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初哥哥和君好在分別十五年後,已經遠嫁美國的君好突然出現在Q姨(君好媽媽)的生日會上。此時的初哥哥身邊已經有了天生聾啞的琪琪,一直愛戀著他。而君好之所以突然回來,是因爲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在一起車禍裏身亡。君好萬分自責的回到澳門,情緒不穩定,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在初哥哥的照顧下,君好恢複過來,但這卻傷害到了琪琪。就在一切逐漸走上正軌的時候,文初查出腦補血塊壓迫神經,手術後的結果可能是失憶。文初手術醒來後,念著事先寫好的字條。全劇終。
寫完這個梗概後,我很想回去把票錢要回來,我的梗概寫的比電影好。
姐姐我修身養性這許久,能夠有這樣的惱怒實屬不易。
當然票錢是要不回來了,所以必須要在這裏把槽吐幹淨了,以免更多的人去要票錢。
首先,我很可惜TVB配齊了這麽多老戲骨的檔期,拍完這部戲。
其次,我也很可惜佘詩曼和張智霖,修煉了十幾年,明明演技有長足進步,多好的時機重新亮相、致敬,卻被這麽部電影掩蓋的無影無蹤。
最後,白瞎了這麽好的一個前提設置。人生能有幾個十五年,青梅竹馬在有生之年再次重逢,最後還能走在一起,應該是多麽感人的一個故事。竟然被葉導演拍到完全無感,我也是徹底的服了。我是真心的希望,您以後還是做點別的吧,別再禍害我們記憶中的TVB了!
花錢不是來看加長版MV
上次看到我想提前離場的華語電影是《一生一世》,沒想到時隔一年,沒有最差只有更差,于是也覺得《一生一世》也沒那麽糟了。雖然也是不會講故事,但起碼《一》拍MV還是有誠意的,各種視覺效果、燈光、調色都做的讓你飽眼福。
那麽《十》呢,連弄得好看點的燈光和布景都舍不得做出來。從頭到尾無窮無盡的音樂,莫名其妙的就丟在那兒,不管是不是劇情的需要,不管符不符合角色那刻的心境。明明有一場戲,啞巴琪琪傷心的坐在路邊,一場很好的內心戲,根本不需要任何音樂,甚至應該刻意避免嘈雜的無源聲,因爲琪琪本身是聾啞人,而那會兒她發現初哥哥並不愛她。此時無聲勝有聲,多好的煽情點。結果,比什麽動靜都大的音樂嘩啦啦啦啦的鋪滿整場戲。
真想拿盒十月初五的杏仁餅砸過去。
我一個路人甲都有如此覺悟,導演怎麽想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粗略計算了一下,自電影開場到四十分鍾左右的樣子,至多有兩場戲用的上音樂。一場是君好第一次紅裙出場(她的出場也是被導演處理的很夢幻,和整部電影基調完全不搭)。另一場是蹦極。再多就沒有了。
但事實上,導演幾乎每場戲都在執著的放音樂,寶萊塢都不這麽做很久了。我們花錢花時間不是來看加長版MV的。
觀衆又沒失憶,閃回個毛啊
這部電影裏充斥著大量無意義、既不支撐人物形象,也不推動劇情的閃回鏡頭,只讓我明白了一件事,導演一定是怕觀衆集體失憶,或者怕大家看到一半去上廁所。
我沒有看過葉導演之前的電影,據說都是相似類型的相似質量,對此,我只想說,導演請您相信觀衆的智商,好嗎?
開篇不久,君好備受打擊,初哥哥一直在身邊,陪她瘋陪她玩。這些都沒問題。瘋玩了一陣子後,君好依然自暴自棄,初哥哥帶她去蹦極。蹦下來後,就開始閃回屏幕上幾分鍾前剛剛出現的那幾場戲。
我只想歎氣。
然後,還有一場,金勝守在陳伯房間門口,想等一個機會,這一等就是六個月。好不容易,陳伯在偶然的情況下,撿起那本金勝留在他桌子上那本計劃書來看。雖然我們知道,您的劇本裏寫的是六個月後,但我們在電影院裏只過了幾分鍾,所以,我們真的記得那是金勝留下的計劃書。但是葉導演還是很不放心的,在陳伯拿起計劃書的一刹那,果斷閃回了。
給跪。
我無從知曉導演剪進去這些鏡頭的目的是什麽,提醒觀衆?但是,這是電影,這不是電視劇。看電影的觀衆,是聚精會神的坐在這個小黑屋裏盯著銀幕90分鍾,沒有人會邊掃地邊看戲,您這樣瞧不起觀衆,是逼大家看盜版嗎?
