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迎來新的一周。這看似普通的一周,其實新加坡將要面臨三件大事……
最近的一件大事,是11月11日網購血拼PAP中委選舉。
新加坡第一代到第三代總理,從李光耀到吳作棟,從吳作棟到李顯龍,接班人都是同一代的核心部長們一致選出來的,很早就形成共識。
但是,第四代總理的最終人選至今仍未明朗。從來沒有過今天這種懸念,下一屆總理究竟會是誰?
五十余年來,政權都在人民行動黨(PAP)手中。PAP中心權力的交接,很大程度影響新加坡未來的國家領導人。
這基本上是性急的吃瓜群衆預測新加坡未來總理最科學的觀察渠道了!
新加坡的“黨中央”常識了解一下
在新加坡政黨制度下,中委會是各個政黨的最高決策機構。
新加坡絕大多數政黨以秘書長爲領袖,助理秘書長爲副手,然後才是主席、副主席、財政、副財政、組織秘書及其他中委。其他職務包括副組織秘書、婦女團主席、青年團主席等。
行動黨中委會目前的班子是2016年底選出來的,他們是:(滑動可看)
黨主席:許文遠(基礎建設統籌部長兼交通部長)
副主席:雅國博士(時任通訊及新聞部長,現已引退)
秘書長:李顯龍(總理)
第一助理秘書長:張志賢(副總理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
第二助理秘書長:尚達曼(副總理兼經濟及社會政策統籌部長)
財政:林瑞生(時任人力部長,現已引退)
副財政:尚穆根(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
組織秘書:顔金勇(衛生部長)、陳振聲(貿易工業部長)、王乙康(教育部長)
中委:傅海燕(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王瑞傑(財政部長)、陳川仁(國會議長,中國稱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維文醫生(外交部長)、司徒宇斌(議員)、馬善高(環境與水源部長)、穆仁裏(議員)、楊莉明(人力部長)
這次選舉,可以預見第四代部長基本成爲中委主力。部長群星璀璨,眼哥帶新加坡政治知識比較弱的同學們,劃一下觀看重點:
一、現任第一、第二助理秘書長應該至少一人引退或調任,很可能由王瑞傑(57歲)、陳振聲(48歲)或王乙康(48歲)接任,按此順序。由誰當選助理秘書長,顯示他在黨內威望和地位受到廣大幹部的支持,就更有希望出任第四代總理。
爲何預測是王瑞傑將當選助理秘書長,有兩個重要因素:
1. 他領導了未來經濟委員會,主導新加坡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
2. 在外交上他也肩負重要角色,包括2015年XJP訪問新加坡時由他全程陪同,今年又把他列爲新加坡-中國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的新加坡方副主席。(新方主席是副總理張志賢,中方主席是中常委、副總理韓正)
二、現任副主席雅國博士、財政林瑞生已不再擔任內閣職務,相信會從中委職務退下。其他第三代部長如許文遠、顔金勇有可能從中委引退,也有可能另有職務。
三、上一屆未進中委會的第四代部長,有些應該有機會進入本屆,包括英蘭妮、沈穎等。
四、尚穆根、馬善高有可能在黨內職務上一層樓。
雙十一到底決定了新加坡什麽
科學吃瓜“臨時抱佛腳”知識,眼哥敲黑板:PAP秘書長和助理秘書長是重要的標杆性看點!這倆職位是在中委會裏産生的,而中委會是由幹部大會選舉的。
在中委選舉中高票當選並獲委重任,說明取得了黨內的廣泛支持,這是未來總理必須具備的基本資格之一。
簡單來說,成爲新加坡國家領導人要過關斬將,主要分成三大關:
第一關:從幹部大會選進中委會;
第二關:從中委會選成(助理)秘書長;
第三關:從黨內秘書長到——總理。
經過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選手,算是打入決賽圈。將來能否更上層樓,還有待考察,需要經曆全國人民的考驗。
