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按:許哲女士一生傳奇。她驚人的長壽,活了113歲,橫跨三個世紀,在南洋和中國甚至遠到英倫四處遷徙。她被稱作是新加坡的“特蕾莎修女”,被當成是國寶。她是天主教的老修女,50歲去英國學護士,69歲學瑜伽,90歲學佛,100歲用功學中文……她創辦的數家老人院爲無數老無所依的長者提供生活居處。
許哲1898年出生在中國廣東汕頭一個窮人家庭。按照過去的傳統,女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要求照顧家務而不是去讀書。許哲渴望讀書。當她抗議她的小叔握筆而她卻要拿掃帚時,別人告訴她,女孩子是不該讀書的。掃帚與筆的強烈對比刺痛了她幼小的心靈,成爲她自強不息的動
力。
許哲的母親是對她一生影響最大的人。“我媽媽很好。假如有人來向我們乞討,我媽媽就毫不吝啬的將我們要吃的飯,高高興興的拿給他們吃。我們做子女的覺得媽媽做得很對。見到乞討的人吃飽飯很高興,我們也很高興。”許哲說,“我媽媽就是這樣子,我長大了也這樣。我媽媽104歲,在沒有任何病痛的睡眠中安詳過世。”
對她而言,生活是從她二十七歲時,她母親帶著她和姐妹及弟弟到馬來西亞槟城的一個教會做清潔工才真正開始的。
她解釋說:“我不想一輩子當清潔工,因此要求修女讓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她們同意了。”
她一邊做清潔工一邊學習英語,四年後,她通過了劍橋高級考試,具備了基本的讀寫知識。
後來,她闖蕩到香港做工,依然是一邊做工一邊上夜校學習英語,掌握了速記與打字的技能,並終于找到了一份速記員的工作。
在工作和學習之余,她還爲一同做工的工友爭取公平。她捐錢建立貧窮人協會之友,幫助無家可歸者、窮人、殘疾人與被遺棄者。從此走上一條終生致力于服務社會的道路。
1937年,許哲來到重慶,成爲一家德國新聞社的秘書。
當時,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因爲德國老板的關系,許哲還曾經爲蔣介石和宋美齡發英文新聞稿給《每日電訊報》、《曼徹斯特衛報》、《新聞紀事報》等英、美媒體。那一段日子,許哲過著富足優裕的生活。當時,一般人平均月薪是二十元,許哲卻已經領取一百五十元的高薪。
抗日戰爭爆發後,一個英國的救傷隊來到重慶。這是一個反戰的和平組織,成員裏大都是一些十七八歲、正在服兵役的男孩。這些初次離家的大孩子置身在一個語言不通、人地生疏的異國山區,生活很不適應。因爲許哲能說英語,他們便希望許哲能到救傷隊幫忙。
許哲了解到,這是一個反戰的救難組織。于是,她毫不猶豫地辭去原有的高薪工作,加入志願者行列。在救傷隊裏,許哲扮演起“母親”的角色,爲那些離鄉背井的大孩子們充當翻譯,並且爲他們打掃、煮飯、洗衣,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
也是在那時,她愛上了一名同爲志願者的丹麥人,她幾乎要放棄永不嫁人的誓言。
1945年的冬天,許哲正在上海。她那時衣著光鮮,剛從一群英國朋友款待她午餐的時髦酒店裏走出來。這時她看到一個乞丐。“面黃瘠瘦的一個男人,幾乎支撐不住了,靠在牆上。”許哲回憶說。這個乞丐向她要幾分錢買面包果腹。許哲想:“如果人是同一造物主創造的,這個男人就是我的弟兄。我在那兒做什麽呢?我在富麗堂皇中大吃大喝而我的弟兄卻在挨餓!”所以一回到住處,她就把口紅、胭脂、指甲油通通扔掉。那是許哲人生的一個新起點,從此她就無憂無慮了。”
1945年是許哲人生的轉折點。她目睹了許許多多傷殘人和窮人的痛苦,激發起她爲他人服務的決心。當時,英國倫敦護士學會在重慶招收學生,但要求年齡在17歲-25歲。許哲已超齡。她就找到該學會的負責人,表達了她學習護理專業的渴望:“我報讀護士課程不是爲了賺錢,是爲了照顧那些病人和窮苦人。”她的真誠心終于感動了對方。她于戰爭結束後赴英國參加培訓。
