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和媽媽輾轉中國、新加坡和加拿大三地的擇校故事,給了我很大的感觸。實際上,這個故事的重點不在于Arthur似乎很幸運,可以嘗試各種不同體制的學校,吸收不同教育的精華,而是在于Arthur媽媽眼界和態度。對于Arthur的成長,媽媽心裏始終有一個清醒而明確的認識,要培養健全的人格,也要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並且總是從孩子本身出發,去探索教育和成長的真正意義。
文/孫穎康 編輯/吳妍嬌
Arthur是個9歲的男孩。他跟著媽媽輾轉不同的國家,經曆了各種學校:先是上海的市重點公立小學,接著是新加坡名列前茅的英制國際私立小學,然後是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公立小學,現在就讀于該加拿大公立小學的天才班,接下來正努力申請加拿大的頂級私校。
雖然這些學校的體制不同,但因爲都是各自領域內的翹楚,集中了該教育體制下的最精華部分,所以橫向比較時還頗有啓發性。需要說明的是,這些總結都以媽媽的個人體驗爲基礎,不一定代表該領域的學校都具有這樣的特征。
上海市重點公立小學——抓分不抓人
優勢:基礎打得牢
劣勢:個性素質糟
Arthur小學上的是一所上海排名前五的市重點,想送孩子去的家長擠破頭,塞紙條、托關系、搞捐款,個個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我從小就住該校附近,所以Arthur很幸運地跟著我的戶口就近入學,並且他的班主任是著名的全國特級數學教師。
雖然才小學一年級上,但學校把學業抓得非常緊:每天2-3小時的家庭作業,考試周周有,競賽月月辦。
Arthur在學校的成績挺優秀的,數學競賽還得個名次啥的,深得老師喜愛,開家長會時不時表揚一下。
我當時被外派到英國工作,一切都通過外公外婆遙控,所以心裏還美滋滋的,覺得Arthur成績好一切就好,並沒想到父母和學校在他的教育上還存在著疏忽。
很久之後,我才知道因爲外公外婆的溺愛,父母管教的缺失,Arthur不僅在家裏打老人,而且學校裏也經常捉弄欺負女同學,把女同學打得梨花帶雨也並不罕見。
但就因爲他成績出色,所有的這一切都被掩蓋了,老師和老人都覺得他依然是個好學生。
而霸淩這種情況,稍後我就會談到,在新加坡和北美的學校是絕不允許發生的。
此外,Arthur時常抱怨學校教書太死板。“大字加一點”,標准答案是新學的生字“太”,兒子寫“犬”就是錯;中心思想只有一種,偏偏兒子有自己的見解;數學老師講解題目,兒子卻喜歡總追問爲什麽要這麽解題、有沒有其他方法。
我帶Arthur離開中國,奔赴新加坡工作生活時,他的數學老師並不贊成我的做法,說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中國的數學基礎教育,我是硬生生毀了一棵數學好苗子;而他的語文老師則很贊賞我的決定,說Arthur想象力豐富、喜歡質疑、熱愛獨立思考,去國外才能不束縛他的天性。
這兩位都是非常優秀的教師。她們不同的觀點加上我之後的經驗,我的總結是:
如果你的孩子偏愛理工科、或喜歡遵守既定規則,中國傳統教育還是蠻適合的;如果你的孩子偏愛人文藝術、或經常有奇思怪想、或你非常看重素質教育,那麽西方教育會是一條出路。
不過回首那段時光,我依舊非常感謝國內狠抓學業的風氣,哪怕只有半年,但是給Arthur奠定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這種學習上的吃苦耐勞在國外的小學階段是很難培養,因爲據我觀察,無論是英國,新加坡還是北美,無論是公校還是私校,小學階段總體還是崇尚快樂教育和人格素質的培養。
所以,我建議孩子能在國內念小學的話,能上個兩三年再去國外是最好的,一是能有一定的中文基礎,二是能培養抗壓力、耐寂寞的學習習慣。
那西方就不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嗎?當然培養,但他們通過體育活動來培養孩子的堅毅精神。
