的口語表達,即便偶有口誤也是正常的,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與表達,誰能做到自己出口的言語字字精准,句句流暢;況且當時的場景,人很多,氣氛熱烈,上台的人因緊張而出現口誤,也屬正常。
這是一個頒獎晚會,並不是非常正式嚴肅的專業學者學術交流論壇之類的,對語言的嚴謹程度,精准度要求有那麽高。
所以,基于以上多方面的考慮,完全沒必要對該女星的這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此嚴苛,口誅筆伐。
總而言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是一個中性詞,是”褒“是”貶“,主要看前後語境。
嚴格來說《紅星大獎》女藝人不存在“用錯”,算是“用詞不當”。
類似的用詞,在發生在許多競賽、投票、頒獎活動中。
很多主持人常說“究竟鹿死誰手”,但更多人認爲用“花落誰家”更爲恰當。
鹿死誰手出自《晉書·石勒載記下》:“朕遇光武,當並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意思是說不知政權落在誰的手裏。後也用來指不知誰能獲勝,多用于指比賽的勝負。
後來,在很多場合,覺得“死”字不吉利,用更加喜慶的“花落誰家”更爲恰當,但是其競爭激烈的氛圍就不如前者。
上面這些,是針對是否具有褒貶詞性的討論,還有一些詞,也因“約定俗成”,詞意發了變化。
比如,感同身受,原意是指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受到對方的恩惠一樣(多用來代替別人表示謝意)。
後來,很多人將它理解成雖未親身經曆,但感受就同親身經曆過一樣。
因爲“錯誤”使用的次數越來越多,就約定俗成,認同了以上的詞意。
還有一些是因爲地域不同,約定俗成的字形也不同。
比如,中國大陸的”榴蓮“用的是艹字頭;而新加坡一直用的是木字旁的”榴梿“,可以戳(榴蓮/梿的lián究竟怎麽寫?!新加坡人和中國人battle了起來)了解。
雖然有人悲觀地說藝人的華文水平令人堪憂……但換個角度來看,網友對于華文用詞的討論如此激烈,也是一種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