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于《電子政務》2015年第5期,轉載引用請注明。
引用格式:馬亮. 大數據技術何以創新公共治理?——新加坡智慧國案例研究[J]. 電子政務,2015(5).
摘 要: 新加坡在采用信息技術、發展電子政務和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方面表現突出,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也走在世界前列。以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爲例,分析了大數據技術在公共交通、醫療衛生、信息安全、社區治理、環境保護和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實例;總結了新加坡政府大數據技術利用的主要特征與關鍵問題;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探討了新加坡經驗對中國政府使用大數據技術的啓示。
關鍵詞:電子政務;大數據技術;公共治理;政府創新;智慧城市;新加坡
一引言:爲什麽要關注大數據?
與過去的數據倉庫和數據技術相比,無論是就數量、結構或複雜性等方面而言,大數據都遠甚于以往任何時期。大數據技術爲政府創新和改善公共服務帶來的無限機遇,使政府能以創新性的方式和形式提供公共服務,乃至創造許多前所未有的公共服務,比如完全定制化的服務及其他聞所未聞的新服務。大數據技術使許多奇思妙想可以在公共治理中得以實現,包括不斷提升的服務效率、管理效能與公衆滿意度,並使許多棘手的公共問題得以解決。
與此同時,大數據技術也對政府提出了許多嚴峻而緊迫的挑戰。政府爲什麽需要關注大數據技術?政府在收集海量資料,但這些資料是否得到有效使用?公衆參與至關重要,但如何推動社會參與和公衆關注?更爲重要的是,如何保障政府的資料安全與個人的隱私?在這些方面,政府做好准備了嗎?政府該如何實現大數據技術應用的頂層設計,搭建必要的基礎設施,並實現大數據跨部門和跨領域的共享共用?上述問題考驗著每個國家的政府管理者,也是大數據技術進一步發展所亟需解決的關鍵議題。
我們生活在一個陌生人社會,但是大量多源數據的彙聚,卻讓我們感覺到似乎身處一個熟人社會。數據或資料都不是信息,因爲它們沒有意義且無法發出有效信號;然而,如果經由適當的組織和分析,就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1]試想,當一個人的地址、聯絡方式、醫療記錄、公共設施消費記錄、家庭成員、金融和信用記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信息一應俱全並整合在一起時,就會使我們對這個人的認識發生質的改變。
我們面對的是冷冰冰的機器,但它卻知道我們的“生辰八字”,知道我們的喜怒哀樂,知道我們的過去與當下,並知道我們的未來將去往何方。這就好比是每十年才能進行一次的地毯式的全面人口普查,現在則是每秒鍾就刷新一次“存在感”,這種實時更新、海量資料的堆壘,使我們對許多事物的認識發生了改觀,以至于到了我們需要反思如何創新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的時候了。[2]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感到深深的孤獨,有些人感到嚴重的畏懼,有些人則意識到無限的機遇和可能。每個人的解讀不同,但不管怎樣,我們都已然步入或即將被卷入大數據時代,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貢獻海量的、各種各樣的數據,使我們成爲大數據時代的一個鉚釘,爲其高速運轉的數據吞噬機器添油加醋。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這話一點兒也不假。它既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也給我們帶來了挑戰。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大數據時代,是一個讓人值得去胡思亂想,甚至是恣意妄想,乃至異想天開的時代。