中國的科舉選拔制度讓家長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所以這種“吃苦”更多表現在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態度上;而歐美則普遍信奉體育是鍛煉人格的重要手段,包括忍耐力、毅力、態度、團隊精神和領會失敗的機會。這也是體育在北美的私校錄取中特別被看重的原因。
新加坡著名國際私立小學——抓人不抓分
優勢:真正培養人
劣勢:數學比較弱
公司把我外派到新加坡時,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公司作爲新加坡的納稅大戶,請幫我把孩子送進一流的國際私校去。
所以,再次很幸運地,Arthur越過了長長的waitinglist (等候名單),順利進了Oversea Family School——新加坡名列前茅的英制私校。
Arthur在這所學校度過了一年級下和二年級上。他最大的收獲是人格培養和英語精進,不過數學則完全依賴課外自學,因爲課堂上教的基本是他幼兒園中班的內容。
先講人格培養。開學不久,澳大利亞籍的老師Christina就和我懇談了一次,提到Arthur有著中國孩子特有的小皇帝性格,惟我獨尊,具體表現是:經常大聲喧嘩,打斷別人說話,缺乏飯桌禮儀,不時欺負同學。
我問老師Arthur的成績如何,畢竟那是每個中國老師第一句話就會告訴我的。老師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說:
“Arthur的數學和英語都是全班最好的,但那不是重點。重點是,他缺乏教養。教養,就是懂得爲他人著想。我希望他將來成爲一位真正的紳士,這比成績優秀要重要的多得多。”
看著我略微迷茫的眼神,老師補充說:
“成績是一時的,做人是一世的。如果只看重成績,成績好就成功,成績不好難道生活就毀滅了嗎?做人卻不同,無論成績好不好,一個素質優秀的人總是能生活得更好。作爲老師,我認爲自己最大的責任是培養孩子成爲有愛心、負責任、懂教養、愛學習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學習機器。”
Christina說到做到。在糾正Arthur的不良習慣期間,她每天和我通信,告知Arthur在學校的表現,有點滴進步老師就大聲贊美,並要求我也彙報他在家裏的表現,同時配合獎懲制度,慢慢將Arthur新的好習慣固化下來。
這件事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爲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中國教育關心的是分數,西方教育關心的是人。
中國教育骨子裏依然是“科舉選拔”,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是應試教育,只要結果,不問過程,采用“以老師爲中心”的單向權威教學法,成績是唯一的目標。
而西方教育則有很濃重的人文關懷,強調“以人爲本”,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爲中心”的互動啓發教學法,而且無論是普通公校還是精英私校,都很強調健康人格的發展和培養。
就像BBC熱播紀錄片中的那所英國中學的牆上刻著曼德拉的一句話:
“Don’t judge me by my successes, judge me by how many times I felldown and got back up again. ”
《平衡記分卡》的作者Kaplan和 Norton曾有一句名言:“What gets measured gets done”(你衡量什麽,你就會得到什麽)。我認可“人格”比“分數”更重要,從此我決定Arthur將一直在中國的公校體制外學習。
接著談談英語教學。
Arthur一開始進的是ESL班,一種爲英語是第二語言的學生提供的英語輔導班。第一天他是哭著上學的,因爲完全聽不懂老師和同學在說什麽。盡管我在他幼兒園時,報名參加了2萬元的迪斯尼英語。在中國上小學時,他英語是100分。然而這一切都沒什麽用。
