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說這部電影的簡介,你甚至不會覺得這是一部能讓你買票進電影院的電影。
故事講的是與新加坡同歲的男主角Eric Kwek被師傅收養,在歌台班長大,經過師傅的嚴格訓練後開始跑歌台唱福建歌。1980年代,國家下令不再說方言,歌也台日益凋零。Eric給自己取了英文名,開始試著用英文歌詞唱福建歌,但是一直飽受冷遇,生活狀況也不濟,成爲taxi uncle,可是他卻一直夢想成名。最後,他的徒弟給他錄了一首Mr Unbelievable的MV傳到YouTube之後,Eric一夜爆紅。同時也明白了要去珍惜身邊那些默默支持他的人。
這部戲有個借力,那就是Mr Unbelievable的確是網絡上爆紅的一首歌。這首具有極強新加坡特色的歌曲,作者隨手點開網上一條視頻,點擊率已經超過兩百萬,這在小小的新加坡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還不包括不同版本不同平台的視頻浏覽量。(《Unbelievable》 MV)下面言歸正傳,說回從這部戲裏看到了什麽。
首先,毫不意外地,我看到了那個小傷口:以地方語言爲母語的新加坡華人,在1980年代被政府推行的語言政策生生擰斷了母語的根基。可以想象一下,說了幾十年福建話(閩南語)和廣東話的新加坡人,一夜之間,所有主流媒體不得再播出任何方言,包括歌曲(這個政策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是什麽樣的感覺。
我們沒有親曆過這種切割,但幾十年後,依然有不少人告訴我,那個時候他們覺得被政府抛棄了。
與此同時的是,新加坡人不但要放棄方言改說華語(普通話),新加坡以華文爲教學語言的學校(從小學到大學)也都悉數關閉。要在一個80%的人都說方言或華語的地方推行英文,無論幾歲都從ABC開始學起,人們學習的難度和抗拒程度可想而知。
當然,如果,這部電影只停留在這個層面,那我就不會花時間寫這篇文章了。
爲什麽說,現在看來,這些傷痛已經逐步愈合,只剩一張創口貼了呢?
時過境遷,三十幾年後的新加坡整個國家不僅成爲政府一系列遠見政策的受惠者,新加坡人因爲從小接受雙語教育,也在個人的發展上自由了很多。
以我自己的觀察來說,我的同齡人都是在關閉華校之後出生,他們中間喜歡中文的,可以去中國留學,喜歡英文的,可以去英美留學,適應起來也都遊刃有余。他們讀完書還是願意回來這個小國家,享受熱帶島國小小的幸福。
所以,這個瘡疤不僅被時間治愈了,也用實際的成效所治愈了。只是偶爾想起它看到它,還是會有那麽一點點異樣罷了。
如果說以上的種種成效還不足夠的話,那麽影片後半部出現了緬懷李光耀的畫面,就足以完成整個療愈了。
建國總理李光耀是雙語政策的最大推手,也是廢除方言的堅定執行者。在對自己認爲正確的政策上,李光耀從不手軟。但是,當那些當年被語言政策所傷的人,也站在了那個下雨天,目送他在人間的最後一程,是功是過,似乎已經被雨水洗刷的不再重要了。斯人已去,留下了繁榮的新加坡。
說實話,最讓我感到驚豔的,竟是演員們最後唱回那首原汁原味的福建歌。
雖然我聽不懂歌詞。
雖然要看字幕。
但是我看到了一種文化自信,來自幸福國度的自信。
而這種文化自信倒不見得是回歸福建話,或者回歸華語。
而是回歸你認爲舒適,感到親切的文化。
因爲新加坡已經慢慢長大,大到有空間去容納這樣的差異。
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情形大抵是相似的,國家繁榮,則有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就能容下異見。但一旦國家景氣不再,則民粹橫行,文化自信成爲自負,狹隘排他。
看完首映已接近午夜,我要穿過一條長長的地下通道才能到停車場。
只有在新加坡,才能在三更半夜的地下道裏,我一個人走,卻毫無擔心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