又或者,應該回學校再回個爐,好好讀一讀電影的視聽語言,Okay?
愛情戲沒有愛情,你在拍什麽?
我相信,走進電影院看這部戲的人,多多少少會對這部電影裏“念你如初”的愛情戲有所期待。所以,如果前面兩部分的吐槽是從小處著眼的話,那麽現在要講的就是這部電影的根本問題:
它挂羊頭賣狗肉的根本沒有在拍愛情,或者說他以爲這是愛情,但結果呢?和愛情沒啥關系。
我很懷疑這個導演自己有沒有真正談過戀愛,或者被愛情故事真正感動過。在他的鏡頭裏,這一對有那麽多共同回憶的青梅竹馬,就像倆要好的鄰居。而已。
用了一大堆過氣而勉強的橋段不說,最難以讓人忍受的是,男女主角之間完全不存在戀人,或者說,不確定戀人關系的戀人之間有的特質,比如細膩的矜持,微妙的不確定,熱切的期盼,以及再之後的默契,不離不棄的堅守,等等等等。
即便是最最簡單的:愛情就是想觸碰,又縮回手。也看不到。
導演您能先去談個真正的戀愛再回來拍戲麽?
不僅如此,君好已經去世的老公,也一而再被莫名其妙的出現在各種幻境裏。還要很直白的告訴君好,我們在這邊很好,孩子們都很好,不要來找我,不要來找我。
唉,寫到這裏,我覺得我應該去TVB毛遂自薦寫劇本了。
一個好故事的基本點是什麽?
無論什麽類型的故事,最基本的立足點是豐滿的人物和人物關系。
再看回這部戲,導演理所當然的以爲所有觀衆都是看過電視劇的。恩,那他當然是省事啊,人物已經做好了,他拍個後記就行了。
事實上呢?據看過電視劇的觀衆說,也很失望。
所以,這世界就沒有所謂的捷徑,尤其是講故事,人物沒站住,這個故事就瞎了。
問題又來了,人物靠什麽才能站住?
依靠大量的相關細節。無論是沖突事件,還是日常描寫,從這些細節中透露出的信息,勾出一個人物的職業、習慣、性格、社會關系和待人接物。
但是這部電影裏,這一部分卻是空的。
初哥哥是做什麽的?司機?導遊?賣餅的?送馄饨面的?小混混?
我看完了還是不知道。
君好是做什麽的?家庭主婦?職業女性?
沒交代,我看完還是不知道。
戲,雖然不可避免的誇張,但是要合乎人情。兩個不知道在幹嘛的人,在一起不知道幹嘛。這,能好看嗎?
愛情,說到底,是相互吸引。
舊愛重逢,可能是被回憶牽引著,相互吸引。可能是被如今的變化,兩個人都變得更好,而再次被碧玺吸引。都可以,也都可能會好看。但是這裏,我既沒看到他們過往的痕迹所構成的牽引,也看不到如今的他們,在什麽地方吸引著對方。
這裏的人物關系,倒是能看出來導演沒白幹幾年編劇,懂得一些技巧性的設置。但是光有這種技術性的設置,沒有發展,沒有細節,一樣很失敗。比如這部電影裏的三角關系,就是徒有其表。
啞巴女孩的愛可以是很好看,很隱忍的(參見《雛菊》),但是導演好像不想讓她付出太多,唉,就做個餅吧,免得初哥哥太傷心,反正也是十月初五餅家的宣傳片定位。
但其實,三角關系中,越是兩方的愛都無害,才越顯得出最終選擇的那一方是真愛。因爲很簡單,機會成本越高,你就得越確定自己的選擇是更有價值的那一個。
唉,寫不下去了。我記住你了,葉念琛導演。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還是有積極意義的,那就是鼓舞著還在這條路上前進的電影青年們,只要你會正常用影像講個故事,你就能趕超前輩。不難,真的。
最後,一句話總結,這部片拍的最好的部分,全在預告片裏了。
(文:柳琳祎,由星島審片室授權發布。圖片爲微博網友拍攝的影片在新加坡的見面會現場,署名見圖片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