後來我才意識到他在中國所學的那一套離真正的語言學習相去甚遠。那是一種非常僵化的、遠離生活的語言學習方式。如果我說”This is elephant.” Arthur會堅持我是錯誤的,因爲書上說 “That is elephant.“
就像老外問候我們“How are you?”,中國人都會說“Fine. Thank you. And you? ”
好幾個老外同事都困惑不解地問過我,難道中國人就沒有心情壞或者頭疼腦熱說“bad”的時候嗎。
真正的語言學習是活潑潑的邊用邊學、實踐出真知。Arthur他們每天在Oversea Family School所做的事情就是聽說讀寫。
在學校,老師上午拿著大繪本講故事,教幾個簡單的英語單詞,基本不講語法;下午學生們自己連畫帶寫講故事,不會英語的部分就寫母語,連本國語言也不會的就畫畫。
然後老師會在最關鍵的幾個地方寫上正確的英語單詞,循序漸進地領他們進入英語的世界。
回家後,老師要求大量的英語閱讀,最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培養熱愛閱讀的習慣。
閱讀、演講和寫作,這是西方教育學習英語的三大“法寶”,尤其閱讀習慣的培養很重要。
在中國時,因爲學業繁重,Arthur每天做完作業彈完鋼琴,差不多就該洗洗睡了。雖然我給他買了很多課外閱讀書籍,但他始終不愛閱讀。
後來孩子來了新加坡,有了大量的空余時間,每天如饑似渴地讀書,我才明白:不是他不喜歡,而是在中國時,他的學習節奏太忙太滿,根本沒有自由時間來讓他捧書閱讀、拓展視野。
此外,新加坡作爲中英雙語的國家,公共圖書館內容非常豐富,各類優秀的中英文兒童少兒讀物都能找到,特別適合想“中英雙修” 的家庭。
我們所有ESL班級的家長也被召集起來上了一堂教育課,中心內容是:
當孩子們在磕磕碰碰學習英語時,不要去糾正他們的拼寫,不要去糾正他們的語法。錯就錯了,那都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最重要,他們願意用英語表達最重要,家長唯一要做的就是鼓勵支持拍掌,要像呵護小苗尖尖一樣呵護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
沒有比自以爲是糾正對方的錯誤更能澆滅人們學習語言的熱情了。 這點也被我好幾個英美同事所證實。他們都來中國工作生活過:
“每當你們說英語時,無論你們說成什麽樣子,我們都會大聲表示驚歎,贊美你們的英語好得不得了。而每當我們說漢語時,你們中國人總是熱心地打斷我們,糾正發音,糾正語法,最後搞得我們學習漢語的興趣全無。”
想想還真是這麽回事兒。
後來,當Arthur進入英語爲母語的正常班後,新老師告訴我,此時可以開始要求語法和用詞的精准了。因爲孩子對英語的熱愛和自信都已形成,需要高標准、嚴要求來錘煉語言的美感了。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即使私立名校如Oversea Family,一二年級的學業壓力還是非常小:
學校3:30就下課,低幼年級基本沒有回家作業,也沒有考試,一年才測試兩次,而且還是不計成績的摸底考察,各種學術競賽更是完全不在老師的考慮範圍內。
所以家長不能完全依賴學校,需要在課外用科學豐富的內容充實孩子的學習。當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補課,而是超前學習。如果只是完成學校的要求,孩子在學業上會有松散的習慣,很危險。
我當時工作非常忙,白天負責新加坡的事宜,晚上需要和英國總部時時溝通,所以我對Arthur的要求是一切自學。
我買了一本適合孩子的英語字典,讓他每天自學7個新單詞,然後去vocabulary網站自測;再每天去Reading A-Z網站閱讀2-3篇英語文章,同時自測閱讀理解水平。
三個月後,在學校教育和家庭輔導的雙管齊下,英語基本零基礎的Arthur已經能寫一篇10頁紙的英語小說,畫上插圖,裝訂成書,並順利跳級到以英語爲母語的正常班級。
至于數學,我問新加坡同事要來新加坡重點公立小學的卷子,題目全英文,讓他每周末做一套,然後我給他批改並解說。
