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匯能創始人兼CEO楊文驥篤定, 「語音電子病歷,將成為未來醫療行業數據流通的第一入口。它將不斷創造各種新的數據價值。」
中科匯能選擇以語音電子病歷為入口,以先發優勢,牢牢掌握醫療文本基礎數據,并力爭構建醫療文本數據處理的信息高速公路,為醫療數據圖譜的落地搭建可視化橋樑。
作者|韓璐、花蔓子
採訪、編輯丨小魚
網址|www.xtecher.com
微信公眾號ID|Xtecher
如今,AI+醫療儼然已成藍海,從醫學影像、輔助診療到健康管理、虛擬助手等,醫療鏈條信息化的各個環節上都出現了人工智慧技術的身影。
形形色色的AI醫療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數據顯示,人工智慧醫療公司的融資交易就從2011年的10起增加到2016年的103起,而單單2017年上半年就有發生80多起。
據預測,未來幾年,我國醫療信息化規模將持續增長,到 2021 年,我國醫療信息化規模將超過 870 億元,軟體部分將有望達到 300 億元。
「AI+醫療」具有遠大的前景。競爭者們紛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路徑進入賽道,在AI+醫療的診斷治療領域,谷歌、IBM早已比微軟先幾步進行布局;百度、阿里、騰訊三家利用深厚的大數據背景亦開始在醫療領域短兵相接;而飛利浦、GE、西門子等傳統大型醫療器械廠商的跨界競爭也引人注目。
而單純以語言技術為入口,進入智慧醫療賽道核心企業目前有雲知聲,科大訊飛,中科匯能。雲知聲,相對後者屬於先行者,科大訊飛和中科匯能都是2016年先後入局。從技術應用和發展而言,三家幾乎在同一起跑線上,只是各種主攻的方向和細分領域選擇有所不同。此時很難分出伯仲。
而中科匯能率先以語音電子病歷為入口,進入智慧醫療領域,牢牢掌握基礎數據。「 通過高精準語音識別,智能電子病歷大大提高了醫生的工作效率,解放了「被捆綁」的身心。同時電子病歷作為採集和分析各類流量的入口,源源不斷為醫療領域數據造血提供動能。」
中科匯能創始人兼CEO楊文驥篤定,「語音電子病歷,將成為未來醫療行業數據流通的第一入口。它將不斷創造各種新的數據價值。」他的目標是,構建醫療文本數據處理的信息高速公路,為醫療數據圖譜的落地搭建可視化橋樑,助力醫療大健康數據價值騰飛。
精打細磨,只為一朝出鞘
42歲的楊文驥,是一名典型的技術男,他回憶自己的職業和創業生涯,其中有80%以上的時間都是在移動通信行業里打拚。1996年從材料科學畢業被推薦進入海交大模具所,專攻模具製造領域仿真技術研究,再到在摩托羅拉PCS擔任結構工程師;從隸屬中國電子集團的首家中國無線通信研發公司(CECW)的項目經理和銷售經理、CDH的市場銷售負責人,再到龍旗集團旗下第一事業部總經理兼任北京龍旗國潤科技有限公司的CEO。
從技術、到項目負責人和銷售主管,再到公司帶頭人,楊文驥都是按著自己既定的職業規劃方向,一步一步地向目標邁進。而在這個過程中,相對於目標,名譽、地位和金錢對他來說都顯得不那麼重要。
他對自己還有更高的期待。2008年楊文驥開始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而彼時,金融危機席捲了整個中國大地,一時間,各大公司企業急劇收斂,遣散人員。時任新加坡的一家上市公司龍旗集團核心高管的楊文驥,不能眼睜睜看著跟他一起打拚的兄弟們難逃此劫,無處安頓。
經過幾夜的深思熟慮,楊文驥果斷決定,逆勢而上,2009年決定自己帶著兄弟們一起干。
「當時,深圳有很多類似我們這樣的公司,全部都收攤子了,而我們實際上是在那個時候是逆勢而為新建了一家公司,帶著原有的核心技術團隊,延續曾經的業務,尋找與自己公司實力和業務能力相匹配的客戶,目的是先活下來。」
三年後,通信行業競爭加劇,楊文驥所帶領的小團隊無法以一己之力與寡頭和巨頭抗爭,2012年他決定退出市場。
隨後的兩年,楊文驥選擇進入了當時比較熱的電商領域,從事藝術IP轉化成其衍生品的相關服務。隨著市場轉化率的下降,這門生意也漸漸變冷。
在歷經多年的自我創業摸爬滾打之後,楊文驥沉澱下來,開始探索一個新的方向、嘗試新的可能。
此時,人工智慧開始起步,楊文驥與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工作的老鄉兼好友,開始做智能軟硬體系統方面的摸索、嘗試。
「當時想做一個盲人導航眼鏡,對特定物體、障礙物的識別,同時進行語音交互的技術,它要能聽會說。」
雖然這一設想因為落地的時間戰線過長而被否定,但是「藉助AI的方式尋找創業落腳點」的這一理念,在楊文驥的腦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2016年初開始,楊文驥在AI應用領域繼續探索研究,最終發現醫療行業是最適合AI落地的行業,並從三個維度對這個領域進行思考。
第一,人工智慧的本質,以現在的發展技術而言,更多的其實是在做一些基礎性的學習和工作。醫療是典型的知識累積型行業。