到了倫敦後,許哲的男友與她約定在倫敦見面,但途中飛機失事,男友不幸遇難。許哲付之一笑:“我想這是上天的安排,否則也許就半途而廢了。”
在倫敦,她花費八年的時間學習和培養自己的護理技能,並同時加入國際和平志願服務組織(IVSP),周遊歐洲幫助病人和窮人。畢業後,她就在英國一所醫院工作,月薪17英磅,扣除房租和簡單的生活費,每個月都會存下10英磅。這筆錢也全用來幫助窮人。
1953年,她應一家德國猶太難民組織之邀,到南美洲的巴拉圭的一所慈善醫院當義工。當時,她沒有要求任何薪酬,只要他們答應她一個條件——免費爲窮人看病。醫院只有三位醫生,許哲是醫院裏唯一的一個護士,工作格外繁重。他們爲兩千多名難民服務,同時還接生過數千名巴拉圭兒童,並經常騎馬訪問病患。她所得到的報酬,只是食物與住宿。雖然忙和累,但她內心始終是愉快的。能將自己所學奉獻在窮人身上,爲他們減輕病苦,她感到很欣慰。
1961年,已離開母親三十多年的許哲,突然收到母親的來信。八十四歲的母親在信中說到:“世界各地,到處都有窮人,媽媽只有一個。我老了,你回來吧!”
聽到母親的召喚,許哲從遙遠的巴拉圭拉回到馬來西亞槟城的家,照顧年邁的母親。同時,她還出任馬來西亞阿桑達(Assunta)基金會的負責人。
1963年,許哲攜母親來到新加坡和姐姐厄素拉同住。許哲從姐姐口中得知有一個窮人醫院,從1910年創辦至當年,沒有一個護士。當時裏面三百八十個病人,因爲醫療人員不足,無法得到適當的照料。她便自薦到醫院來照顧病人。許哲的想法是,如果一家醫院有錢,可以很輕易地花錢請到護士來照顧病人,可是這家窮人醫院,因爲沒有錢,沒有人要去,所以她去。
在醫院服務了兩年七個月零十九天,許哲決定自己辦老人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忍老人們受饑餓煎熬。
在那所醫院的老人,一日只進食兩餐。早晨七點一杯咖啡,十二點吃午餐,下午一點兩塊餅幹,下午四點吃晚餐,晚上八點再給一杯咖啡。從下午四點到隔日中午十二點,整整二十個鍾頭,對那些身體虛弱、行動不便的老人們來說,漫漫長夜裏,躺在床上沒有別的事,就是想著肚子餓。
許哲看到這些,心裏非常難過。她爲老人們向院方爭取多一餐飯,得到的答複卻是:“他們在這裏,已經比他們在自己家裏好多了。”
經過多次溝通,得不到院方的善意回應,許哲感到很失望。當時她得到姐姐財務上的支援,每天買面包給三百八十位病人吃,親手派送,樓上樓下的跑。姐姐深受感動,決定支持許哲辦老人院。
許哲的姐姐厄素拉是新加坡一所學校的校長,有一些積蓄。厄素拉爲許哲對病人與窮人的責任心和獻身精神所感動,于1965年以15萬元在新加坡的惹蘭大巴窯買下一棟占地1.5英畝的別墅。這棟別墅後來成爲一個貧病老人之家。
“我小時候在汕頭的家鄉,透過家裏的窗戶,看到外面許多的乞丐。一些人殘廢了不能走路,另一些人坐在街上哭喊著求助。我的心在哭泣。我說人不該這樣活著,我告訴自己長大後有錢了我要給這些窮人。” 談到創辦老人院的原因時,許哲說。“我所要做的就是幫助窮苦無助的人。我們也曾無助。我說不要有人再過我們以前過的無助生活。人不該生活在物質極其匮乏的情況下,最起碼要有食物、住處和醫療的基本物質需求的滿足。”
後來,姐姐去世,她把所有遺産都給了許哲。許哲拿這些錢,在新加坡買了5個公寓,在馬來西亞買了2個公寓,用于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我們目前領養的老人,都是曾經于世間有恩的人。”許哲說,“他們當年從中國來這裏做建築工人,一個月才掙兩塊錢,一年才于年初一休息一天,卻還把錢寄回去給中國比他們更窮的人。現在他們老了,沒有家庭,無依無靠,單獨住在一個小房間裏。一個75歲的姐妹,有五個兒子,兩個去吸白粉,兩個不知去向,剩下一個在身邊,卻是又聾又啞的,而她本身行動又不便。因爲又兒子,政府拒絕幫助,有人告訴我這件事,我叫人趕快去,先幫她交房租,在安頓生活所需。其實,除了微薄的物質,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只溫暖的手,一聲問候,幾句安慰,一個擁抱。”