(插說一句:新加坡的重點公立小學的資源非常好,教學難度遠大于國際私校,但也是屬于當地人擠破頭也很難進的地方。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新加坡上國際私校,又有新加坡同事的孩子在重點公立學校就讀,一定要互通有無,不要浪費這樣好的資源。)
加拿大No1的公立小學——優質的大衆教育
優勢:通識教育強
劣勢:學術相對弱
Arthur二年級下的時候,我決定移民加拿大,帶著兒子開始在多倫多紮根生活。
爲了能進當地最好的小學,我特意在一所加拿大安省連續幾十年排名第一的公校附近買了房子。本著就近入學的原則,Arthur順利地進入了William Berczy public school。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所學校是比較失望的。學業上,它遠沒有上海市重點公校抓得緊,尤其數學還在教20以內的加減法,簡直讓我暈倒。
在孩子的性格培養上,它也不如新加坡的國際私校盯得那麽緊,老師一學期見兩次面,開學和放假前各一次,每次和家長一對一談話15分鍾。
再加上加拿大動不動就教師罷工,凡是公校都受波及,William Berczy也不能例外,造成公校教師有一定的流動率,多少影響了教學質量。
後來我才意識到,是我拿著精英教育的要求去苛求一所北美的公校,哪怕它一直排名第一,它也不是專門爲准備去美國念頂尖大學的人所准備的。
另外William Berczy的天才班很出色,它真正爲優秀的平民百姓問鼎世界一流大學提供了一扇門。
這裏需要先介紹一下加拿大的教育體系(和美國類似):
北美的教育分爲公校和私校兩大系統,公校之中又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中又細分爲能力超出進度的“超常智商班”(俗稱“天才班”,美國稱爲“資優班”)和能力跟不上進度的“特殊輔導班”。
公校提供的是普通的大衆教育,通常好社區的公校質量會好一些,因爲就近入學的生源比較好。假如你身爲一個普通人,擁有普通的智力,付出普通的努力,在北美就能夠享受到基本的生活質量,得到社會尊重。
假如你想成爲社會精英,有兩條路:
- 一是本人非常出類拔萃,屬于金子在哪裏都能閃光,可以進公校的gifted class(天才班),一般從四年級開始,進行特別深造;
- 另一條就是花錢購買優質的私校教育,尤其是在中學時期,但頂尖私校並不是有錢就能進,淘汰率非常高。
現在回頭來說說Arthur在公校的學習。
公校主要負責通識教育,包括數學英語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尊重友愛等方面的人格培養,還有防火防盜防毒品等安全常識。
一般采取的基本都是情景教育,注重學生的探索和演講能力。
比如中國老師教蝴蝶,2個小時就講完了。但Arthur學校花了差不多一周時間:
- 先是分成A、B、C三組;A組去圖書館查閱蝴蝶資料,B組去植物園實地考察、和園丁探討蝴蝶,C組則負責上網搜集蝴蝶的信息。然後三組分別彙報。
- 接著,重新分組,每組都有A、B、C的學生,彼此信息交流補充後再做新的PPT演示,最後分別做最終陳述。
教加拿大原住民生活時也是這樣:Arthur需要自己上網查資料寫文章,暢想如果他生活在200年前的加拿大將會怎樣;還要手工搭建原著民的房屋模型、找樹枝和石頭做基本的生活工具;甚至還需要找同學來一起編排演出關于原住民的戲劇。
一般而言,北美學校傾向于這類基于問題(problem-based)的長作業,要求學生帶著思考去深入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獨立思考、實踐決策、公開表述等要求較高;而中國學校則喜歡基于掌握知識點(knowledge-based)的短作業,更多是條件反射的強度訓練。
這兩者各有優勢,所以我采用的是兩條腿走路的方法,既然學校主要布置的都是長作業,Arthur的家庭作業基本都是短作業:
小學數學的基本運算練習(淘寶上買的)、英語新單詞的自學和鞏固練習(推薦Wordly Wise 3000,這是一套融專業、科學和趣味于一體的英語單詞教材)。
當然,還是老規矩,Arthur自己做,自己對答案、自己批改糾正。我對他說的始終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真正優秀的人都有著強大的自學本領。父母給你提供平台和便利,但不要依賴在我們身上。”
