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太極拳名家黃性賢疑義問答十三摘要
問
太極拳道是否應分門派?
答:太極拳道學是一完整之大學問,為歷代先賢先聖窮畢生智慧精心研究而成,其理奧妙無窮,包含崇高哲學,其動作循合科學,蓋哲理乃科學之靈魂。祖師創此拳道旨在促使人類健康,祛病延年,防老防身之運動法門,以達至濟世活人,益壽延年,修心養性,治國平天下之大道精神。太極拳道不為私人武術技擊炫耀與顯露武功好鬥風氣。傳授此道者應知其理,通達其道,任何人無法脫胎改變其理。架子任何人可改創,其原理不可失真。其修練拳架外形雖各有異,惟其理則一。為此不宜有門派之分,應懷太極一家精神,一心一德,本大公無私光明磊落之心,秉承拳祖精神,弘揚斯道,促進光大世界,使人類心身健康則幸。
問
練太極拳道如何才能達到準確?
答:太極拳準確差異關係殊大。應以王宗岳宗師所言:立身須”中正安舒”四字為準.行架三不離”一不離松,二不離圓,三不離養字行架慎思察覺,否則易患有其形而無其實,倘求花樣迷惑他人,則誤己事小,誤人事大。要達到準確,一舉一動要合乎太極學理原則與內涵,遵循方法正確修練,尤須明師指導功架及多方面研究探討,循序漸進,實事求是步入正軌。除此,學習者本身之條件亦有關係,學者除應具備堅定信心不折不撓意志與高度興趣外,生活安定環境正常,抱定決心,恆學恆練徹悟其理,由內體表達於外,則達到準確。一般人多求速成重外形外練,斷斷續續或半途而廢,一知半解後再求正確,則比初學者更難。有人將太極拳含糊其意,視做四肢運動的體操或舞蹈,有其名而無其實。人體是一小太極,可比一部完整機器,如有一個零件不合標準,則影響整體活動不靈。拳祖 曰:”道為本,技為未,不學吾道者非吾徒也”。因此做人方面要誠實無欺,言行不背正義真理,多注意心性涵養道技兼修,心正技進漸入正軌之道,養吾浩然之氣也。
問
太極拳架相異,其理是否相同?
答:祖師創些拳道,世代流傳外形雖異,而今有二十四式有三十七式,六十四步,七十二步,一百零八步,一百二十四式等。架又分長架,短架,大架,中架,小架,高架,低架,快動式,慢動等等。書是人寫的,拳架套路外形亦是人編的,其實功架能否符合原理才是重要,其外形相異原理則一。歷代奇人異士,名家宗師相傳,無一不視太極拳經拳論與十要為準則,應不斷研練,隨時檢討為達實踐,拳由有形練到無形,有手練到無手,有力練到無力,不鬆練到全松。修養方面從有我修到無我的境界,捨己從人,全身是手,手非手,所謂技達到,風吹荷葉不倒翁,道達到益壽延年不老春。行動外形準確不易,內意循理氣相通,天人合一即上下中合,左右內合,所謂形易得,法難精。因學者行動時,功架竅難守,巧難生。拳祖真人故說:”一通百通,千門百派萬法歸宗”。
問
太極拳多練或少練好?
答:太極拳道要求合乎中庸之道,練要得法。如果不是其法與徒手體操何異?事倍而功半勞多益少。故不在多練或少練,在得其法否?每一動作保持中定為本,動有程序,中規中矩,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皆中開中合,原則不變.曲中求直,直中帶蓄,恆學恆練悟其理通其竅,練到生巧,不化自化之境界。故不在多練或少練,關係在得法與否才是重要。
問
練拳架快對或慢對?