新加坡在采用信息技術、發展電子政務方面表現突出,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也走在世界前列。本文以新加坡爲例,分析大數據技術在公共交通、醫療衛生、信息安全、社區治理和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實例,並總結新加坡政府利用大數據技術的主要特征與關鍵問題。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本文亦將探討新加坡經驗對中國政府使用大數據技術的啓示。
二新加坡利用大數據技術的環境和基礎
(一)新加坡概覽
新加坡是一個地處東南亞熱帶的島國,1965年從馬來西亞獨立,並在短短50年的時間裏快速發展,一躍從第三世界國家邁入第一世界。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僅有718.3平方公裏;總人口546.97萬人,其中居民總數達到387.07萬人(包括公民334.30萬人,永久居民52.77萬人),人口密度高達7615人每平方公裏。
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爲主的社會,華人占比74.2%,馬來族占比13.3%,印度和其他種族分別占比爲9.1%和3.4%。
新加坡是一個高收入的富裕國家,人均GDP達到71318新元(約合人民幣32萬元),居于世界前列。無論是互聯網的接入率還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率,新加坡都在全球處于領先位置。在信息技術使用方面,87%的家庭接入互聯網,72%的國民是互聯網用戶。企業也廣泛使用互聯網,86%的企業接入寬帶網絡,而50人以上的大中型企業更是達到100%。互聯網對新加坡社會的廣泛和深度滲透,爲新加坡利用大數據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新加坡政府的信息化之路:從智能國到智慧國
一直以來,新加坡在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位置。[3]新加坡政府更是積極主動地發展電子政務,在聯合國的全球電子政務評估中穩居世界前列。[4]
2006年,負責全國信息技術産業發展的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宣布啓動爲期10年的“智能國2015”(Intelligent Nation 2015,簡稱iN2015)發展藍圖,要將新加坡建設成爲一個以信息驅動的智能化國度和全球化都市。
2010年,新加坡正式啓動新一代全國寬帶網絡,提供覆蓋面廣、價格適中的超高速寬帶。2014年,新加坡提出“智慧國計劃”(Smart Nation Platform),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因爲這是全球首個舉國智慧藍圖,新加坡也有望建成全球第一個智慧國。
實際上,“智慧國”與“智慧城市”無異,只不過新加坡作爲一個城市國家,可以借由其島國優勢而最大化智慧城市的收益。不過,新加坡的智慧國涵蓋了單純的智慧城市所無法包羅的內容,如國防和外交關系等。此外,以一國之力推動智慧技術的應用和普及,顯然會極大地促動整個産業的發展,是單個城市所無法比擬的。而將智慧技術上升到一個國家的戰略高度,也是許多國家所無法企及的。
智慧城市指利用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智能終端等新興信息技術,實時收集和彙聚反映城市發展各個方面的數據,以輔助城市管理者作出管理決策。智慧國的關鍵在于數據的收集、彙聚與輔助決策,因此其核心在于大數據技術。所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將來自方方面面的各類信息彙聚後,通過一定的模型設定和算法演繹,就能模擬和預測城市管理的許多維度,進而爲決策者提供分析和研判的依據。通過多種感應器收集的各方面實時數據彙聚後,以實現基于數據的智能決策和創新性利用。例如,通過攝像頭拍攝視頻和畫面(人員彙聚程度、分布狀況和流動方式),通過錄音機錄制聲音,通過檢測儀掃描空氣成分(如二氧化碳和懸浮顆粒物)和氣味,通過溫度計測量氣溫和能源消耗量,通過風速儀測量風向和速度等。
與過去“拍腦袋”的簡單粗放式決策風格截然不同,智慧國強調循證(evidence-based)政策與管理,即用數據說話。目前,新加坡正在建設覆蓋全島的無縫對接與無中斷轉換移動網絡,實現寬帶與無線網絡之間的無縫連接與自由轉換。爲把新加坡打造成爲“智慧國”,政府構建“智慧國平台”,建設覆蓋全島的數據收集、連接、儲存和分析的基礎設施與操作系統,讓各個相關政府部門獲得系統收集的數據,以制定更及時和合理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