此外,如果你的孩子目標是努力去美國上頂尖大學的話,這一切還是遠遠不夠的。
在課外補習方面,我摸索了一年多,走了不少彎路,主要是我既不認同日本人Kumon的題海刷題戰術(北美最火的課外連鎖補習班),也不認同加拿大本地的輕松教育法。
中國人開的課後補習班,教一般的孩子是相當不錯的,Arthur也在那裏度過了不少有意義的時光,比如補習中文、提高英語、練習繪畫等。但如果你希望孩子的數學能在北美奧數競賽中獲獎,或者寫出的英語作文出類拔萃、在無數私校申請者中脫穎而出,一般課後補習班的老師是很難勝任如此高的要求的。
幸運的是,有不少中國牛人(包括常帶領學生奧數比賽的中國特級數學教師)也移民來到了加拿大。
不久前,我終于找到一個專業優秀的老師能一對一系統地教Arthur奧數。老師說Arthur雖然只有4年級,但運算能力已經達到7年級的水平,對很多邏輯智力題的反應也特別快,自己又非常熱愛數學,是棵好苗子,值得好好培養。
加拿大公立小學的天才班——超前教育
優勢:因材施教;免費
三年級下時,經過政府安排的2天的測試,包括兩輪筆試和一輪心理學家的面試,Arthur有幸被選入超常智商少兒班(gifted class, 智商在Top 1.75%,或130以上,華人常稱爲天才班)。
作爲一個工作狂母親,我是等兒子拿了通知要我簽名,才後知後覺知道兒子入選。然後就收到加拿大教育局的通知,要求我參加特別的家長輔導課。
Gifted class的老師告訴我們這些家長,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有著諸多共性,在一般班級可能會被當作“怪小孩”,當他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會欣喜地找到同類,比如:
- 他們都如饑似渴地喜歡閱讀,並且喜歡閱讀超出他們年齡水平的書籍(hunger for reading);
- 往往擁有超強的記憶能力;
- 擅長自習,而且學習速度很快(faster learner);
- 更喜歡獨立作業(independent study);
- 對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會進行極其深入的研究 (deep thinking) ;
- 常常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要求自己做得盡善盡美;
- 內心往往很敏感,自尊心特別強。
這大概是我有生以來最震撼的一堂兒童教育課了,7條Arthur全中,回想以前因爲不理解特殊兒童的心理,還和他爲此爆發各種沖突。
比如他早也讀晚也讀、車裏讀吃飯讀,三年級眼睛已經輕度近視了。爲了他的眼睛,在閱讀時間上不知較量多少回,好幾次他哭著喊“媽媽,你不讓我讀書!”
結果一看他的gifted class班級,好家夥,三分之二都戴眼鏡了。
還有Arthur特別敏感,有時和小夥伴相處時容易生悶氣。
以前我總很不爽,一個男孩子,都快和林黛玉一樣多思善感了。老師說那是因爲這些孩子想得更多,自我期許又更高,所以更容易有挫折感。
同時,老師告訴我們,一方面gifted class會教得更深更廣,培養他們的關鍵性和創造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另外一方面,培養他們的情商和團隊協作能力也是很重要。
因爲他們通常不擅長與他人合作,總想證明自己比他人更聰明;也因爲一旦合作,他們普遍有著較高質量的思考力,特別能彼此激發(inspire each other)。
現在Arthur已經在天才班上了2個月的課了。我發現他的作業稀奇古怪,有時是要自己創建證明聲波的模型,有時是吹一段箫體會音樂的美,有時是讀一本自己認爲最難的書寫心得體會,有時是寫一篇辯論文、但需要同時寫正方和反方來拓展自己的思維。
我能感受到上學這幾年來,Arthur第一次這樣如魚得水、這樣心花怒放。
我問他和之前的普通班最大的區別是什麽?他想了想說:“其實老師沒什麽區別,但同學區別挺大的。新同學都很聰明,我們一起做項目時,各種新奇有趣的怪點子,簡直妙不可言。”