第二,醫療很適合創業公司進入,它的碎片化,渠道的分散化,都決定了這個行業完全不像網際網路行業純粹的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
第三,醫療行業是一個很傳統的行業,行業細分很多,每個人在這裡面都能找到自己可以孕育的土壤。
「我們掌握的這些技術,在往醫療行業遷移的過程當中,大家其實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語音識別切入到醫療行業也是發展初期階段,市場空白就等於機會期,我們決定先以語音病歷為入口打入這個市場。」
基於此,2016年9月中科匯能成立,是一家專注在智能語音、自然語言理解前沿技術的人工智慧公司。楊文驥選擇語音電子病歷和醫生移動工作平台兩個產品為進一步探索醫療領域信息化的發力點。
整個行業裡面只有三家公司在同一細分市場產生競爭:中科匯能,科大訊飛、雲知聲。「在這條戰線上大家都屬於齊頭並進。全國的語音識別的公司一條線畫過來,可能有二三十家,但是跨到醫療行業的就只有我們三家了。」
「在這個領域裡面,要做大量的語料積累和沉澱的工作,語音識別這件事本身技術門檻相對較高,且即便已經具備語言識別技術能力的這些公司,如果想切到醫療行業來做這件事的話,你需要趟的河,需要踩的坑都得重新來一遍。這些是本質。」
「我們不求大而全,我們只求特而強」,楊文驥這樣描述自己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區別,「比如科大訊飛是全方位布局的一個公司,在AI場景應用在醫療方面的八大應用場景,至少占了六個,據我所知研發團隊也只有一百多人左右。而理論上具有相同智慧大腦的我們,規模雖小,但專注在某一個具體的方向上,無論從深度還是專業度來講都要更紮實。」
「我們本質上是一個應用人工智慧的醫療信息化的技術性公司。是落地在醫療信息化這個範疇和領域,AI不過是技術實現手段的一部分罷了。我們專注於這個領域,專注在找它的場景落地,隨著數據的不斷積累和訓練,加快產品和服務能力的疊代速度,能夠保證我們持續發力。按著這個邏輯,別人同時管著六條賽道,而我們只管一條,沒有理由管不過它的。」
語音病歷,撬動百億級市場
「這個市場是百億級規模而且進入者非常少。」中科匯能要做的是緊跟市場的節奏,快速布局。
首款產品「語醫通」已經完成了前期開發,並於2017年上半年正式進入商試用階段。「產品進入到醫院後,通過醫院的私有雲,布局到醫院的子系統,同時為醫生開通不同數量的埠。」
截至目前,中科匯能現已經通過收取埠及服務費的模式與全國十幾家醫院達成合作,北京、河南的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實質使用階段。同時,為醫療輔助問診公司提供優質的前端採集和錄入等服務,為未來更多的合作機會提供可能。
持續強化研發和技術能力。公司的核心團隊中來自中科院的CTO,是楊文驥的老鄉兼朋友,合伙人大部分都是之前創業公司的CEO ,技術人員都是來自於中科院的優秀骨幹,為產品每一步的研發和落地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
醫療是高壁壘行業,資質審批已經成為對不少AI+醫療的創業型公司商業化落地的攔路虎,而中科匯能,本質上是一個助推醫療信息化的效率工具,而不是一個診斷工具,沒有受到政策掣肘。楊文驥以此為切入口,不僅免去了資質認證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同時還是一個可迅速變現的賽道。
初期,中科匯能通過語音電子病歷為入口,可獲取大量的醫療文本。並用於對語言模型的訓練,中科匯能已經打造了一個非常優秀的語音識別引擎。「以醫療行業所有的詞彙舉例,語音電子病歷對這部分識別率的準確程度在95%以上,若單獨對科室進行相關定製,識別率將高達98%以上。」
高而精準的識別率來源於對語音採集後數據的精雕和分析。在語音識別方向,中科匯能在之前從事的普世行業,已經做了大量的驗證,在醫療的細分領域,通過電子病歷的數據採集,已經形成的大量電子病歷素材,成為語言訓練模型的基礎素材。
「文本數據大概有30G。同時相關的詞條、句式這些方面,將近1億條之多。」楊文驥沒有想到,只短短的一年,這個小而精的團隊就展現了它極大的爆發力。「這些數據的採集一部分用技術的手段去轉化,另一部分與優質的醫院建立起共同研發機制去進一步獲取。」
楊文驥強調,電子病歷業務,並不是所有的應用場景都適用,「比如說,醫生和病人之間在做溝通,醫生用鍵盤在做一些具體備註,有的詞簡練有效,而且溝通的時間遠遠大於記錄時間。這樣的場景下,語音轉換成命令或文本,似乎沒有任何意義;如果醫生跟一個病人溝通交流花了5分鐘,過程當中,病歷裡面的具體描述可能只有十幾個字。醫生順手就敲完了。這樣的場景下,是不需要語音轉文字這個工具的。」
基於此,中科匯能目前正在尋找有效應用場景的地方去做定製化的標準件。比如,在牙科、B超、CT、病理科,這些領域的特性性對電子病歷訴求明確,並將成為其重點開拓的領域。