答:天地運行有一定的軌道與勻稱適中之規律。太極道學本宇宙大自然之原理無快慢之分,人體亦是太極之體,違反生理自然運行無法協調一致,導致疾病叢生。練拳如快動必影響呼吸不勻,氣便上喘心跳加劇,不對也。但太慢戶手關節提掛周身行氣受阻內有滯氣,如意開氣不開也不對。行功,行架,行氣在精,氣,神,內三合,心,意,體內外綜合。肌肉鬆開由上至下以自然程序而定準確。快有對或不對,慢亦然,觀其行功程度而定,所以有能快有能慢,練至全身松透便自然均勻,內外相合則無快慢之分,達到上行雲下流水,綿綿不斷,不動手不斷意,自然而然內外相合,上下一致,如此地步則知無快慢之分也。
問
太極拳架高低之要求如何為準?
答:盤架子無高低之分,總之四平為原則。呼吸和動作自然配合內外平均,進退轉動立身平準,不偏不倚,前進後退,左右開合要平衡,進要後勁,腳底膝彎,起寸許,內動進退由下而上到中合,由肩,肋,腰,胯,松下,意氣不宜上,會合中樞,即丹田(下寸許),肩,肘,肋,腰,膝,腳,足,腕要節節松沉貼地不動,腳底平穩才算四平八穩,控制得宜皆由膝彎自行調整則高低開合自然適宜。以心意導引全身肌肉鬆開,節節筋絡鬆開貫串,立身中正自然安舒。要領悟意養太極原理分布全身,則了解四平八穩原則,高低自然合度無須強求。
問
左右上下,虛實如何分清?
答:人體之肌肉骨骼與神經組織是有系統之構造,行架以用心意松沉為最。以中心推動重身為要,定靜松沉為主,必須綿綿不斷,不可患忽斷之弊,以內運達外動,轉運而產生內勁,久之自然全身均勻。左右一虛一實,以上下虛實來說,則左上實左下則虛;右上實則右下虛,每個動作皆包含交叉內變與重身交換之作用,合乎人體交叉神經之配合。因此內勁運轉,最重要虛實分清,動步不動身則虛實分清,動身不動手手則被動也。如果動步有動身,即虛實不分清,動身有動手則肩手牽掛欠放鬆,必須以心意為主動,上下相隨,左右相輔,磨轉心不轉周身一家,輕靈圓滑,一呼一吸,一開一合,如長江大海一動無處不動,惟動有以意氣運身,動有程序,似逐波長流自然之態。
問
太極拳體用基本練法是什麼?
答:如鬆身五法裡是循太極拳最基本之原理,要精神集中,否則神氣渙散,無法收到內練之效。要做到三不動,即頭、手、腳底不動,不管單腳或雙腳都要平穩貼地,動則破壞其完整,手腳是被動而不可動手。動則意在先,意帶氣動,動步不動身。轉動腰胯為先,手隨腰胯而動,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間。要窮理以盡性,拳理通則拳架通,拳理不通拳架亦不通。內體通外體,能通則無所不通。拳祖說:「體用修成」。能鬆透則千變萬化方能捨己從人,忘我無我之境界而達全身是手手非手。體用方法不能融會貫通,不明鬆身五法內在是太極原理基本之重要性,捨本求末,一無所成,何言體用?
問
松腹,垂臀其意何在?
答:松腹關係殊大,腹部是丹田蓄氣之庫,氣沉丹田是以心運氣於丹田,然後便能運轉全身,若氣停於丹田而不運是為滯氣,謂之「脹」 ,故氣下沉後稍停即轉運則不滯留腹遂鬆柔,久之而有彈性,使氣行遍全身,內氣可斂入脊骨。十三勢歌云:「腹內松淨氣騰然」,切不宜氣集腹部,久之則腹部凸出。
垂臀,垂臀者即於每一動作中。臀應鬆垂下不可突出,亦不可凹閭,一般教與學者多忽略這要點。松腹與垂臀相輔相成,兩者缺一不可否則根浮腰硬,身體失去中心。控制重身達到中定。練有得法可驗上腹部近丹田處,用手指按之急放。必有彈性之感覺。臀收如棉花也。
問
真正太極精神所在是什麼?