簡而言之,明天的幹部大會大概可以決定哪些人不可能當總理,但是無法最終決定誰能當總理。
例如:在李光耀擔任秘書長的後期,有一度是陳慶炎越過了吳作棟,擔任第一助理秘書長,李的原意是由陳接班,但後來第二代部長(包括陳自己)的共識是吳接班,所以最終還是吳當了總理。
PAP幹部是些什麽人,身份對外都是秘而不宣
幹部的身份不公開,即便在黨員之間,也不知道誰是幹部,主要是避免造成幹部和黨員有階級之分的錯覺。通常都是獲得通知去參加幹部大會了,到了大會上,互相一看,哦,原來你也是幹部。一般來說,黨支部的支部秘書、支部青年團主席等很可能是幹部。
連人數多少這事,都還只在1998年的一次媒體訪談中,時任副總理的黃根成透露,當時PAP幹部大約有1000人。
(黃根成)
PAP幹部並非國家公務員,沒有薪俸也沒有級別,他們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平時在黨支部義務服務。
PAP議員每年都會推薦本支部的一二黨員成爲幹部,他們必須經過黨內遴選,參加由部長和議員召集的面試。只有服務多年的忠誠黨員,而且必須是接地氣的,能與選民有效溝通交流的,才有機會獲得提名。
在幹部大會上,幹部投票選中委,由得票最高的12人組成中委。之後,得票最高的第13人、第14人獲得增補進入中委會。按照慣例,中委會舉行複會時,還可以增補多達4名中委。因此,PAP中委員最多可以有18名成員。
選舉制度“封閉性”的由來
仔細觀察PAP的這個選舉制度,它是個“封閉“的制度,整個過程曾被形容爲“主教們推舉教皇,教皇委任主教”(the cardinals appoint the pope and the pope appoints the cardinals),即幹部們推舉中委,而中委(通過議員)委任幹部。換句話說,無論中委的選舉或幹部的委任,都與普通黨員無關。這就在制度上確保黨內權力的有效控制。
PAP的這個制度設計是來自極其深刻的曆史教訓。
1959年6月5日,PAP贏得選舉,成爲新加坡自治邦的首屆政府。
(1959年6月3日,李光耀贏得大選)
很快的,7月22日,PAP的左派議員在議會提出信任動議。如果信任動議被否決,政府就得辭職,那就有兩個後果,一個是左派上台,另一個是舉行大選。左派對贏得大選具有信心。
當時議會有51個議席,李光耀至少需要26票。他和團隊發現手中只有25票,還差一票才能占多數。當時,有一位36歲的馬來族女性議員莎荷拉住院,並已經被“造反派”爭取了過去(《李光耀回憶錄》第430頁)。
就在李光耀已經絕望時,他的戰友陳志成和杜進才主張不要放棄。後來,陳志成說服莎荷拉,安排救護車把她從醫院拉到議會,用擔架把她擡到議員休息室,然後她步行到會議廳,剛好來得及參加信任動議投票。
而這一票投給了李光耀陣營。這是寫進曆史的關鍵性的一票!
26票對25票。這才開啓了後來的PAP至今連續執政50多年的曆史。
這也讓PAP意識到,一定得保證黨內的忠誠,否則禍起蕭牆。因此設計了“幹部選舉中委,中委任命幹部”這樣一個封閉循環系統,保證一切都盡可能控制在可以信任的人手裏。
這個制度也被新加坡其他政黨借鑒推行。
如何理解PAP的“幹部—中委”的制度設計,舉個例子,很多社團有條規定,申請成爲會員必須獲得理事會批准。其實很奇怪,一般來說你符合資格(例如校友參加校友會)就可以了,爲何一定得理事會批准?很簡單,就是要在制度上把控制權放在現有理事會手中。
要通過選舉“奪權“在新加坡社團並不少見,2009年AWARE(婦女行動及研究協會)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社團有很多會員,但每屆理事會(董事會)親臨參加選舉的會員並不多,社團章程通常允許會員委任代表代爲投票。
有心奪權的人可以四處聯系不想參加選舉的會員,向他們索要委任書,讓自己代表他們投票。同時,在選舉之前大量引入自己人成爲會員。到選舉時,精心統籌這些人的選票,就可以達到奪權變天的目的。
但PAP是從與左派的鬥爭中站起來的老牌政黨,豈能不懂這些花招?
PAP中委選舉是坡坡“雙十一”這周第一件大事。那麽第二件、第三件是什麽?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