三新加坡利用大數據的主要領域
新加坡政府在許多領域廣泛利用大數據技術,在公共交通、醫療衛生、信息安全、社區治理、環境保護和政府管理等方面都試點和探索了許多實踐,並積累了值得借鑒的經驗。以下就新加坡在多個公共服務領域利用大數據技術的典型案例進行簡要介紹,並總結其經驗和所面臨的挑戰。
(一)大數據與公共交通創新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統非常善于利用大數據技術,舉凡電子道路收費系統、易捷通卡、早鳥免費乘車計劃、巴士等候服務標准、的士預召系統、體溫紅外線監測與的士排隊等候、道路步行適宜度等,都可以看到大數據利用的身影。
爲了緩解中央商務區的擁堵,新加坡推行電子道路收費(ERP)系統,在核心區域設置不同價格的收費路段和時段。在其推行的早期主要靠人工來收費,經常出現幾個人拼車以規避收費的案例,但該政策仍然執行得非常好。現在則是通過“電子眼”和汽車上的行車記錄儀,由此産生有關汽車移動的海量數據。未來,政府計劃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來對汽車進行定位和收費,將更加准確地記錄汽車的行走路線和距離,從而爲更有效地管理機動車提供基礎。
新加坡采用的易捷通卡(EZ-Link)使大數據利用成爲可能,並推動了公共交通的智能化發展。乘客廣泛使用易捷通卡,每天只有不足3%的乘次通過現金或單程卡付費。換句話說,97%的乘客都使用該卡,且在上下車時都要刷卡,由此産生的海量數據也爲公共交通決策優化提供了可能。比如,陸路交通管理局實驗早鳥計劃,監測早高峰期前的免費乘車提議是否能夠緩解交通擁堵狀況。再如,路交局推動巴士等候服務標准,利用基准數據設定巴士等候時間,據此對巴士運營商予以獎懲。
路交局還推出MyTransport手機應用程序,將所有交通信息“一網打盡”,爲乘客和駕車者提供實時路線規劃服務,方便他們提前規劃線路並規避擁堵。目前,該服務已經可以結合使用者的地理位置和實時交通狀況,爲其規劃最合理的交通路線。此外,在出租車管理方面,政府鼓勵業者開發電子預召系統,路交局也開發了自己的預召系統。政府還在出租車站試驗站點熱感應技術,以估計排隊等候的乘客擁擠狀況,並爲出租車調度提供依據。
(二)大數據與公共健康
新加坡的醫療衛生部門在利用大數據方面不遺余力,在骨痛熱響應與樂齡居家護理方面表現突出。目前,新加坡基本實現了醫療病例的數字化和共享平台的建立,醫生通過身份證號碼就可以跨部門獲得醫療記錄和最近的體檢結果,從而爲快速診斷提供了可能。其次,政府和企業試點居家保健服務或遠程護理服務(telecare),特別是對樂齡人士和行動不便人士的社區輔助,通過遠程診療和給藥,達到減少通勤和醫療成本。
此外,新加坡作爲熱帶國家,飽受骨痛熱或登革熱的困擾,每年爆發上萬起病例,政府對此非常重視。爲了強化骨痛熱的監測與預測,政府利用地理定位服務(GPS)技術來監測各個區域的發病情況,並構建數學模型,預測骨痛熱在不同區域的爆發概率。南洋理工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了Mo-Buzz應用程序,基于社交媒體信息和其他數據,預測骨痛熱發生率。與此同時,居民也被鼓勵報告骨痛熱的發生狀況,提供拍照及其內嵌的地理信息,爲識別骨痛熱的爆發提供線索。
(三)大數據與社區服務整合
新加坡的“強政府”理念使部門之間合作困難。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同有待加強,各自爲政的局面時有發生。比如一條蛇的故事就被多次引用,指每個部門分管一段,導致居民投訴無門。再比如公共空間草皮修剪,也是因不同部門分管而難以協調。新加坡人愛抱怨,但愛抱怨的國民不是壞事,因爲沒有政治恐懼,可以肆無忌憚地投訴和舉報,從而砥砺政府完善服務。但是,居民在遇到鄰裏問題時,往往不知道該向哪個機構反饋,常常遇到“踢皮球”和推诿扯皮的現象。
爲了加強社區服務整合,2014年成立了由多個機構組成的社區事務署(Municipal Services Office),下設國家發展部,由總理公署部長與國家發展部長共同監管。社區事務署協調包括陸交管局、公用事業局、國家環境局、國家公園局、建屋發展局、農糧獸醫局和警方在內的多個機構,通過加強跨機構合作,簡化公衆求助程序,使公衆反饋的問題得到更快捷和更有效的解決。社區事務署還開發了OneService的一站式求助平台,爲公衆提供實時和全面的求助服務。盡管社區事務署距離更集中的公民關系管理樞紐還有很大差距,但它通過信息彙聚,爲更好地反饋民意和調度資源提供了平台。
