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在早于史前時代就已經開始吃榴蓮。15世紀時隨鄭和下西洋的穆斯林馬歡在《瀛涯勝覽》記述蘇門答剌國的榴蓮“賭爾焉”:“有一等臭果,番名‘賭爾焉’,如中國水雞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剌,熟則五六瓣裂開,若臭牛肉之臭,內有粟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栗。”
這張照片是1970年代一家新加坡人全家聚在一起吃榴蓮的場景,很多新加坡人跟我說那是小時候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據我所知,新加坡如今並沒有種植榴蓮(歡迎讀者補充相關知識),新加坡的榴蓮都是從馬來西亞或者泰國、印尼進口的。真正的“榴蓮之國”應該是馬來西亞。
在馬來西亞,有句馬來諺語說:榴蓮成熟從樹上掉下來的時候,馬來人穿的紗籠也會掉下來。意思是馬來人會把紗籠拿去換榴蓮吃。這足以看出榴蓮在馬來西亞人民眼中的分量。
新加坡最受歡迎的品種如D24,XO和貓山王(馬來語叫RAJA KUNYIT)都來自馬來半島中部山脈的山腳下。很難在馬來西亞以外找到完全新鮮的馬來西亞榴蓮,沒有經過加工的榴蓮最多只能存放2到3天,榴蓮從樹上掉下後的兩天內是最佳的食用時間。所以到了吃榴蓮的季節,新加坡人都組團到馬來西亞去吃榴蓮。
我也是到了新加坡才知道榴蓮是長在樹上的,馬來西亞出産的很多品種的榴蓮不可以采摘,否則不能繼續成熟,果樹也會受損傷。只有等其成熟後自己落下。榴蓮樹種類衆多,有些種四、五年即可結果,有的要六至八年才能結果。絕大多數的榴蓮樹每年結果實一次,一棵樹每年可産七、八十個榴蓮。我問本地新加坡人有沒有榴蓮砸死人的事件,答者說從來沒有聽說砸死人過。反而救過人命,據說過去二戰的時候有人躲避敵人逃進了山林裏,沒有食物靠著榴蓮充饑,逃過一劫。
東南亞一帶都有傳言說:“椰子和榴蓮不會隨便砸人,被砸傷者通常都是有所犯忌”。據馬來西亞的榴蓮園主表示,雖然在果園內遭掉落榴蓮砸傷的事件時有發生,但從未砸死過人。但是2012年在馬來西亞威南,一個嬰兒被樹上掉下來的榴蓮砸中不幸去世,這起意外事件當時引起廣泛討論,這是頭一遭榴蓮砸死人的事件。
現在很多榴蓮園主都會在果園內做安全設施,以免發生意外,比如他們會在榴蓮樹下結網,讓掉下來的榴蓮掉在網內。新加坡民衆去榴蓮果園一日遊的時候也要注意安全,最好還是戴個頭盔以免發生不幸。
2010年上海世博會,新加坡館吉祥物爲“榴蓮小星”,如下圖,一個戴榴蓮頭套的小男孩。據稱,這個活潑、充滿好奇心、酷愛榴蓮的新加坡小男孩,從小跟隨自己的音樂家父母環遊世界;而今,他第一次來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中國,並交上了新朋友——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
金沙附近的濱海藝術中心,俗稱大榴蓮,如上圖。由倫敦建築事務所Michael Wilford & Partners(MWP)和新加坡的建築事務所DP Architects(DPA)設計。我在寫這篇文章之前都以爲他們的設計靈感是榴蓮,但是事實卻是來源昆蟲的複眼。
剛到新加坡的時候坐地鐵發現這個告示牌,在禁止吸煙、禁止飲食、禁止帶易燃易爆物後面竟然還有一個禁止帶榴蓮的標志。後來才發現除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都禁止酒店、飛機,餐館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攜帶打開的榴蓮。
榴蓮有很多品種,價格也不一樣。要說新加坡目前最受歡迎的榴蓮品種,那一定是貓山王,沒有之一。這是唯一一種甜味和苦味完美融合的品種,口感綿柔。果肉柔滑,果核很小,甚至沒有。近年來貓山王價格一直在漲,一般十幾新幣/kg起。除了貓山王,還有其他一些品種,如紅蝦、葫蘆、D24、D22等等。
我一個朋友曾經說他的另一個朋友是科學家,他搞科研之余最大的愛好是開榴蓮。注意,是開榴蓮,不是吃榴蓮。據說,他每次都義務去一個相熟的榴蓮攤子幫老板開榴蓮,開一個晚上,神清氣爽,第二天精神抖擻去實驗室做實驗。
一個好的榴蓮小販開榴蓮全程是完全不會接觸到榴蓮果肉的。他們一般穿著背心,露出手臂上的肌肉和紋身,左手帶著白色手套,右手持刀,對准了榴蓮的裂口處一刀下去,快、准、狠。榴蓮被一分爲二,榴蓮肉飽滿、完整地躺在兩邊,先把一邊的果肉用刀子趕到一次性飯盒裏,然後再是另外一邊。整個過程幹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
說道去新加坡哪裏吃榴蓮,有人會對你神秘一笑,輕輕說出一個叫“芽籠”的地名。根據新加坡本地知名藝人李國煌的說法:“新加坡最著名的旅遊景點是芽籠。”因爲芽籠既是新加坡最出名的“紅燈區”又是美食天堂,還是一個廟宇、會館集中的地方。聯合早報網有篇文章裏說:“在芽籠,經常看到道士和性工作者擦肩而過,佛像腳下或回教堂旁,尋歡客和賣春女討價還價的奇景。青樓和黃廟相映,也只有芽籠這麽有趣的地方了。這是充滿市井氣氛,活力充沛的地方。”芽籠有一條街叫做“榴蓮街”,地鐵綠線Kallang站和Aljunied站中間的一段路就是。
吃完榴蓮,還可以吃山竹,因爲榴蓮是上火的,山竹是降火的。可以搭配著吃。
(文:李曉)