先發優勢,構建競爭壁壘
楊文驥認為語音電子病歷的普及應用,醫生從觀念上的接受,以及產品具備良好的場景匹配度尤為重要。
基於對這個領域,對應用場景落地的專注,中科匯能從技術層面首創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用語音的方式去驅動光標定位,完全脫離鍵盤和滑鼠,做相應的光標下的修改、刪除、增添。「這一項技術的嘗試,在市場上還沒有看到競爭者。」
在高效精準的語音記錄技術之外,又增添了自然語言理解技術:通過交互的溝通,自動捕捉關鍵詞去做選擇題。「當患者利用這套系統的時候,將症狀描述清楚後,系統會做關鍵詞提取,如果在關鍵信息不足夠的情況下,系統會主動提一些問題,這些詞又會被收集起來進入填空狀態,最終得出結論。 中科匯能,藉助於語音電子病歷迅速發力,去深耕細作,獲取知識和語料,最終期待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建立一個醫療數據的「高速公路」,供給二次數據挖掘的公司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應用場景的落地,源源不斷的數據源,為中科匯能在不遠的未來快速打開市場助一臂之力。
在楊文驥看來,現代醫療人工智慧的有效落地方式有兩種:一個是找應用場景,第二個是做信息化流程的嵌入。而中科匯能做語音電子病歷,和醫生移動工作平台,正好分別運用了這兩種方式來實現商業化落地。先行一步的優勢,無疑將會對後進入者形成一定的競爭壁壘。」
「移動工作平台最終解決的是讀和寫的問題,讀是把大量數據從後台數據當中讀取出來,體現在移動端,同時給醫生提供了一種在院外,也能夠在院內實現的各類相關操作,並通過平台上體現出來。比如,線上問診,病人加號,移動辦公。醫生可以在遠程完成醫院信息系統需要的相關數據。」
「在這個APP上加入我們的看家本領——智能語音技術一是做醫囑或病歷錄入的時候用語音方式植入進去。二是加入語音命令。這個產品和別的產品就有很大的不同點,本質上在於易用性方面。移動端因為螢幕小,沒有鍵盤,所以都會出現點選菜單和文字輸入不便捷的問題,而語音識別剛好彌補了這個缺憾。」
執著堅守,做好爆發前的準備
人工智慧進入醫療這個行業領域接入之後,信息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而理想化的智慧醫療環境,無疑需要建立在醫療數據流被打通的基礎之上。
對於未來數據流的打通,楊文驥並沒有表現出一絲不安,反而多了一份期待。「語音電子病歷,將成為未來醫療行業數據流通的第一入口。它將不斷創造各種新的數據價值。」
由於國家掌握著原始醫療數據,通過國字頭的產業集團重點搜集和儲備,中科匯能要做的是在自我儲備數據基礎上,將在國家原始數據源之上加一個:「智能黑匣子」,間接的成為醫療數據隱形的擁有者。
這個黑匣子是以電子病歷作為入口去迅速獲得數據的疊加和疊代,用這些相應的數據再強化來訓練智能黑匣子,具備的數據抽取模型。抽取數據的智能工具,幫助其他的需要二次分析的公司,從這個黑匣子裡面數據去做自動抽取服務。
面對未來,中科匯能將以引領者的姿態,持續關注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同時對整個產業的政策變化,技術革新的變化保持高度敏感性。
楊文驥本人作為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醫療人工智慧專業委員會的秘書長,並以創業者的視角,不斷地審視和探索這個領域在信息化,智慧化所帶來的機會和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下一步根據不斷積累的數據進行各種分析,嘗試除了服務場景和信息嵌入服務之外,要在醫療產業鏈上線有探索更多服務的可能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技術積累,醫療環境智能化的演變推進,同時帶動服務的智能化。」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對於一個初創公司,商業化落地是生存之本,目前能做的就是認準賽道,一步一個腳印,拿到第一手有價值的數據,快速深耕,做好爆發前的應戰準備。
「前期創業工場投進來的數百萬也將持續用於這一領域的研究及後續的技術開發。公司目前正在做A輪融資。已經做了內部盡調。」
「我是一個有想法,有目標感,善於付諸於實施並樂於學習的人。從原來做移動通信到今天的智慧醫療,每一步的選擇都是有使命感的,不達目的不罷休。」楊文驥如是評價自己。
正如公司的願景「看見醫聲,智慧醫療,將產品做到極致」, 楊文驥和他的中科匯能,已選擇全情投身於「智慧醫療」這片藍海,我們有理由期待他們為未來智慧醫療事業的發展所勾勒的宏偉藍圖。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