他一邊說,一邊臉上浮現出發自內心的微笑。
我知道老師還是有區別的,gifted class的老師都是受過專業特殊教育訓練的心理學碩士或者博士。但兒子這快樂的笑容還是深深感染了我,這意味著他找到了學習的樂趣,做自己的樂趣。
加拿大的頂尖私校——社會精英的搖籃
在中國,普通人的機會已越來越少了。人人艱苦奮鬥爭當精英,生怕被社會抛棄的“推優”時代業已來臨,普通孩子很難有走到台前的機會,這也是國內教育中最令家長焦灼的地方。
在北美,也有一套培養精英的教育系統。除了公校的天才/資優班,優秀私校是更普遍的一種做法。加拿大安省有幾所頂尖的百年私校,常年往美國常春藤大學輸送學生,被譽爲“常春藤大學的直通車”。
Arthur還沒有開始上私校,我結合專業私校顧問的建議、以及在學校開放日親自走訪的心得略微談一下。
安省的頂級私校分兩大類,一類是以UCC (Upper Canada Colleague)爲代表,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尤其是社交和體育,英國王子查爾斯是該校的校監,學生的家長往往是社交名流、非富即貴,有點類似與英國的伊頓公學和哈羅公學,學校注意嚴格控制亞裔比例,學生將來往哈佛、耶魯發展;
另一類是以UTS (University of Toronto Schools多大附中)爲代表,學校以優秀的學術和科學研究出名,所以特別注重學生的學術能力,並不考慮學生的家庭背景或者族裔,所以學校有一半是亞裔,學生將來往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發展。
在UCC開放日,裏面的學生留給我深刻印象。在小學部,盡管帶領我們的學生才9-10歲,但一個個都特別彬彬有禮,落落大方,帶著我們走訪學校,友善而詳盡地回答我們的各種問題,腰板挺直、姿態優美,非常有歐洲的貴族範兒。
相比之下,UTS裏的學生就隨意許多,學霸們嘻嘻哈哈,不拘一格,有點美國硅谷的味道。
原本我是特別中意UCC的,哪個媽媽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爲高貴的紳士。但Arthur在天才班的快樂笑容深深影響了我。我意識到UTS可能更適合酷愛數學和編程的他。
他將來很可能不會成爲律師、金融家或者政治家、職業經理人,但成爲一位高科技人員也不錯,只要他做自己,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成爲最精彩的自己。
最後,如果想把孩子培養成傑出的社會精英,下面是我結合親身經曆的深度思考:
1)教育需要中西合璧,寬嚴並濟。
中國公立學校管得太嚴太死板,硬把不同形狀的孩子靈氣磨盡,變成相對統一的正方形;北美公立學校管得太寬太松,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容易連個像樣的形狀都沒有。所以,如果想進美國前20的大學,無論中美,普通的公立小學都不是最理想的選擇。
2)如果選擇私校,在家人團聚、父母不爲孩子特別犧牲工作機會的前提下,推薦北美頂級私校。原因如下:
a)人口基數改變遊戲規則。
隨著中國低齡留學潮的爆發,北美的好私校卻不會因此擴招更多的中國學生,競爭勢必越來越慘烈,尤其是優秀寄宿中學的競爭,說不定北美將來還可能出台政策限制中國學生。因此能早去就早去(但考慮到中文基礎,最好在國內念完小學4/5年級再去)。
b)北美精英私校是花錢能買到的最好教育。
新加坡的頂級國際學校(私校)也非常不錯,曆史悠久(30-50年),經驗豐富,但最大的問題是:它不是藤校直通車。中國私校沒上過,但因爲曆史短,資曆淺,尚處于摸索成型中,離北美的百年頂級私校應該是有距離的。
c)是否就讀私校,不僅和孩子的天賦、興趣和能力有關,和家長的“勢能”也高度相關。
強大的經濟基礎是最基本的,然後家長最好有優渥的社會地位和頗有名望的工作,傑出的頭腦和教育理念。因爲在北美,優秀私校不僅是孩子,更是上流社會的家長的社交場所和關系網。那種犧牲自己一切就爲了孩子的家長,是非主流的。最後想說,如果孩子是天才,或真正的全面型學霸,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