(四)大數據與貧困救濟
新加坡政府通過大規模的組屋建設計劃、強有力的公積金制度,構建了完善的社會網。然而,富國也有窮人,新加坡的貧富差距非常值得關注,反映社會財富不平等的基尼系數一直處于高位。這種狀況同新加坡政府推崇自力更生的理念不無關系,期望居民盡可能地通過自身和家庭的力量脫貧致富。
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都設定貧困線,規定一個統一的收入標准,來劃定貧困人口並予以施援,但新加坡在救助弱勢群體方面並沒有采取“一刀切”的貧困線。不設貧困線,可能引起反對黨的批評,但是卻可能是非常周到的制度安排。[5]新加坡政府不斷努力建立一套信息系統,通過多部門打包援助,使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民都能夠得到不同配套方案的援助。可以說,新加坡建立了貧困救助的“千層糕”,通過多條援助線使不同需要的居民受到全方面的立體輔助。
(五)大數據與反腐敗
新加坡一直都被國際組織“透明國際”評爲最清廉的國家之一,在維護政府廉潔和打擊腐敗方面表現突出。在其早期的反腐策略中,科技並沒有被突出出來。因爲科技手段被腐敗分子所利用,反腐敗也需要利用科技工具予以還擊。最近,科技反腐被新加坡政府一再強調,在反腐方面,新加坡也積極利用大數據技術。
新加坡建立了任人唯賢的文官制度,在政治家和公務員的遴選方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框架。許多公職人員爲政府獎學金得主,他們從小就接受政府和學校逐級進行的心理測驗和各類考試,積累了一套貫穿生命周期的數據。基于這些數據,政府可以追蹤每個人的求學和從政經曆,並預測其貪腐概率。
政府使用大數據和電子采購系統,發現腐敗的蛛絲馬迹。[6]目前,所有公共部門的服務和産品采購都需要通過集中在線系統(Government Electronic Business,GeBIZ)招投標。有關每一宗産品或服務的招投標信息都在政府部門的監督之下,如果發現招投標和資金流動方面的異常情況,就可以發出預警並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某個機構總是通過一家公司采購産品或服務,那麽就需要對此予以關注。再如,若某個機構的投標總是來自一家合規公司,那麽這家公司的交易也需要進行檢查。
新加坡設有合法賭場,賭債會誘發公務員滑向腐敗的邊緣。爲了規避此類風險,政府對公務人員進出賭場有明文規定。公務員每月進出賭場超過一定次數,就需要向上級申報,以提前作出預警。實際上,由于進出賭場需要身份證明,所以政府掌握了公務員有關賭博的信息,並爲其提前幹預提供了可能。
(六)大數據與區域協同
大數據技術不僅用于新加坡的國內事務,而且還爲其跨國協調提供了條件。受季風影響,印度尼西亞的橡膠園焚燒林木産生的煙霾常常飄到新加坡,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由于無法定位哪個農場或工廠焚燒芭蕉林,所以政府往往無法予以懲戒,導致問題年複一年地發生。爲了應對跨界煙霾,新加坡聯合本區域內的其他國家,開發了東南亞國家聯盟區域煙霾預警系統(ASEAN Sub-Regional Haze Monitoring System,AHMS)。基于衛星成像技術,這個跨境煙霾監測系統可以及時發現林火並准確定位。而煙霾因爲跨越國界而使跨國協作存在難題,往往令該系統愛莫能助。新加坡雖然可以發現火點,但卻無法予以懲戒,使“電子眼”徒勞。不過,新加坡的煙霾監測系統仍然積累了大量數據,結合氣象等數據,爲預測煙霾發生提供了依據。
四新加坡利用大數據的特征與問題
(一)基本特征
⒈前瞻思維與規劃先行
新加坡在大數據利用和智慧國建設方面有很多優勢,首先是地理位置與國家規模。新加坡在利用信息技術方面走在前列,因爲島國資源有限,善用科技是競爭中取勝的法寶之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小規模的國土面積和高密度的人口居住格局,使其能夠超越許多大國無法逾越的障礙。
新加坡可謂“危機四伏”,蕞爾小國往往有深遠的憂患意識。因爲新加坡沒有腹地,全球化對新加坡的影響非常緊迫。一旦這座城市失敗了,這個國家也就失敗了。所以,新加坡人有一種“怕輸”的心理。新加坡建國以來就有的憂患意識,使其能夠緊緊抓住信息化的機遇。與此同時,國家領導人有前瞻性的意識。李顯龍等國家領導人都是科技發燒友,在社交媒體上表現活躍,有利于推動科技創新。島國的憂患意識、領導人的前瞻理念都使新加坡將科技視爲其安身立命的根本。[7]
