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娛樂圈,張靓穎媽媽和准女婿馮轲“開撕”事件一直霸占各大娛樂媒體,好像後續演變成張媽媽和馮轲握手言和,冰釋前嫌了。
然而後續發展不是我關心的,倒是事件爆發後,我著實心疼張靓穎。
即便是普通女子,相愛那麽久,終于准備跟相愛的人攜手白頭,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什麽?是祝福,尤其是親人的祝福。
而張靓穎從十八歲的花季年齡跟著馮轲,如今已過而立之年。曆經情路坎坷,兩個人終于決定走進婚禮的殿堂。然而,她最親的人,她的媽媽,不僅沒有給她祝福,反而一紙公開信,明確反對女兒的婚事。把女兒送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張靓穎和馮轲
可以想象,作爲女兒,張靓穎有多傷心、無助;作爲公衆人物,他又承受了多麽大的壓力。
而張媽媽的理由是擔心馮轲只是圖女兒的錢財,不可托付。
在我看來,不管馮轲人品如何,張媽媽這種極端的處理方式,實在是以愛的名義,行傷害之實,實不可取。
女兒已經32歲了,在娛樂圈摸爬滾打十余載,跟著馮轲那麽多年,她完全有能力爲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也有能力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而在張媽媽的擔心裏,又有多少來自于對女兒不再聽信自己的無助和失落,又有多少是擔心她自己承受不了女兒婚姻不幸的結果?
▲張靓穎和媽媽
台灣作家蔣勳在他的《孤獨六講》中說道:母愛有時也是一種暴力。
在他看來,人有兩次臍帶的剪斷,一次是出生時,第二次是你發育的時候,孩子希望跟母親脫離一個關系,因爲只有脫離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到底是什麽。愛應該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然後祝福他走得更遠。
顯然,張媽媽多少還把她們母女的關系看作是共生的關系,她還接受不了放手,讓女兒走自己的路,從而一手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
然而,每個人的生命都需要經過不斷的自我選擇,自我檢驗,自我成長,才能走向豐盛。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存在即選擇,選擇即自由。
一個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選擇,只有不斷地爲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
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總是被別人選擇,那麽這個人可以說是白活了。
爲人父母,我們常常以愛的名義替孩子做選擇,而我們常用借口是:我愛你,我擔心你會做出錯誤的選擇。然而每個人的生命體驗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生命體驗來認知這個世界,認知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從而形成自己的判斷。
所以針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而武斷地把自己的認知和感受強加在另一個人身上,就是忽視別人的感受和生命體驗。
我相信,即便馮轲就是大家眼中的渣男,他身上也一定有吸引張靓穎的地方。以張靓穎在娛樂圈摸爬滾打這麽多年的經驗,她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麽。馮轲可以給她別人給不了的體驗,而這正是她所需要的。鞋子舒不舒適,只有腳知道。
況且,即便是錯誤的選擇,那也意味著自己曾經活過。這一錯誤的過程,會成爲他一段新的生命感受,當他在以後地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這段生命感受將會對他認知世界産生積極的影響。這遠比硬梆梆的說教來得鮮活和有意義。而沒有選擇,則意味著自己根本沒有活過。
對于張靓穎來說,即便她媽媽擔心的事情全部變成事實,以她今時今日的地位,她也輸得起。而她在這份戀情中體驗到的感受、得到的生命的滋養,是獨一無二的、是千金難買的。
就像面對蹒跚學步的孩子,我們總是怕他摔倒,怕他磕到、碰到。于是,每當那個小小的身體顫顫巍巍、艱難前行的時候,我們忍不住想要上前扶起他,我們恨不得抱起他,替他完成那段不長的路程。
然而,對于孩子來說,這個過程中,縱然看起來辛苦,但他切實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感受到了自己身體和心靈的力量。縱然會摔倒,會受傷,但他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目標。這份感受是別人給不了的,這種精神上的成長也是別人替代不了的。這樣的感受累積得越多,他的生命就越有活力,內心就越有力量,越相信自己。
而張媽媽要做的是相信女兒,適當放手,讓女兒選擇自己的人生。
作爲一個母親,我知道這很難。
如果說母愛是一場指向分離的愛,那麽母親對子女的關懷、照料,是不是也應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慢慢地放手。
就像我們當初面對那個小小地、無助地嬰孩,拼命學習如何照顧他,愛他,生怕照顧不好,愛得不夠一樣,當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又要拼命地學會分離,學會得體地退出。
然後,滿含深情地祝福遠方的孩子一世安好。
(文: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