答:明師開導指點一樣,但學習者因心態各異,故其成就有別。真正太極拳道不止練其形,亦要通達其理。為人處世一舉一動合乎道理,學到、練到、悟到、把太極真理融化到人生每個細節裡:不爭名求利,不為私心著想,一生中全心全意虔誠奉獻太極道學,發揚祖師精神,使全世界人類身心健康才是真正太極精神所在。
問
研練太極拳,每天應練多少套架子?
答:練架行動應符中庸之道,練要得法。有人說,每天早晚練架子十套,每套架子二十五分鐘。只求量徒耗力洩氣,與真正太極真理相反,這只能多流汗,而達減肥作用,對內體內功內臟運動毫無裨益。余先師鄭曼青遺著有說:「餘每晨行功行氣三十七勢,一套架子只費七分鐘」。多練或少練貴在得法為宜。一般學者隨餘肯遵循餘自修數十年心得和經驗的方法,每天早晚公餘肯花五分鐘時間以一式分化兩動熟練,每步分為二式或三式耐心細心來自修,無一不成功之理也。
問
有人練了數十年太極拳,為何根底仍然不穩?
答:許多人練太極拳因不得其法,故練數十年仍一無所成。習太極拳者,應向道學求知,然後求理、法、功,先通宇宙與人生之道理,以氣行功當明其法。虛心恆修,久之必漸厚根底,得其法、通其理、守其窮、生其巧。生根與內勁看不見,是不能教的,得其法者根底與內勁是練出來的。練拳行功時周身節節貫串,絲毫沒有間斷,不為空間所製,全身空透,不使彼能牽動於我。虛靜輕靈,猶如深山之蛇,首尾相顧,擊首者尾應,擊尾者首應,擊中背者首尾俱應。隨心所欲,修煉能得成就然後謂之輕靈。譬如二百斤鐵棒,懷巨力者可將之提起,惟以百斤之鐵鍊,雖有巨力不能提起。節節貫串松透猶此意也。
學習太極拳道者應明陰陽在拳架與推手上之妙用。陰陽即是太極,太極代表宇宙,宇宙包羅萬象。練拳行功,功架內含整體,內、外、上、下、左、右、前、後皆不離虛實,動靜無間,所謂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陽動陰也動,陰動陽也動。練拳行功要懂此理。心身並練,道技兼修;道為陰技為陽,陽是陰極所生,松靜下沉為陰,是守化為基本,不可用自力強取。輕如泰山穩固,不變以應萬變之理。拳祖說:「道體為本,技用末事也」。所以先學到捨己從人,方得隨心所欲。攻守兩字,先得法練到虛靜,然後守必固、攻必取,皆從自然,而能得者為上乘。推手練到不丟不頂,不離不抗。推手程度則先判功架松沉,可得貼勁然後產生化勁、蓄勁,到了不化自化,不發自發之境界。
今日世界科技發達,物質文明日趨進步,生活緊張,商業競爭,精神欠安寧,所以多患都市通病。太極拳這古老的運動,普遍受到國際人士所喜愛,練太極拳是那麼普及大眾化,並沒有什麼秘訣,平等公開,人人可練。但練習者患拳弊殊多。有幾個原則習拳者應遵循:要尊師重道。為人誠實無欺。練功架應慎思覺察。 要按部就班,不可求多求速成。要虛心恆練。要肯照上述自修法。選擇名師指導,千金易求,名師難求,有了名師,練習要合方法,如此沒有不成功之理也。
問
練武者重武德尤須尊師重道嗎?
答:現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仁義道德漸淪沒。昔日練武者崇尚武德,尤重尊師重道。但今非昔比,多少學子羽毛未豐便欲高飛,為求自己名利卻忘了恩師費盡心血栽培,甚或違背良心欺師滅祖,既不明尊師重道,更不懂飲水思源,烏鴉尚知反哺之恩,人何其不如?不通理不明做人原則何能立身處世?何以心安理得?騙得了一時騙不了永久。為此維護師道以正人心。凡是同道,人人有責,應以此為共同目標,培養學員德育仁心以振頹風,共衛師道。
餘習武術與太極拳六十年,今擬退離教務,為普及發揚太極道學,擬以錄音代講授,以錄影代教授,使教學普及和科學化,使太極拳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