⒉強力推動與學習創新
新加坡的政府是一級政府建制,政府部門的執行力較強,能夠使用政府主導型的牽引發展模式,這有別于其他國家基于企業創新的市場驅動模式。新加坡在電子政務建設方面的領先經驗,也爲政府部門開發大數據、推動數據共享等提供了條件。[8]
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不同于智慧城市或智慧島計劃。它是舉全國之力,強調整體政府(whole of government approach),並有強有力的領導支持和推動,從而使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9]例如,新加坡在統一地圖(OneMap)方面做得很好,所有地圖數據都聚合並開放,方便各部門和各行業利用。新加坡在裕廊湖區設置試驗田,推動大數據的采集、存儲與開發利用,而這些都離不開政府的強力推動。此外,PS21辦公室推出的許多計劃,大大提升了政府部門學習與創新的能力,使公務員願意接受大數據理念。[10]
⒊數字安全與産業支撐
新加坡在信息技術使用方面擁有非常好的産業基礎。它在互聯網接入方面領先,國民的網絡接入和使用也較爲普遍,使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使用非常順暢,大數據技術有廣闊的使用空間。新加坡的科技企業和人才也爲其發展智慧國提供了強有力的創新和人力資源支持。新加坡較爲優越的營商環境和舒適的就業、創業和生活環境,使其成爲吸引信息技術産業和人才的磁場。2013年,新加坡的信息技術産業産值達到148.1億新幣,年增長率高達44.6%,其中出口就占72.7%。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數字安全,專門設立政府部門負責此事。政府也在考慮升級公民使用的政府網站口令OnePass,未來需要雙重密碼才能登錄。新加坡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及個人隱私權法令》(2012年第26號)提供了強有力的法治保障,也有利于推動大數據使用,避免將來引致不必要的數據泄露和隱私問題。
(二)主要問題
⒈信息流動與透明
新加坡推崇精英治國的理念,在信息公開和公衆參與方面都表現得不甚理想。政府對信息的控制較強,也沒有類似于其他國家的信息公開法,政府的信息公開工作並不突出。新加坡在推動經濟透明方面表現很好,但是政府在政治透明方面卻沒有得到同樣的發展。[11]新加坡的電子服務發展較佳,但是電子民主或電子參與卻沒有達到同樣高的水平。信息公開與透明的不足,反映了精英治國的“傲慢與偏見”。與此同時,政府強調建設監控型社會,盡管收集了有關社會各個方面的大量數據,但能否確保公民隱私與數據安全,仍然令人擔憂。
⒉跨部門合作
跨部門合作的難題,是困擾新加坡大數據利用的主要挑戰。政府成立專門的智慧國項目辦公室,下設于總理公署,取代此前資信局下屬的智慧城市項目辦公室。但是,各個部門都很強大,都推行了各自的大數據利用方案,使部門之間的協調面臨很大困難。與此同時,政府主導型的大數據計劃,使社會參與的力量孱弱,難以形成很好的匹配和支持。如何平衡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之間的微妙關系,特別是在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等方面有通盤考慮,是考驗政府執政智慧的關鍵挑戰。
⒊人才供給
大數據利用需要大量人才的投入,而新加坡在這個方面面臨一些局限。目前,新加坡全國有14.67萬信息技術人才,且過去數年基本保持穩定。但是人口基數小,使信息技術的人才供給仍然捉襟見肘。與此同時,隨著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增長,國民往往傾向于以商業和金融等爲主業,而對信息技術在內的工程學興趣不大。政府正在有步驟地開展一系列教育和培訓計劃,吸引人們投身信息技術産業。比如,政府鼓勵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相關課程,“從小抓起”,期望培養人們對信息技術産業的興趣和能力。
⒋氣候因素
新加坡利用大數據的局限性,還體現在其獨特的氣候因素上。大數據的利用依賴海量數據的存儲與提取,一般來說是幹冷的氣候更適合,新加坡熱帶多雨的氣候環境不利于數據存儲。目前,新加坡在考慮向地下和海底要空間,以滿足海量數據的存儲,但這勢必會增加數據存儲成本。如何規避不利的氣候因素而發展大數據技術,成爲政府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五、討論與啓示