“有一天,我夢見姐姐在天上,我對她說我馬上來,姐姐說:‘你不能,時間還沒到。你要做很多事情,你的工作沒有做完。’我知道,她一定很高興,因爲我把她的錢都花光光了。”許哲笑著說。
在一群志願者的協助下,許哲成立了“心連心”服務組織,給生病的老人分發食物和錢,成了昵稱爲“新加坡的特麗莎媽媽” 的知名人物(注:特麗莎,1910年出生在馬其頓。她于195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創立仁愛會,並于1979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她于1997年病逝,享年87歲。她的善行贏得了印度教徒、回教徒和世人的敬仰)。她的信念很簡單:“我的願望就是幫助最貧困無助的人。我們也曾貧困無助。每個人都應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那就是食物、住處和醫療服務。”
83歲時,許哲卸下老人院的工作後,就私下負擔起照顧27名老人的責任,把白米、食油、牛奶、咖啡和罐裝食品,送去給這些老人。而這些老人,年紀都不比她大。
此外,她還把朋友和善心人士送給她的現款,親自送去給這些老人。單單爲這14個家庭的27個老人支付房租和水電費,每個月就需要約600新元。她說,這些老人給她最大的禮物,就是他們開心的笑容,他們的笑容使她年輕。“我是最開心的人,他們每個人只有一份開心,我有20份開心。”。
許哲認爲,助人不應分種族、國家和宗教,大家應視人如己、視天下如一家。“我視每一個人爲我的兄弟姐妹。人類就像一個大家庭。我只是盡自己的力量去照顧需要我照顧的人。” 許哲說,“當然,我沒有權力要求他人也那麽做,我只能身體力行。這種事,須發自內心才行。”
所以許哲不但照顧身邊的貧病老人,還時常收集舊衣服,分送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印度的窮人,並親手編織毛衣和縫制被單,送給越南難民。在許哲已105歲高齡那一年,她還千裏迢迢到柬埔寨山區救濟貧苦人,照顧孤兒,把糧食和日用品分發給那裏的村民。
有人曾問過許哲,是否後悔沒有結婚。許哲回答:“假如我結婚,我頂多照顧丈夫和兩個小孩。現在我可以照顧十個家庭,一百個老人,我的工作和時間更有價值。”
許哲一生照料他人,持之以恒。她把這種工作看作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日日循環往複的去做,越做越歡喜,使自己的生活充滿了快樂。
許哲得到全世界多個機構的獎勵與表彰,被邀請在數個研討會上發言,並接受許多的采訪。
1988年獲頒吉尼斯頑強努力獎。
1994年因其所作的慈善工作而獲得人壽保險協會獎。
2000年3月,由于她默默地爲人們奉獻的可貴精神,獲得了新加坡時報期刊屬下雜志《她的世界》頒發的第九屆“傑出女性特別獎”,作爲對她的一種肯定。
2003年4月,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授予她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她對社會所做的巨大貢獻。
經公衆投票評選,許哲成爲“2003年新加坡最活躍樂齡人士獎”得主。
面對這些榮譽,許哲平和地說:“我所做的只是很平凡的事,就好像當有人渴了,我就自然地倒一杯水給他喝。這是一種本能,我從不把它看成是一種成就。”!
(文章源自今刹那博客大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