中國在大力推動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和更有效率的公共管理。新加坡在大數據應用方面的經驗,或可爲中國提供鏡鑒。盡管兩國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但是大數據應用的經驗卻具有一定的適用性,能夠爲中國各級政府提供啓迪。[12]基于新加坡和其他國家的實踐經驗,以下方面是值得中國政府大數據開發者們予以關注的重要內容。總結爲一句話就是,在開發大數據技術時,要“善用科技,激蕩民智,砥砺政府,造福社會”。
(一)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
在大數據的開發和應用中,至爲重要的是做好戰略規劃,有目的地建設數據基礎設施,收集和存儲數據。新加坡政府在大數據的使用方面分階段設定目標,並制定針對性的國家戰略計劃,以使各部門和社會各界達成共識——“勁往一處使”。政府對大數據計劃的高度重視和強力推動,有利于引導相關部門予以關注,並能吸引産業界的投資。
政府應制定數據存儲和共享的統一標准,以避免信息孤島或數據孤島的現象發生,從而最大化利用海量數據。與此同時,智慧城市的建設有利于多部門合作,因此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至關重要。當然,政府需要取得保密與數據開放之間的平衡,確保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得到保護。特別是要做好對個人隱私和國家安全的維護,以避免數據泄露和隱私曝光所招致的危險。
(二)政府激勵與學習創新
目前,大數據技術的熱絡可能誘發各地新一輪的跟風冒進。但是,大數據的利用需要做對激勵,以使人們願意投身其中。以美國許多城市廣泛使用的城市績效管理系統CitiStat爲例,盡管很多人效仿,但並不是人人都能成功。至關重要的是“冰山”在水面以下看不見的要素,即其背後的績效領導與團隊文化。[13]歸根結底,大數據的應用是技術問題,但實質上仍然要回歸到管理和治理的層面上去推動、去促進、去催化、去培育。
大數據的應用還有賴于政府部門之間的相互學習,以推動持續創新。盡管國家、地區和城市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但在數據采集和利用方面,卻有許多相似之處。幾乎每個城市都面臨交通、醫療、教育、環境衛生等方面的挑戰,而一套大數據開發計劃經過微調,就可以因地制宜。以“美國代碼”(Code for America)爲例,通過共享代碼而推動大數據技術的廣泛使用,大大降低了各個城市“重新發明車輪”的重複建設成本,使創新效應擴散和倍增。[14]
(三)公衆參與和社會共享
政府可以通過數據收集和開放,鼓勵企業和社會通過創新性地使用這些數據,以創造商業利潤和公共價值。例如,新加坡統計局建立了一站式的開放數據平台(http://data.gov.sg/),提供大量可機讀的政府數據,以便利各部門使用和社會分享。此外,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大量新型人才。比如,掌握數字遊戲技術的人才,可以更加便利地幫助政府將枯燥乏味的數據以圖形化的形式顯示,以利于管理者的理解和決策。政府需要做好數據開放工作,使社會“腦洞大開”,從而激發民智。政府可以開展各種有關大數據的“黑客挑戰賽”,激勵人們參與數據開發活動,貢獻智慧和力量。
政府2.0的關鍵在于激發民衆的參與熱情,從而向公民賦權。[15]公衆參與可以是主動的,但是這需要成本和投入;也可以是被動的甚至自動的,這或許會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和貢獻。比如,波士頓等城市使用的Street Bump手機應用程序,就是這方面的鮮活實例。駕車人只需要在開車時將手機應用程序打開,不需要再做任何事,就可以通過手機自帶的重力儀,將路面坑窪情況實時反饋到指揮中心,幫助其准確定位路坑,以盡快出動工作人員填補和維修。諸如此類的開發創新,能夠更有效地采集和利用大數據。
致謝:本文部分內容曾于2015年2月25日在台北由電子治理研究中心主辦的“未來政府論壇——電子治理願景與挑戰”上,以《大數據技術與公共治理創新:中國大陸與新加坡的實踐啓示》爲題作專題報告。感謝該中心同仁的邀請,也感謝與會專家學者提出的問題和建議。文責自負。
參考文獻:
[1]Mayer-Schönberger V, Cukier K. 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M]. Boston: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3.
[2]塗子沛. 大數據:正在到來的數據革命,以及它如何改變政府、商業與我們的生活[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3]Mahizhnan A. Smart Cities: The SingaporeCase[J]. Cities, 1999, 16(1).
[4]UN. United Nations E-Government Survey 2014:E-Government for the Future We Want[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14.
[5]馬亮. “一刀切”與“千層糕”之外的問題[N]. 聯合早報,2013-11-28(12).
[6]王天樂,宋一葦. 新加坡借力反腐提振民心[N].人民日報,2014-01-17(11).
[7]Neo B S, Chen G. Dynamic Governance:Embedding Culture, Capabilities and Change in Singapore[M]. Singapore: WorldScientific, 2007.
[8]Accenture. Digital Government: Pathwaysto Delivering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Future[R]. London: Accenture, 2014.
[9]王天樂,施曉慧. 新加坡推出“智慧國家2025”計劃[N]. 人民日報,2014-08-19(22).
[10]Puttick R, Baeck P, Colligan P. TheTeams and Funds Making Innovation Happen in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R].London: Nesta, 2014.
[11]Williams A. A Global Index ofInformation and Political Transparency[C]. UWA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1407.Crawley WA: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2014.
[12]馬亮. 公共治理的向度[M]. 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世界科技出版公司),2015.
[13]Behn R D. The PerformanceStatPotential: A Leadership Strategy for Producing Results[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Institution Press, 2014.
[14]Goldstein B, Dyson L. BeyondTransparency: Open Data and the Future of Civic Innovation[M]. San Francisco,CA: Code for America Press, 2013.
[15]馬亮. 政府2.0的擴散及其影響因素:一項跨國實證研究[J]. 公共管理學報,2014,11(1).
作者簡介:
馬亮(1984—),男,江蘇銅山人,2012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現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研究員,兼任西安交通大學績效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爲政府創新與績效管理。
基金項目:新加坡連氏基金會“連氏中國服務型政府調查項目”。
本文刊載于《電子政務》2015年第5期,轉載引用請注明。
引用格式:馬亮. 大數據技術何以創新公共治理?——新加坡智慧國案例研究[J]. 電子政務,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